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无双鬼才 > 分节阅读 137

分节阅读 13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主,如今孟德既有大志,卫兹愿倾家资相助孟德”

曹闻言当真是又惊又喜,喜的是自己的目的达到了,惊的是自己竟没花什么力气就说服了卫兹,这颇有些不现实的感觉,看着曹一脸的惊愕卫兹再次开口道:“孟德何故如此惊讶”曹闻言才回过神来道:“子许如此气度颇为震撼而已。”卫兹闻言大笑道:“孟德便去忙罢,一应用度可自去我府上领取。但愿孟德此次能一展所愿”曹摇摇头笑道:“岂是孟德一人之志乎子许既然如此信任曹,自然也有子许一份功劳”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旦日曹便于襄邑贴出布告征募义军,有了徐济的支持自然是一切都没有任何的阻碍,曹更是竖起一面白旗上书“忠义”二字,不到数日便有近千人应召而至,而得知曹在陈留募兵自然便有亲属来投,其中便有沛国谯人夏侯惇,字元让,传闻乃是夏侯婴之后。其自小习枪棒,年仅十四岁便已然从师学武,后有人辱骂其师,夏侯惇便将其杀之,而后便逃亡在外。此时得知曹起兵,便携其族弟夏侯渊各引壮士千人一道前来投奔曹。

说起曹和夏后氏的关系就极有渊源了,曹的父亲曹嵩原先是夏侯氏之子,其后便因故过房与曹家,因此其实曹与夏侯惇兄弟本是同族。如今更是关系紧密了。

又过了几日又有个颇有本事的人来投,其乃是山阳巨鹿人,姓李,名典,字曼成,曹令夏侯惇想试见其弓马娴熟,而且治军颇有章法,曹便与其校尉之职留在帐下。同日曹族弟曹仁也自徐州左近募得千余而来,而徐州惯是出精兵之处,曹更是大喜。但惊喜还不止于此,另有族弟曹洪也率领近千人而来,问之方知曹洪本在行商归途之中,闻听曹出事便变卖了货物招募了这些士卒以为防身。

于是曹麾下俱得五千余人,甚至不亚于徐济麾下的士卒人数,卫兹于是变卖了家中产业置办兵器衣甲,而旌旗等一应物件俱由徐济提供。曹见此便与襄邑之外设立大营每日练兵马,一边又从将徐济手中圣旨复克之后发往各处。曹当然不蠢,所以他其实打的主意是别人出头,而先行练兵,这无疑是最明智之选。徐济自然也乐于见到这样的情况,若是只凭着他与曹手里这点兵力恐怕还不够董卓塞牙缝的,何况曹的打算原本就是召集天下豪杰共同讨伐董卓呢。

而首先得到消息的便是身在渤海的袁绍,曹当然不会蠢到在消息上说明圣旨来自于徐济,袁绍便以为曹是以矫诏召集,于是便率领麾下兵马离开渤海前往与曹会和,但袁绍是留了个心眼的,他并没有带上麾下最得力的将领,甚至连谋臣也并未随军,袁绍的打算也很简单,他只想借着曹召集的这些人为工具来达到他的目的,所以自然是不肯将自己的实力搭进去的,所以他带领的这所谓的三万士卒自然只不过是个虚数而已,而且以老弱为多,不过这些心思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而曹深感一道圣旨或许未必能够召来多少助力,于是又起草了一道檄文传与各地,檄文上书:“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这道檄文与之前的圣旨一道抵达各镇之后自然是激起了巨大的反响便是原本并不愿参与其中的诸侯在民情之下也不得不参与其中了,于是诸侯便皆起兵相应,共有十七路兵马,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瓚。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不过张邈也就是起个名号而已,实际上代为出兵和代表的就是徐济,算上曹共有十八路兵马,但唯一令徐济担忧的是尽管看起来人多势众,但各路诸侯的军马多少不等,多者有近三万的,少的却只有数千人,而且十八路兵马号令不一,一旦战事开启恐怕就不是这么美好的情况了。曹对此自然也是心有忧虑,只是此时却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一切事情都必须等到诸侯会盟之时才能有应对之法,现在说什么都还是为时尚早了。

曹定下的集结之处便在酸枣,所以便与徐济一道先行抵达酸枣扎营以待诸路诸侯的到达,而在徐济与曹驻扎数日之后便相继有诸侯前来,于是曹便告知诸侯再次等候汇合,于是诸侯便各自安营下寨,一时间竟连接二百余里,气势蔚为壮观。待诸侯皆至,曹便令麾下宰牛杀马,大会诸侯,商议进兵之策。

而此时袁绍也终于见到了之前并不在预期里的徐济,不过此时已然是大局为重之时,袁绍自然也不会因为之前的些许小事乱了大局,而徐济自然也是因为知道这些所以才毫不避讳的出现在袁绍面前。当然此时的首要问题便是为十八路诸侯缺了一个主事之人。这也是正常的,毕竟都是一方诸侯,谁又能对谁心服呢这也正是徐济和曹之前一直都担忧着的问题,一旦这个问题无法得到解决那么这个联盟甚至无法成立就已然土崩瓦解,这绝不是曹和徐济想要看到的结果。

而诸侯之中自然也不是没有人在意这个问题,诸人在帐中议事之时河内太后王匡便说道:“如今我等既奉大义,必立盟主,众人皆听约束,然后再议进兵之事。诸位以为如何”徐济闻言便偷眼看向袁绍,王匡在这一众诸侯之后实力其实算是末等,而他却挑起这个话头,显然是有人推波助澜,而这十八路诸侯之中唯有袁绍有这样的动机。

因为从地位上来说徐济是驸马,是国戚,而首倡义举的是曹,名望上自然是他占据了上风,而袁绍唯一有的就是身家带给他的名望,所以他才有理由去抢占这个先机。至于说袁绍的目的这时候其实已经不重要了,不论袁绍的目的是什么,他这个作为就已经是饱含私心了,徐济可不认为袁绍想要这个主事人之位是没有所求的。

徐济不清楚曹是否也意识到了这些,但他也并不打算此时揭穿袁绍,这于联军的成立并无好处,而曹的回答也确实是顺水推舟了:“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听到曹这话徐济也晓得曹必然也已经猜到了袁绍的居心的,所以便也顺理成章的卖了个人情给他。而袁绍却故作姿态的拒绝道:“今日有驸马再次,本初安能如此僭越盟主当由徐文烈担任才是。”

徐济本想着坐山观虎斗谁料袁绍还打算祸水东引,这显然是打算要让徐济吃个闷亏,若是徐济就此应承下来便是与在座的诸侯为难,但一旦拒绝便又是不敬袁绍,这便是所谓的进退两难了。徐济倒也不是没有办法应对,只是不免有些难受,颇像是生吞活苍蝇一般的感觉,但为了顾全大局徐济也别无选择,于是只得拱手道:“本初说的哪里话文烈年纪尚不足以服众,何况论名望与资历都是本初远胜于我,盟主当是以本初担任为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