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无双鬼才 > 分节阅读 135

分节阅读 13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大哭不止。一时间群臣皆是悲由心生,更有不少臣工暗自垂泪。但这哪里能影响董卓的心志正当董卓欲请刘协等殿之时阶下忽然有一人愤而高呼道:贼臣董卓,敢为欺天之谋,吾当以颈血溅之言罢便以手中象牙简直掷董卓。董卓哪里能料到有人敢这么干,象牙简直直的砸在董卓身上,董卓立时便大怒呼唤左右侍从将此人拿下,视之乃是上书丁管,那更是没有丝毫情面可说的便令人拖出去斩了。

但丁管当真是大丈夫,明知必死还敢如此愤而出言,如今死到临头仍旧是骂不绝口,更是神色不变。但就得知此事之后的徐济看来,这未免有些书生意气了,留得有用之身绝对是要好过无意义的送死,不过正所谓人各有志,徐济虽然不大看得上这种做法但丁管的气节的确是令人敬佩的。

而丁管一死自然是震慑了满殿的文武,于是再无一人敢出言相阻。于是董卓便请刘协登殿即位,群臣自然只得朝贺。待一应事务完毕之后董卓便命近卫扶何太后与弘农王刘辩于永安宫闲住,更是令人封锁宫门,禁止群臣擅入。

而刘协即位之后便封董卓为相国,更有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之权,一时间威势远超何进。时年刘协方九岁,当月便改年号为初平,并令大赦天下。

而徐济得知此事之后也唯有一声长叹,可怜刘辩四月登基,至九月即被废,中间多少变故着实叫人扼腕叹息。而董卓既登相国之位更是嚣张跋扈,自然触怒了不少洛阳的世族,李儒情知如此绝非好事便劝诫董卓擢用名流之士以为张目。当然也就是这么一说罢了,李儒当然不会实言相告董卓此举的目的是分一点甜头给这些洛阳本地的世族了。

而当时蔡邕才被流放不久,又得了大赦之令便返回洛阳,本来蔡邕是打算收拾自己在洛阳家中的藏书会故乡去的,他的独女蔡琰本来交给了伊宁照料,伊宁嫁与徐济之后自然也就在徐府中安住,此时也自然随徐济回到了蔡邕的故乡圉县了,蔡邕本来的打算也是回到圉县与女儿团聚的,谁知李儒便因他的名声与才学向董卓举荐了他,董卓便命人征辟之,蔡邕本不愿前往,奈何董卓以全族性命相逼故蔡邕不得不从。

但令采用没有料到的事情是董卓得见蔡邕之后甚为欣喜,更是一日三迁其官,最后拜为侍中。这其中的恩宠着实令人吃惊,由此也安抚了洛阳世族之心。但远在圉县的徐济闻知此事却是甚为忧虑,蔡邕虽以才学名于世间,然此次应董卓征辟恐怕是有损名望,而后只怕便会为人视作董卓一党,届时会有什么麻烦还未可知,但徐济清楚的感觉到这恐怕不是什么好的预兆。

而自刘辩与何太后移居永安宫之后董卓自然便无视了这位前任皇帝,如此一来一应用度自然都是日渐短缺,刘辩未有一日能安心,时时都忧心忡忡,他何尝不知董卓绝非如此轻易就会善罢甘休的,是以整日以泪洗面。这还则罢了偏生刘辩心中仍是愤慨不已,一日见一对飞燕于庭中飞舞有感而发便作诗一首: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

董卓自然是不可能忘记刘辩这个隐患的,所以仍旧时时派人前来探问刘辩是否有所异动,自然便得了此诗。董卓一介粗人虽然能稍知一二但却终究是没有太明白其中意思的,但他看不懂还有李儒,李儒见诗句之中满满的怨气便对董卓道:弘农王心中似有纪元,丈人不可不防。董卓闻言不怒反洗道:我正欲杀之,只恐无名。如今他既然怨望作诗,杀之有名矣于是便令李儒待数十甲士前往永安宫弑之。

此时正是午膳时候,刘辩与何太后正在楼上,闻听侍女说李儒前来刘辩便知今日怕是在劫难逃了。待李儒至便奉酒与刘辩,何太后尚不知缘由便问何故,李儒答曰:春日融和,董相国特上寿酒。但何太后虽然不知刘辩作诗之事但却时常防备着董卓的谋害之意,当即便回答道:既为寿酒,不妨先饮。李儒哪里会答应,于是勃然作色道:弘农王与太后俱不饮乎还不等何太后有何应答李儒便唤入甲士持短刃与白练于前道:既不愿寿酒不饮,可领此二物

何太后哪里不知董卓之意,当即破口大骂何进无谋,引贼入京,致有今日之祸。李儒哪里还管这妇人的骂街转头便对刘辩道:既如此,弘农王可先饮刘辩情知是无法避过便坦然道:暂容我与太后作别。言罢悲恸作歌曰: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歌罢便对太后道:母后请恕儿臣无能无法令母后长命。

李儒闻听刘辩歌中的意思更是等的不耐于是骂道:相国立等回报,汝等俄延,望谁救耶何太后闻言大骂道:董贼逼我母子,皇天不佑汝等助恶,必当灭族李儒闻言更是心头火起双手扯住太后,直撺下楼,而后便叫甲士以鸩酒灌杀刘辩。事毕还报董卓,董卓便命人将刘辩与何太后葬于城外,可怜刘辩身为大汉一代帝王竟然连皇陵都不得入。刘协此时年纪尚小,自然不敢妄言,董卓是以更加嚣张,自此每夜入宫,奸宫女,夜宿龙床。

日久便有百姓就此议论纷纷,董卓心知确有些许不妥,于是便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董卓于是命军士围住尽杀之,掳掠妇女和财物,装在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说乃是杀贼大胜而回,并于城门外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朝中自然不似百姓这般容易欺瞒,便有越骑校尉伍孚为此愤愤不平,心中已然抱有刺杀董卓之意,于是便于朝服内披小铠,藏短刀,欲伺便杀董卓。

然则董卓身边守备极严,旦夕之间却无机会,然则伍孚心中已怀死志,是以未尝放松。一日终于得到机会,是日董卓正欲上朝,伍孚迎至阁下,见左右侍卫尚远便拔刀直刺董卓,然则董卓毕竟是在西凉厮混的军阀出身,又生的粗壮是以便以手擒住伍孚双手,吕布此时便在董卓身后见此立时上前揪倒伍孚,董卓瞪目视之怒而发问道:竟是谁教汝反伍孚情知必死便冷眼视之轻蔑道: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如今不成又何须多言唯一死耳董卓闻言大怒,立时便命侍卫押出行以凌迟之刑。伍孚没有半分神色变化,据闻行刑之时尚且大骂董卓不止。

只是伍孚行刺之后董卓身边防备更是严密,每出时必伴以甲士随行。而此时袁绍已在渤海安顿完备,闻知董卓弄权之事,更听闻伍孚之事心中自然是愤懑难当,便差人赍密书来见司徒王允。书略曰:卓贼欺天废主,人不忍言;而公恣其跋扈,如不听闻,岂报国效忠之臣哉绍今集兵练卒,欲扫清王室,未敢轻动。公若有心,当乘间图之。如有驱使,即当奉命。

王允却是老狐狸,伍孚前例在先已然是打草惊蛇了,哪里敢有所动作,只是他也确实极为不满董卓所为,当然王允在乎的可不是汉家天下还是百姓,他惟独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受损,自董卓当权之后他权势日小,这如何能忍得于是便在心中暗暗计较。忽然有一日,于侍班阁子内见刘宏的一应旧臣俱在,王允便道:今日老夫降,晚间敢屈众位到舍小酌。众官敬王允之能于是皆曰:必来祝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