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重生之颠覆大宋 > 分节阅读 424

分节阅读 424(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我算学虽然不是圣人之学,但是世人称之为奇技淫巧,实在是有些过了”

就在他们的议论中,这大船越行越快,距离天津卫也越来越近。

第五百八十一章 高丽来使

这一年的六月份,北方小麦再次获得了大丰收,粮食产量还要超过去年。

去年赵谌刚刚收复中原、燕云没有多长时间,虽然中原、燕云的百姓都得到了土地,但是这些土地荒废时间太长,肥力有限,一直到了今年土地才完全恢复过来而且,去年农民手里没有多少农具,到了今年的时候农具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去年去年他们所用的种子大都是一些沉粮,今年的种子则是精心挑选因此今年的粮食产量超过去年也就不意外了。

教育、科举变革之事已经传遍了北方民间,江南精通算学之人以及其他的一些“奇技淫巧”之人都已经朝着燕京城而来。对于这件事情,绝大多数百姓持支持态度,不过也有一些百姓对这件事情毫不关心,他们只关心自己秋天该种些什么作物,保证秋天也能够收割一些庄稼。

夜晚,凉风习习,此刻在燕京城以南的一个小院之中,四个儒生正坐在一起喝茶聊天。

他们的脸上都带着淡淡忧虑。

“陛下要变革教育,加入实学,从今以后这天下学子都要学习实学了这件事情实不知是好是坏你我即使在战乱之时也没有忘记读书,可是读的都是圣人之学啊”这四个儒生的年纪看起来都不小了,其中一人道。

“据说科举也要加入实学,实在是荒谬”又有一人道。

“你我本来准备要参加科举的,可是现在加入实学,其中有农学、算学等等,我等都是一窍不通,如何科举”

“不如你我四人再联合其他的一些儒生,向陛下上书,让陛下不要变革祖制”

“只怕是不行的天下战乱多年,我等儒生数量大不如前,前段时间李纲、李若水几位大人联合燕京儒生向陛下上书,当时也只有几百名儒生而已,现在我们四人更加不可能联合到多少儒生了。而且,我等儒生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

“如果是在江南,那里的儒生数量还稍稍多一些”

“江南只怕也不行,当年建炎皇帝到了江南之后,一心想要抗衡当今陛下,也无心举办科举帝王不愿意举办科举,天下还有谁愿意读书读书无非是为何当官而已江南现在的儒生数量也大不如前”

四人都在那里唉声叹气。

“我有一个表哥在军机处,中午我去找他,本来以为他能给我透露一些消息,谁知他什么都不说,哎”

“我仔细想过了,科举之中即使加入实学,应该也没有什么困难的内容试想,陛下现在才命人编写实学书籍,书籍都没有,如何能有困难内容”一个儒生突然道。

“赵兄说的不错科举中即使加入实学,应该也非常的简单我们应该能够应付”

“我看我们这些天可以去学一些简单的算学、农学,将来好应付科举。”

“只能这样办了”

四人议论了许久这才散去。

山海关以南,这里有一支十万人的生产建设兵团存在

这里本来是一片荒芜,不过生产建设兵团到来之后,这里已经有了无数的村镇、农田

青年们白天种田,晚上则是聚集到一起学习识字。

他们中也有一部分人乃是书生出身,不过生产建设兵团中很少讲一些高深的儒学知识,即便讲也仅仅是论语、诗经等等。

也有一些青年自己学习,读一些较为深奥的史书。

教育、科举变革的消息也已经传到了生产建设兵团之中

“陛下加入实学是应该的儒学仅仅是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学了那些固然不错,可是实学却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对于务农、经商都大有好处”

“不错,自古以来少有读书人学实学的读书人读书仅仅是为了升官发财,真是荒谬现在陛下将实学加入学堂之中,天下人读书不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处理世事,这才是正道读书本来就不应该只为了做官我还听说陛下改革科举,从今以后不再以科举定终身,科举之后不再是官员,而是先从吏员坐起,如果做得好,如果真的有才能,这样就能高升如果没有才能,没有本事,那即使科举的再好也难以当官”

“听说有不少儒生反对陛下,那些儒生心中只考虑自己,从来不考虑世人学了儒学就可以高高在上吗我看不是这样”

青年们也在议论纷纷,也有一些青年对“科举”感兴趣,准备参加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不过科举的具体形式,他们仍旧不太清楚,现在一切只是猜测,他们唯一知道的是科举将会和以前完全不同以前科举分为童生、秀才、举人、进士,需要一步一步去考,而将来的科举可能已经没有那些划分,只要通过科举便能进入官府之中当差其实赵谌的科举已经类似于后世的公务员考试,规定了考试年龄,提前列好了相关的职位这样一来,官府的吏员素质必然会大大提高,而现在朝廷缺少官员,从吏员之中再选拔官员,将来官员的素质也会超过以往。

民间议论纷纷,各地的消息都不断传到军机处,进而禀报给赵谌。

“陛下,目前在中原、燕云、北方、辽东各处,并没有多少人反对教育、科举变革如果是当年王荆公敢这样变法的话,恐怕无数士大夫都要群起攻之,不过战乱过后,除了江南之外,天下的士大夫都没有多少了,果然现在是推行变革的最好时间”这一天下午,王庶来到了御书房,禀报道。

“关于江南,你们也要密切关注王德的监察司也在江南,让他也关注江南士绅、儒生们的情况,防止出现意外状况”赵谌道。

“陛下,微臣有一个想法,在江南,我们可以用拖字来对付那些儒生、士绅。”王庶道。

“哦”赵谌愣了愣。

“我们可以立刻派人南下,告知江南的儒生、士绅,我们暂时不会在江南实行科举变革,这样可以安抚江南人心在江南,今后几年我们根本就不科举他们不愿意变革,我们就什么都不给他们至于江南各地的公办学堂建设,我们也不用地方掏钱,完全是朝廷掏钱,这样他们也无法阻拦。”王庶道。

“不错”赵谌点了点头。

“时间长了,江南缺少官吏,我们可以将北方科举出来的官吏安插到江南官场对于江南官场本来的一些官员,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