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重生之颠覆大宋 > 分节阅读 420

分节阅读 420(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他们也纷纷说了起来,几乎所有人都支持赵谌。

赵谌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看来年轻人都支持自己的改革尤其是胡铨、王十朋为代表的从生产建设兵团中走出来的年轻人像是胡铨、王十朋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学者,他们都是江南书香门第出身,可是现在都明白儒学实用性有限,应该增加一些实际的东西。

“陛下,即便是如此,这制定实学书籍也是一件难事”李纲又道。

“这个倒不是很难我们可以将各地的一些实学领袖召集过来,比如种田的高手,算数精妙的掌柜,等等,让他们把一些技巧说出来,写在书中关于实学,今后每隔几年,我们还可以再加入新的实学知识”赵谌道。

“陛下,书本一旦定下来,都是一用千年,哪有不断变更的道理”李若水道。

“从古到今,实学在不断的进步,我们的知识自然也应该不断的进步今人的种田之法和古人就大不相同,今人的算学和古时就大不相同关于实学,我们也应该分成许多种类,农学、算学、商学等等分别编制成书,教给学子”赵谌道。

“陛下,这样一来,学子们需要学子的书籍实在是太多了,恐怕他们难以掌握那么多的知识”李纲道。

“我们可以由浅入深教给天下学子,刚刚入学,只是学习识字,一年之后再加入一些简单的算学,之后再加入一些更加高深的知识儒学四书五经,无数书籍,学子们都能够掌握,何况是一些实学呢”赵谌道。

“陛下所说,老臣还是不能赞同老臣还是以为应该只教儒学”李纲再次摇头道。

“这件事情咱们可以容后再议,你们回去之后都好好的想一想咱们再说科举的事情,朕先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大家这件事情我也已经和虞允文商议过了,虞允文已经赞同科举也不能仅仅只靠儒学,也要加入实学内容”赵谌道。

“陛下,万万不可学堂里面增加实学,或者还有一些用处,可是科举万万不能发生变化,科举只能考儒学,不能加入所谓的实学”李纲听了制服后大惊失色,立刻道。

“只懂得儒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进入朝廷、官府之后,如何做事”赵谌淡淡道。

“陛下,历朝历代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官员们只学习儒学,之后成为知县,可以在任上慢慢的学习实学”李纲道。

“既然在任上可以学习,为何不能早早学好,然后在科举的时候进行考试,通过之后才能为朝廷、官府做事”赵谌道。

“陛下,古制不可变”李纲焦急道。

“古制老师,你知道这科举制到现在有多长时间吗”赵谌道。

“大约有五百多年。”李纲想了想,道。

“是啊,科举制到现在也不过五百多年而已三皇五帝之时,未曾用科举选拔人才,秦汉两晋之时,未曾用科举选拔人才一直到了隋文帝、隋炀帝,他们为了打破门阀制度,这才开始试行科举到了唐朝,科举才盛行于世唐朝灭亡一直到本朝,如果不算五代十国的话,也不过经历了一个半朝代而已这并非古制,为何不可改变”赵谌道。

“陛下,从古到今都是学习儒学,以儒学治理天下现在加入实学,必然会影响儒学地位”李纲再次道。

“老师,我再问你一个问题,读了儒学之后,是不是真的能够治理天下不读儒学,是不是就无法治理天下”赵谌想了想,道。

“这或许是这样吧。”李纲道。

“老师又错了儒学一直到了汉时才独尊天下,在汉之前乃是百家争鸣,秦朝乃是法家治国汉高祖刘邦连书都没有读过,大字都不认识几个,照样可以治理天下,并且乃是一代圣君萧何、曹参这样的汉初名相,他们本来都是狱卒,仅仅是看管监狱的,他们也没有学过儒学,仅仅是识得一些字而已,不也是治理天下了吗天下儒生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够胜过他们我朝太祖当年乃是一介武夫,太宗当年也没有读过多少书,我大宋开国名相赵普仅仅读了半本论语,论学识远远不如当今的一些学子,他们不也是治理天下吗可见能不能治理天下和是否读了儒学没有多少关系”赵谌道。

“这”李纲呆在了那里,无法辩驳。

赵谌所说的都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尤其是涉及到宋太祖、宋太宗等人,根本不能否认。

儒学实用性有限,开国君臣少有死读书的儒士。只是儒家讲究一个“忠”,因此君王登基之后又立刻将儒学当作工具,推行天下。

“除了这些之外,朕还有一个想法,也是曾经和虞允文讨论过的一个书生,读书十年,对于天下大事一无所知,对于农事商事一无所知,如何能够统御一方从唐代到现在,凡是中了进士的,要么是留在翰林院,要么是成为地方上的县令留在翰林院的先不说他,那些仅仅死读书便可以成为县令的,他们当真能够治理好地方他们未必比得上县中的一个小吏历代的开国名相之中多有小吏出身,如我前面所说的萧何、曹参、赵普等人都是小吏,因为他们在地方上呆的时间长了,知道如何治理地方,举一反三之际,对于治理天下自然也有心得可见,死读书的书生还不如经验丰富的小吏所以,朕以为,科举之后,学子不宜立刻掌控一方,而应该成为地方上的属官或者吏员他们如果真的优秀,那么必然表现突出,等到他们有了成绩之后,再提拔成为地方官员不迟。”赵谌道。

“陛下,不可如此无数学子十年寒窗,这才能够中举,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这才能够成为众人之上他们能够执掌一方,成为知县,这也是对他们辛苦的补偿陛下现在却让他们从属官、吏员干起,这让学子们情何以堪”李纲道。

“学子们辛苦,难道天下其他的百姓就不辛苦了吗天下人人皆辛苦,难道都要成为众人之上不成读书好未必就能治理好地方,如果真的优秀,又何不在地方上呆上一段时间,如果真的表现突出,朝廷自然会重用而且,朕还有另一个想法,汉时,地方上的小吏如果表现优秀,还可以做官,到了本朝之后,小吏即使表现再优秀,可是因为没有中过科举,所以根本无法做官朕以为,小吏如果做得好,也可以去参见一些简单的考试,晋升成为官员”赵谌道。

赵谌说完,下面许多大臣都眉头紧皱,不过也有人轻轻点头。

四月的天气本来还不是很热,但是此刻这殿堂中却有一种燥热的感觉。

“王庶,你觉得朕说的如何”赵谌道。

“陛下说的不错科举之后立刻掌控一方,很容易出乱子,那些学子们什么都不懂,他们仅仅是会读书而已,读书好未必就能治理好一方陛下,微臣还有一个想法,科举之中应该加入时政比如我国国土大小,我们邻国的情况,我国的各种律法,我国对于农人、商人的态度如何,各地税收如何收取,出海的关卡是如何运营,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他们应该知道从今以后这科举再也不要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人”王庶道。

“你说的不错”赵谌点了点头。

“陛下,老臣仍旧无法认可老臣仍旧以为科举只应该考儒学,各地的学堂之中也应该只学儒学”李纲沉默了好一阵之后,再次道。

“陛下,微臣也是这样认为儒学乃是天下学问总纲,天下人只要学好儒学就可以了只要会了儒学,农学、算学、商学等等自然精通”李若水也是道。

“陛下,微臣也觉得加入实学不太恰当。”李处温也道。

而胡铨、王十朋等人则是再次站起来支持赵谌,一时间朝中竟然形成了对峙的两派,李纲这样的老人都不支持改变,而胡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