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风月天唐 > 分节阅读 220

分节阅读 22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你不必如此慌张本侯即刻命你分派兵士拓深沽河,并在上游开凿水渠以便引水入田,本侯限你半月为期,若是逾期不功军法处置”

“卑职遵命定不辱命”司兵参军冷汗连连的退了下去,他没有想到自己犯得小错,都被陈浩知晓的一清二楚,这着实让他既钦佩又畏惧。

“司田参军何在”

“卑职在”

“本侯望你品端公正之心,将田地分还百姓,并配合司兵参军开渠引水之事,此事担子极重有劳你了”

陈浩见司田参军是一个年过六旬的老者,心中便有甚一丝关切之情。将田地分还百姓的工作量可是极其庞大的,让一个老者辛劳如此,陈浩心中着实过意不起。本打算将此事交予年轻的官员,但是如今蓟州的官员被他处置了近一半之多,新卓拔的新吏朝气十足但经验匮乏,因此陈浩如今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司田参军花白的胡须在风中飘散,神色郑重回禀道:“侯爷能为百姓如此,卑职这把老骨头又算得了什么侯爷还请放心,卑职定会端正公平之心,不让百姓少一寸土地”

“嗯公输赞何在”

“草民在”

“公输先生,这水车本侯尚算满意,不过为了救灾一事,本侯还得有劳与你”

公输赞此刻心中满是欣喜,于是恭敬道:“请侯爷吩咐”

“蓟州城所有木匠聚集在了你的麾下,也一同制造了这辆水车。你回去之后将水车划分九个部分,然后让这些木匠制作。你必须一日之内挑选九名合格木匠,本侯要将这九人分布范阳九州你,明白本侯的意思吗”公输赞初闻却是眉头一皱,不明白陈浩此举到底是为何意。将九个顶级的木匠分散了,那制作水车的时间定然会延长,如此定然会拖延生产水车的工期。

第024章 种高粱

不过公输赞略一深思,便豁然明白了过来,此刻他是打心里开始钦佩陈浩的智慧。将九名木匠分别分散各州,看似得不偿失其实是最妙的方法。一州之力毕竟是十分有限,更何况并非每一州都有他公输赞这样的人。因此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下,这种化繁为简的方法是最为有效的。

若是将一辆水车的九个部分分散制作,那么不但提高了应有的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地利用各州的人力物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运送起来甚是方便,只需将其余八州的配件送往一州,届时就可以造出大量的水车。

这种方法在陈浩看来是极为常见,毕竟一千多年以后的工商业都是如此。但是这种思想对于此刻的大唐百姓而言,还是极为新奇的。其他人或许还有所以疑虑,但是公输赞却瞬间明白了这其中道理。因为他公输赞既是木匠,也是一个小商人。

吩咐完这些以后,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三日之后,薛家联合数家商贾运来了大量的粮食。虽然这些粮食以平价卖于官府,但是陈浩依旧对此感恩戴德。之后陆陆续续的商贾加入其中,纷纷向范阳伸出援助之手。陈浩知道这些是林月瑶在背后筹划的结果,心中对这个贤内助也很是感动。

不久之后京城便传来消息,由于之前陈浩送往京城的奏章之中有着大量证据,因此李渼接到陈浩的奏报之后在宣政殿上大发雷霆。一向与陈浩为敌的卢匡令狐绹二人,在证据面前也是无话可说。李渼本要传旨将裴泰押往进京,却不料陈浩的六百里加急到了京城。

陈浩在第二份奏章内,详述了事情的原委也阐明了他的见解。令狐绹与卢匡二人乘机弹劾陈浩,斥责陈浩在范阳一手遮天。卢匡与令狐绹二人认为,如今犯人未至京城而死于狱中,可见其中定有隐情。一定是陈浩公报私仇暗害朝廷重臣,或许这私吞赈灾一事与陈浩也有着牵连。

二人的一番弹劾可谓阴毒至极,如今裴泰已死,所有的罪责就可以全部拢在陈浩的身上。裴泰私吞赈灾粮款,证据确凿是没错,但死在蓟州却是事实,这不得不让人联想着其中是否有什么阴谋。是杀人灭口还是分赃不均这个问题经令狐绹与卢匡二人点拨,一时之间萦绕在群臣乃是李渼的心头。

要说这等诬陷之言李渼会信吗当然会信古来帝王恒河沙数,能够世事洞悉清明者,自古而今未有一人,因此李渼也不例外。在令狐绹与卢匡二人的弹劾之下,李渼也对此事有了怀疑。

不过让陈浩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力挺的他的却是魏谟。昔日朝堂之上二人曾有诸多口角,然此次魏谟却出言维护陈浩。魏谟从头至尾只问了众人一句话:圣上,定北侯是愚痴之人吗诸位大人,定北侯此举所图何为

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李渼深思之后也倍感惭愧,昔日的良师益友如今竟然心生疑虑。李渼知道,以陈浩的能力,完全可以让裴泰无声无息的死去,更不会留下如此明显的漏洞。于是李渼便听从了魏谟的建议,下旨安抚范阳百姓擢令定北侯总领范阳赈灾一切事务。并且特派宰辅魏谟亲自督粮运往范阳,以解范阳燃眉之急。

陈浩在得知这些消息之后,不禁苦涩的摇了摇头,对于魏谟这个小老头陈浩是打心里尊敬。这种高风亮节对事不对人的脾气,确有其祖魏征的风范。自古就有忠臣、奸臣之分,殊不知这其中还有诤臣、良臣、佞臣之别。

魏谟与其先祖魏征既是忠臣也是诤臣,犹如竹、冰一般宁折不弯。往往这样的臣子会孤立于朝堂,受百官之孤立,被圣上所厌弃。所以陈浩虽然敬佩魏谟,但是他不会学习魏谟,他既不耻于做奸佞之臣,也不愿作刚正易断的诤臣。自古诤臣没有几个落得好下场,与其图的一时之正落得身死,不如留住有用之身为百姓谋福祉。因此相比于几种臣子而言,陈浩会选择做良臣。

之后的两个月里,整个范阳所有事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钱粮的及时供给,使得各州县百姓纷纷回归故里。治理旱情的工序在各地州官的亲自指挥下,也已然有了显著的成效。两个月来虽然大部分高地无法灌溉,但是低洼之地却得以有效的治理。

在这些已经灌溉的田地里,百姓们种上了官府分发的高粱、菠菜等种子。虽然官员与百姓们不知陈浩为何大面积种植高粱,但是侯爷有令谁敢不听,于是整个范阳干旱的地方都种起了高粱。

高粱抗旱性很强,因此陈浩特意派人购买了大量的种子。高粱虽然产量与价格不如稻谷、小麦,但是陈浩知道,在这个环境下种高粱是最好选择。况且高粱浑身是宝,只是很多人无法妥善的合理利用罢了。高粱性平味甘且无毒,能和胃、健脾、止泻等功效,其药用价值不可为不丰富,非但如此食疗价值更是不甚枚举。

由于粮食的大量涌入,百姓们再也不用向囤货高价的商贩买粮,一时之间整个范阳牟利商贩门前可谓冷冷清清。这些商贩本以为时间久了,范阳的百姓自然会再来购买,反正这些粮食又不是瓜果蔬菜,想放多久就放多久。

然而不曾想到的是,不久前陈浩命令各州府衙,为此次支援范阳的商贾大开方便之门。为了表示范阳官府的诚意,凡是入驻范阳各州粮价不涨者,官府会做好一切后勤服务。无论是店铺还是索引,一切都由官府妥善办理,三年之内不收商税。此令一下范阳成了附近商贾争抢之地,一时之间范阳各州几乎每日都会有商人入驻州县。如此一来对这些曾经抬高物价的商号,可谓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