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幽冥总鉴 > 分节阅读 127

分节阅读 127(1 /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行,我辈的香火就会打很大折扣。”沈平渊解释:“师姐多虑了,我们四个执掌四季轮替大任,人间众生不可能轻慢。其他同门各有所司,雷火瘟斗以及水部与人间息息相关,断不致没了香火。”在这等场合月池娘娘也不曾放下小瑞珠,一边逗弄一边发牢骚:“我们为了刘秀出生入死,好不容易大功告成,他却将我教一脚踢开。”沈平渊连忙劝解:“此言差矣,光武帝不是忘恩负义之辈,天下粗定就封神泰山以偿我等大功,如果没有这个原因我等的封号不可能得到天庭认可。”有了孩子以后月池娘娘的脾气缓和了许多,没有当场责难,缓缓点头。木棉圣母提出了新的想法:“如今人世间的道观供奉的都是老君,元始,没有教主的位置,我们功成名就多亏了教主,是不是起建一个大道场”沈平渊微微摇头:“阐教的宗旨针对的是世间人,享受香火理所应当。我教针对的是各种生灵,并不局限于人间的香火。”疾风叟笑道:“我早就说儒教的书呆子影响不到我教他们就是不信,这回没的说了。”沈平渊曾经与师父研究过今后的发展,这时候透露一些没什么关系,于是提到了释教:“用不了多久,西方释教就会大行其道。”

此言一出在座诸人都觉得震惊,儒教对玄门没什么影响,释教就不同了。还是疾风叟率先发问:“真的么如果释教大行,我辈置身何地”沈平渊胸有成竹:“释教宗旨是导人向善,普度众生,这一点与我教广积功德相近。我师父经过仔细推算得出结论,两教最终会联起手来,人世间将会出现三教并行的局面。”南山老翁见多识广,缓缓道:“阐截两教都有门人加入释教,而掌教并没有追究,看来是预见到了三教并行的事。”沈平渊完全认同这个观点:“不错,儒教是稳定秩序的基石,我教是悬在众生头顶的利剑,释教是劳苦众生的希望之光,三教并行,三界必然长久。”月池娘娘皱眉道:“我教怎么成了利剑”沈平渊解释:“举头三尺有神明,我教的作用就是遏制众生的恶念。”木棉圣母询问:“眼下已经明白,儒教盛行是光武帝刘秀的大力推动,那么推动释教的又是何人没有人间帝王的认可释教的影响不可能与儒教,我教相提并论。”沈平渊点头:“师姐所言极是,推动释教的就是光武帝的后继之君,在他的影响下释教会很快发展起来,各地皆有道场。”刘秀戎马多年,年纪已经不小了,也就是说释教盛行的日子不会太远了。既然知道了将来的发展就要早作准备,众人的意思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一下释教的教义,儒教就不用了,文章典籍很容易得到。沈平渊已经了解了一些,当即向大家介绍:“释教的教义有很大的包容性,普度众生更是一片慈悲,这只是很粗浅的解释,如果深入了解需要很多功夫,据我所知这条道路的艰难绝不亚于我教的修仙之路。”木棉圣母点头:“看来释教有成就者具备的神通与我等不遑多让。”

光武帝大力推广儒教,选拔人才首重品德文章,一时间到处都兴起了读书之风,私塾官学都是红红火火。这股风气传遍了大江南北,很快有了效果,社会秩序彻底稳定,百姓们衣食充足,安分守己,呈现出太平盛世景象。当然,不管国力如何强盛也难免有人起异心,岭南传来急报,交趾郡发生叛乱,太守被杀,六十余座城池以及大片疆土都被叛军控制。为首者乃是姐妹二人,精通法术,有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之能,亲信门徒百余,党羽数十万,声势浩大。得到这个消息刘秀大为吃惊,连忙召集群臣商议。如此大事没有缓和的余地,只有遣兵派将一途。兵将好说,这挂帅的人选却不能马虎。这时候邓禹年事已高,不堪远征,群臣一致认为应该由大将军冯异挂帅南征。冯异做事讲究未雨绸缪,岭南刚刚发生战乱的时候就派人前去打探,已经得到一些确切的消息,叛军首领精通法术,自己无力担承此事,因此当殿举荐陇西太守马援挂帅平叛。刘秀斟酌之后作出决定,由各地抽调大军三十万,召马援进京面君挂帅。马援接旨后马上将手边的事交给得力下属,带领三千亲军昼夜兼程赶奔洛阳。虽然军情紧急,但挂帅是头等大事,不能草率。刘秀一直很看重马援,安排大臣隆重接待,马援已经年过六旬,可是筋骨十分强健,腰杆笔直,精神抖擞。当殿面君,刘秀当即任命为伏波将军,率领大军南征。马援执掌帅印后马上传令,各路军马不必到京师会齐,限期在洞庭湖集中。军令如山,耽误一日就是死罪,各路军马不敢怠慢,火速改道赶奔洞庭湖。

马援离开洛阳南下,三十万大军来自不同地方,需要整顿一番才能对敌。路上就派人搜集叛军的情报,了解到叛军首领的一些信息。这姐妹俩人容貌妖娆,精通法术,一直在岭南一代采药炼丹,招收门徒,没什么异动。后来岭南爆发瘟疫,姐妹俩遍施符水,活人无数,被奉为天仙下凡,声望直线上升。因为门徒中良莠不齐,倚仗法术横行,与官府发生了冲突,姐妹俩不肯认错,在门徒的怂恿下公然与官府对抗。官军不懂法术自然吃了大亏,太守也以身殉职。两姐妹索性自立为王,姐姐自号骊珠女王,妹妹自号如意女王。马援仔细参详,如果这两姐妹救治百姓的举动出自真心,与官府冲突不是出自本心,自己就可以恩威并用,将叛军招抚。如果那场瘟疫就是两姐妹的作用,下手就不能有丝毫留情。取出金钱排演八卦,得雷火之相,心里有了答案,这次兴兵和谈的可能性不大。来到洞庭湖,三十万大军已经会齐,马援遍视各营,综合叛军的情况作出了决定,挑选精锐军兵十五万,准备充足的器械马匹粮草,其余的各回驻地。很快有人将这件事上报京城,群臣议论纷纷,叛军足有五十余万,三十万官军能不能抵敌都很难说,减少一半焉能获胜刘秀对马援十分放心,安慰群臣,兵贵精不贵多,马援这么做一定有自己的道理,用人不疑,无端猜疑只能坏事。马援知道这件事以后心里感激光武帝的信任,不过对群臣也要有个交代,大家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因此写下一封书信派人送到洛阳,将自己裁军的理由说清楚。首先是粮草的供应,三十万大军日用颇多,叛军深得民心,就地取粮不大可能,从中原转运的话很难保障供应。其次叛军虽然人多势众,毕竟没有经过战阵,无非是仰仗法术横行一时。己方都是训练有素的精兵,十五万足以破敌。第三个原因,岭南百姓并没有忘记光武帝的仁德,只是一时迷惑,只要展开心理攻势,民心很可能倒向己方,叛军的战斗力就会受到极大影响,没必要多带人马。

这封书信让群臣安下心来,马援得以将全部精力放在南征上。叛军已经占据了岭南六十余座城池,还得到了百姓的支持,这次南征不可能很快结束,需要准备的东西很多,不能草率进军。光武帝知人善任,既然派了马援南征就彻底不管了,安心治理国家。皇帝有主心骨群臣自然不用过多关注,安心供职就好。马援挂帅之后不仅可以指挥千军万马,还有权利辖制地方官吏,需要什么就近征集,不用向朝廷禀报,所以刘秀十分放心。经过周密的准备,大军终于离开了洞庭湖,浩浩荡荡杀奔岭南。路上十分顺利,开路的先锋颇为奇怪,自己的责任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路行来好像已经有人打过前站了,根本不用费神。原来马援在洞庭湖逗留不仅仅为了整军,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麻痹叛军,吸引注意力。暗中派人到陇西传令,让自己精心调教的八千精兵摒弃盔甲辎重,轻装潜入岭南打点一切,与大军会合以后自然可以重新装备起来。这支精兵跟随马援多年,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精通八门金锁阵,算得上当今第一劲旅。如此安排节省了很多时间,大军长驱直入,进入岭南。驻扎之地早已选定,大军顺利安顿下来。潜入岭南的校尉郑冀来到大营拜见,带来了打探到的消息,还有一幅地形图。马援颇为满意,有如此精干的下属自己省了很多心。马上吩咐军政司,拨给郑冀三千副护身软甲,两千匹好马,短刀盾牌军器若干,又向郑冀交代了下一步的计划,郑冀领命离开大营。马援研究过情报和地形图之后确定了作战步骤,擂鼓聚将。大家已经明白大帅秘密部署了一路奇兵,如果没有这一手不定会遇到什么麻烦,如此深谋远虑的主帅当然值得信任,所以众将信心十足,精神百倍。马援看出众将的心思,微笑道:“有必胜的信心自然是好事,只是这次南征不可能很快结束,你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众将齐声答应。当即分兵派将,自从占领岭南全境以后,叛军首领骊珠女王已经心满意足,不想进军中原,只在五指山修建了宫殿,聚集奇珍异宝享乐,党羽大半跟随,占据城池的不过是些喽罗。

如此放心当然有所仗恃,两位女王及其亲信党羽都学了几分法术,云来雾去,不管那里受到攻击都可以很快赶到。守御城池的人都有信香,形势危急立刻点燃,惊动两位女王,很快就能赶来救援。鉴于对方不懂兵法,马援采用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十五万大军竟然兵分三十路,按照预定时间同时对三十座城池发动进攻。同时叮嘱众将,如果遇到两位女王切不可贸然迎战,这两人精通法术,不是普通军士所能抵挡。众将领命分头带兵出营,每路三千五千不等,马援居中策应,这次进攻虚实不定,本意不是一举夺下三十座城池,马援深知,夺下城池就要分兵守御,己方兵力并不富裕,一旦分散就很难对叛军发动强有力的打击。所以这次行动的真实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岭南第一重镇南海郡,那里是最理想的屯兵之所。只有占领这个重镇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计划。叛军倚仗法术,不十分看重城池,女王法力无边,什么城池也挡不住,所以守御的力量并不强。马援部署周密,郑冀所率精兵已经做好了准备,时间一到就对南海郡发动突袭。朝廷派遣大军南征不是什么秘密,骊珠女王早就预料到了,只是有恃无恐,不管来的人是谁都无所谓,刘秀阵营里懂得法术的人都已经受封进入神界,剩下的不过是些凡夫俗子,不堪一击,所以继续放心享乐。首领不当回事下属自然松散,等到大军发动攻击的时候才慌乱起来,匆忙点信香求援。五指山两位女王面面相觑,三十座城池同时受到攻击,朝廷到底来了多少兵马救援显然分身乏术,于是传下号令,能守则守,如果官军势大可以弃城,摸清对方虚实之后再作打算。传令之后两姐妹马上着手组织人马准备反击,官军来势汹汹,不能再放任了,一旦民心偏向朝廷己方就站不住脚了。

一百三十四强手助阵

马援部署周密,首战告捷,取得了极大的战果,一举拿下十六座城池,大军顺利进驻南海郡。马援传令,各路将士全部向南海郡集中,不留一兵一卒守御城池。当然,要把十六座城池存放的粮草辎重运到南海郡。马援文武全才,上马治军,下马治民,进城后马上恢复秩序稳定民心,严格约束军士们,侵扰百姓者严惩不贷。各路军马陆续赶来,南海郡城池宽大,屯扎十五万大军绰绰有余,马援安排精兵强将守御四门,加固城墙,准备弩箭滚木等等守城器械。众将都不明白,首战大捷已经挫动叛军锐气,应该乘胜追击,直捣敌巢,固守南海郡有何意义马援心里有数,众将已经了解到这位主帅的能力,遵令行事,并不多问。诸事粗定,马援亲自巡视一番,城中最高的建筑名为镇海楼,上下共分三层,有主楼和两座附楼,规模不小,供奉的是南海龙王,这里的居民经常出海,供奉龙王无可厚非。马援传令,将南海龙王神像移至右侧附楼,招募巧匠塑造神像,正中主楼供奉玉皇大帝,左侧附楼供奉的就是沈平渊。百姓们得到这个消息议论纷纷,改动神像不是小事,一旦南海龙王发怒怕是要大祸临头。不过玉皇大帝高高在上,相信南海龙王不会怪罪。马援调集大批军士协助,时间紧迫,越快越好。这时候郑冀已经送来消息,叛军正在集中大队人马准备决战,同时增派兵马守御城池。马援亲自督促,要工匠们日夜不停,务必要在叛军到来之前完工。人多好办事,仅仅四日神像已经完成,马援率领将士们排开仪仗,隆重将神像送入镇海楼,焚香祷告上苍。因为时间仓促,玉皇大帝跟前只塑了四天师与四大天王。沈平渊在刘秀军中数载,很多将士都见过,神像惟妙惟肖,两旁有金刚童子和巨无霸,还有三位久经沙场的宿将。

因为地域的关系,这里的百姓不大熟悉沈平渊的事迹,马援让人将沈平渊的生平写成告示张挂,全城都轰动了。原来这位大神就是白手起家,一两年就富甲天下的活财神。马援这才明白,此地百姓关心的是活财神,却没有谁理会沈平渊其他的事迹,连名姓都没有记住。谁做皇帝没什么关系,手边的钱财最实在。消息传开,上香者络绎不绝,主楼的玉皇大帝倒显得冷清许多。如此大费周折当然有道理,叛军依靠的是法术,如果不借助神界的力量不可能与之抗衡。沈平渊神通广大,与刘秀又是一家人,有他的神像在叛军就无法攻破南海郡。各方面消息传来,叛军已经集中了三十万大军,在两位女王的率领下杀奔南海郡。马援详细调查过两位女王的生平,这两人本是极普通的民家女子,居住在五指山脚下,家境贫穷,幼年只在山野间玩耍。不知有何奇遇,忽然具备了神通,这才兴风作浪。马援曾经领教过法术的威力,当初的伏魔仙剑一阵就夺去数万将士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