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权倾大宋 > 分节阅读 742

分节阅读 74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算,直接把孙子扶上皇位,减少来自内廷的干扰,让士大夫集团有更充裕的时间,来巩固限制皇权的成果,应该说是和皇权达成妥协,招到利益的平衡点,而不是同成年君主长久地较力。

现在,他固然没有那种想法,想要为聪慧的孙儿,保留相当大的权力,却依旧存有孙儿上位思想,那就先从监国开始,慢慢地积蓄人脉和威望,有他在,一切都会顺理成章,相信有志士人会慢慢接受。

“官家醒了。”

朱琏当先来到围子床床沿边坐下,轻轻地呼唤赵谌,语气中才散发着慈母的悲切。

好大一会儿,赵谌才艰难地睁开了眼睛,嘴唇煽动两下,终究是伤势太重了,他已经无力说话,甚至连转头也很吃力。

“官家,郡王来了。”朱琏回首对赵炅招了招手,要他赶紧过来。

“去,请诸公进来。”王秀对张泉吩咐道。

这个时候,在场的人都明白朱琏的意图,那就是要皇帝自己处理自己的继承人,这样做才最具有合法性,韩氏自然也明白,她当即领着赵炅走到床前,把赵炅推了上去,自己在旁边抹着泪。

“爹爹。”赵炅在赵谌面前,显然伸不开身子,显得有几份生疏。怯生生地喊了一句,目光中充满了惶恐,站在床前显的手足无措的样子。

此时,李纲、秦桧、李光、蔡易、赵鼎等人匆忙进来,看着眼前一切,似乎有点明白了。

赵谌眼中泪水淌了下来,仿佛要说些什么,剧烈的伤痛撕扯着他的全身,向王秀投去惊鸿地一睹,有气无力地道:“好,好”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似乎用尽了生平所有的气力。

王秀忍住心中二的痛处,再看了眼朱琏,轻轻地颔首。 iàobigé,

朱琏早在关注王秀,拉着赵炅的手,当着众人的面,沉声道:“官家有伤在身,哀家代言宣诏,如对官家眨一下眼睛,如错、官家眨两下眼睛,烦劳秦相公草诏。”

秦桧嘴角微抽,却见一同进来的赵构,那张脸阴的要滴下水,却暗自叹息道:“大官准备墨。”

放qi儿子成全孙子,眼看第一步成功,王秀看着心中难过,却压抑内心情感,真是百感交集。

“官家不能视事,陈留郡王是嫡长子,事关千秋万代,今危难之际当立太子。”

张泉拿来墨纸砚之后,秦桧看着赵谌毫无悬念地眨了一下眼睛,急忙在蔡易的帮助下,把纸铺在地上,自己半跪着开始书写,赵鼎赶紧为他研磨,说真的,他们对危难时册立太子,也是持赞同态度。

韩氏在旁擦拭泪水,见自家官人眨眼,身子晃了晃,要不是女官急忙搀扶,险些软倒了。虽说,自家官人伤了,却没有生命危险,儿子又成为太子,也算了了她最dà的心病。

思路客

第一一六五章 棒打出头鸟

一个不小心,足以引起经济的混乱,当务之急还是要忍一忍,把国内的事先办好,至少要等待稳定下来,才能把北伐提到议程,那么多年都等了,还在乎几年时间

他的出头让人感觉很古怪,连温和的持议和论调大臣,也义愤填膺地主张北伐,那些坚决的主战势力,却摇身一变成了主和,简直颠覆了人们的三观。。

也只有那些睿智者才明白,什么是主和,什么是主战不过是天xià大势发展的产物,本质上说两者并不矛盾,只是占的角度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当然,那些毫无骨气的人,整天惧怕女真人,说什么不可抵御,却是个例外。

随着主战势力的沉默,民间议论越发地激烈,风向逐渐转向抨击两府,王秀身上的压力剧增。

曾经被贴出王相公卖国的字条,再次地被人贴在大街小巷上,他的声誉遭到空前的诋毁,尤其是士林中的非议对他的打击最dà,一部分来竟然自玉泉山书院。

是因,刘仁凤为首的学生,要求复仇北伐,他们联系到靖康之乱,把此事上升到道义的高度,东南新闻率先带头,占据杭州各大小报头条,隐讳着批评王秀、李纲等人空喊北伐空号,事到临头反而畏缩不前等等。

有的激进学生甚至要联系太学生,想要来次宫门请愿。这太学生最爱闹事,他们的身份也让人忌惮三分,下舍直接参加礼部试,中舍直接参加殿试,上社可直接受进士出身,头三名地位等同三鼎甲状元及第,一般人可真惹不起,也造就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连两府也要谨慎对待。

当然,有反对声讨的就会有维护的,并非所有人都是热血青年,那些都是真正的精英,接触到一定层次的人。他们

能看清当今天xià局势,并对之有相当透彻的分析,也相当有影响力,认为王秀的政策有针对性,做事情决不能不顾现实,凭借一腔热血,脑子一热就上,双方你来我往地辩论。

没人知道大内的情况,就在众说纷纭中,赵炅顺利成为监国太子,韩氏以不敢擅专为由,请朱琏垂帘,朱琏自然坚决婉辞,最后在王秀的劝进下,终于决定再次垂帘。

对于朱琏把持内朝政务,李纲、秦桧等还是能够接受的,毕竟她有政治底线,也是维护皇家的统治。

士人限制皇权是为更好地延续国体,免除皇帝胡作非为,并不是要废除帝制,她正好能够很恰当地维护皇室,更有让维护皇统心意大臣放心的品德。

赵炅监国的第一天,就颁布了赵谌的诏书,不吝为一场甘霖,把市面上的非议压下去不少,至少减轻王秀的压力。

王秀三次拒绝权同中书门下军国事的诏书,平章军国事全称同中书门下平章军国事,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多了两个字,权势却天壤之别,朱琏态度非常坚决,王秀必须要接任。

最终,王秀不得不接受任命,迁特进,太子太傅,权同中书门下平章军国事、监修国史,上柱国。

李纲也迁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赐武威郡开国郡公;赵鼎迁特进,上柱国,赐南阳郡开国郡公,其他众臣各有赏赐。

两府执政心平气和,明白人也看出猫腻,李纲作为国之柱石,官职在王秀下,勋爵却在王秀上,其中的制衡不言而喻,反倒是王秀淡然处之,一副没毛事的模yàng。

外人只能说朱琏做的非常漂亮,不过是几个爵位而已,又没有实际意义的封地,朝廷还不缺实食封每户每日二十五文钱,至少让他们团结在监国周围。

御史中丞万俟禼倒是有点小心思,眼看着祸起萧墙,连玉泉山主流也隐约站在王秀对面,想火中取栗捞一点好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