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权倾大宋 > 分节阅读 375

分节阅读 37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是,一定要建立城寨,就是用人命填,也要建立据点。好在云涧城初具规模,不是那么完善,却也差强人意。”王秀想到了丁亩法等农业改良,他要的就是人口膨胀,然后不断地殖民,只要有源源不断的人口,水土不服总会被克服。

或许,他会被别人辱骂,不拿人命当回事,但他却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历来开拓都是险象环生,怜惜生命只能按部就班走向灭亡。

他要的是生存空间,哪怕现今的生存空间足够,他也要在国力允许范围内,竭力地去开辟更大的空间。

为何不维护他刚才说的,一旦大陆的国土沦陷,至少海外还有汉种延续,百年后可以反攻大陆,千年后的事情,他不想再做任何评断,太没有意义了。

“不知能否看到收复故土的日子。”

“能,一定能,女真不过是一个环节,进军南海的同时,党项也要提上日程,没有稳定的战马来源,怎么和女真较量。”王秀的话充满了决绝的杀伐,组建强大的马军,绝对在他的计划中。

“这话又怎么说”李纲心念一动。

“交通北方草原诸部,在各部中结连一二强悍部族,给以重贿为我所用,控扼高丽,使之为我附庸,取东、西牵制女真。加封青唐,恩威并用,与陕西南北对党项成夹击之势,伺机收复西北故土。”

“嗯,还要开发发两广、川南诸军州,对内抚平各处夷人,对外臣服交趾,使其不能为祸南面,矿山林木可为天下百姓谋利。南海诸国,自不必说,李大人典掌禁军,数十万大军用度不乏,足可见通商的用处,开拓南海,恩威兼并,对域外方伯以示天威,以广教化。”

李纲对王秀纵横之术颇为赞赏,开发西南勉强可以接受,毕竟是大宋的蛮夷子民,老是跟着朝廷对立,任谁也没有那么好的脾气,大理是藩属,却也是汉唐旧疆。

但是,在南海诸国那番冠冕堂皇的说辞,他却不以为然,无论怎么说,堂堂的天朝上国,竟地在蛮荒之地掠人土地,建立城寨,强抢资源,还大言宣扬教化,真是欲盖弥彰。

当年,上官谦的官塘来到,大宋船队出现在三佛齐沿海,引起了当地激烈反抗,一群装备落后的军队,在宋军精良甲仗的打击下,每次都是失败。但是,某些海商私下言论传开,宋军因水土不服也伤亡惨重,几乎每天都有非战死者,南海瘟疫蔓延,并不是理想的栖息地。

由于,大宋水军官塘不多,往来也隔着茫茫大海,御史谏官也懒得问,就算言事也无关痛痒。原因很简单,一封弹劾奏章,来回断事至少两年,有这些时间,他们早就升迁馆阁了,利益与压力不均衡,自然是三缄其口。

“南海物产的确有助大宋,但不能杀戮太过。”

“南海诸国,甘受王道教化者唯缅国、真腊、占城,其余都是风化不开蛮夷之国,屡屡劫杀我商船,其中便以三佛齐为最,三佛齐隐然为南海大国,不将其消弱,我大宋商船安能平安过境。至于其它几个被灭小国,不过是妄自菲薄、夜郎自大,灭了也就灭了,少了许多事端。”

王秀很不以为然,他恨不得杀光土著,让这些猴子形成印度尼西亚,还不如灭族方便,少了后世许多麻烦。移民十去六七,存活着不过三四,但总会坚持过来,要不是三佛齐是南海大国,不易轻触,他亦是会密令水军灭其国。

不过,上官谦的一次出海,杀戮也很伤天和,至少水军船队靠岸传来的消息,让朝廷也不得不封锁,幸亏是崖州侍卫水军大寨,要是长岛大寨的话,恐怕早就世人熟知了。

第六九四章 官制的浅谈

李纲慢慢接受经营南海战略,却很看不惯杀戮,不悦地道:“辄灭国屠族,不要说激起公愤,就是在朝廷内也议论纷纷,侍卫水军与女真虏人行径何异,还望王大人能深思。 閱讀最新章節癡鈡文,不能做绝天下人的事情。”

简直就是笑话,征服战争还将什么仁义,尤其是海外的殖民战争,那就是要屠灭种族的。

历史上,对交趾的战争还不能说明问题天朝上国的心态,让他们刀下留人,最终让这个民族在明代发展成熟,最终让汉人失去了本属于他们的国土。

王秀岂能容历史的错误再犯,他并没有把李纲的忠告放在心中,风淡云轻地道:“如今,侍卫水军仅有几个据点,力量比较单薄,人口也算多,只能雇佣当地民兵,难以对南海形成有力的威慑。要彻底控制金、铜、铁产地,开拓必然有点血腥的,随着据点不断扩大,沿海军州人口可以自愿迁徙海外,那时就不用太操心了。”

李纲当然知道丁亩法的实行,就是解除人伦上的枷锁,免除人口的税赋,人口增长是必然。有一利必有一弊,人口多了粮食不足,势必会引起社会动荡。

王秀在非常之时用非常手段,他也并非迂腐之人,明白过渡阶段的艰难,当下叹道:“多生杀孽,于国于己总是过错,还望王大人为天下生灵造福,能安抚还是安抚。”

既然李纲说了,表示某种程度的妥协,王秀心里不以为然,却还得周全李纲面子,笑道:“是有点过分了,兵部应该严格约束诸将,不得随意杀戮。癡鈡文至于交通鞑靼诸部、青唐吐蕃、高丽须得力之才,他日北伐可得非常之便利,如能交通乞颜、克烈和蔑儿乞,朝廷又可多数万马军。”

李纲点了点头,他对王秀的纵横之术,倒是颇为欣赏,尽管他并不认为引虎驱狼是上策,但能把这些强悍的部落拉拢过来,总比他们投靠女真强上许多,正色道:“四夷偏僻、关山重重、非志坚意定、长于机变之人不可,只是人才不易,还要好生甄选才是。”

王秀很满意李纲的态度,他并不奢望对方全力支持,至少不反对他就行,让他有个宽松点的施政环境。

“我看了官制改良的条陈,如今职事差遣名目繁多,多有职责重叠,一人竟然拿了几份俸禄,简直太不像话了,不改良实在不行。王大人以元丰前三省六部制度为基础,简化官职差遣,让官、职合二为一,的确省了许多大麻烦,也不让人取巧,立意甚善。”

官制改良的章程,仅限两府和尚书吏部传阅商议,已经得到相当部分大臣的支持。

其实也很简单,以元丰前官制为蓝本进行三省合一,重新设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监修国史为正相,设置参知政事,不再单独设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和尚书左右丞等官职,尚书六部地位提高,尚书、侍郎不在作为加官,而是真正的职事官阶,能够左右政务的存在。

也就是说,朝廷的中央衙门,要逐步减少判、权等职事差遣,逐步把职事归还于原衙门。原本,在元丰改制时,中央各衙门就已经开始权力回归,却不怎么太彻底,用贡举来说,仍然有他官知贡举,兼用吏部官员,这次改制以王秀的目地,贡举就是用礼部侍郎分内事,不再用翰林学士等兼差。

台谏制度也做了改革,正式设置各道监察御史,开始在县一级试行立士绅议事会议。

各道御史的设置,并没引起波澜,在大家理解中也就是御史外驻巡查,也就是增添十余名御史,就能就近监察军州,也是一件好事。

不能不说县士绅议事会议,绝对是大胆的尝试,给予在野的士绅议政权利。这可是传闻中上古的贤政,比三老制度更进一步,却不知朝野反应如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