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权倾大宋 > 分节阅读 268

分节阅读 26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的睿智,从心颇为敬佩,不然也不会今日之行,当王秀如日天时,当年的那点破事被翻了出来,有人传开王黼为了巴结赵楷,在名次打压王秀。

欧阳澈不失得体的恭维,王秀听着颇为舒坦,回想起当年自己初次拜会蔡京情形,何尝不是如此,只不过自己的位置掉了个罢了隐隐感到欧阳澈所图非浅。

他心下感慨,脸仍旧挂着淡淡地微笑,摇首道“德明,你我年纪相差无几,某不敢令尊驾自谦。”

“当年在下轻狂,要不是相公,或许早被夺了功名”欧阳澈很感慨,当年幸亏王秀周旋,他们这些领头的学子。才没有被耿南仲构陷,说是再造之恩也不过份。

王秀淡淡地道“当年,诸公是出于义愤,也不是什么大事,某不过是尽了绵薄之力。”

“相公高义,在下惭愧。”

王秀不愿再在虚过多纠缠,不需要绕许多弯弯肠子,开门见山地道“如今天下事务纷杂,国策当如何以德明之能,必有所教我,还望不吝赐教”

欧阳澈一怔,王秀做为堂堂的两府执政,竟然向他一个区区新进进士问策,说的如此直白,让他一时间无法跟王秀跳跃性的思维,急忙道“军国大计是两府诸公所参,在下见识愚鲁,身份卑微,只怕让相公失望。”

王秀摇首叹道“身在高位,渐渐远离生民,两府重臣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高坐庙堂之,坐谈生民疾苦,但谁又能亲身经历最终是行下效,区区小县的知县,能深入民间的也不多了算他们看到生民疾苦,能报朝廷的也少。各地风俗人情不一,守臣为求考功升迁,无不讳病忌医,最后吃亏的却是生民。”

“当年,我曾经努力过,但收效甚微,连总理公署也维持不下去,德明是有心之人,一腔热血未冷,还望能够直言。”

王秀的话说地欧阳澈动容,他起身行了一礼,激动地道“相公有此心意,实乃朝廷之福,天下生民之幸。”

王秀做请起的手势后,正色道“不要多礼,请坐,有话旦讲无妨。”

欧阳澈重归座位,端起杯子品了口茶,清了清嗓子,朗声道“当年,相公与鲁公创总理公署、银行和海事局,节制天下钱庄、资库、海外贸易诸事,在下那时颇为关注,认为相公初衷是为朝廷减少应奉之事,补助农耕、扩大贸易,认为这是善政。”

“但是,公署落入蔡攸手,把持任用官吏,贪官污吏横行于市,市舶司、榷场几乎瘫痪。所幸,海事局和银行由钟离侍制把持,然后是沈侍制,但放农事贷款不过八厘薄利,有些银行官吏二分贷出,获利不入官府,多落入私囊故而盘剥生民不下于应奉司。”

王秀点了点头,算是默认,这些事毕竟是实事,算睿智的钟离秋,也没余办法完全禁止,他无法否认。

“相公岂不闻王荆公青苗法,竟然让市井商贩认购青苗钱,这何等荒唐之事,变法岂能不败而今,银行主要在最为富庶的州郡,物产丰富,一岁二熟,农户多殷实,本不许太多农耕房贷,只须在平时不要加重徭役以误农时,是对百生姓的仁政。所以,在下以为朝廷应节制监督各地钱庄、资库,管办海外贸易即可,大可不必参与民生事务。况且地方自有守臣,何须再设监司,徒增朝廷用度,加百姓负担。”

“在下倒是认最生利者,是相公所议海外贸易,于国于民均是大善。”

王秀无奈地笑道“好见识,可惜多年没有官船出海。”

“茫茫重洋,相去万里,抛家弃子,没有巨利,谁愿意为他人权作嫁衣。”欧阳澈的见识倒是入骨三分。

王秀当然明了,赵鼎等人组织不了一支官办船队,他忽视了做为典型的官僚士大夫阶层地安逸性,他们并不主张大动干戈,大规模由官方远渡海外征战、贸易,并非是一朝一夕可成之事,需要转变整个社会的意识。

纯海洋国家的构想,是非常不现实的,天朝的陆地非常大,土地也很肥沃,让人不太想去海冒险。况且,他相信以后也会不断开疆扩土,只有从思想民风去改变,主动地去出海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他很欣赏欧阳澈的眼光,一言击要害。他让李宝和官谦南下,是要进行海外扩张,大宋的官船队组建提议程,他已经把想法付诸实施。“德明所言及是,真可谓一句惊醒梦人。”

tcentergt

第四六六章 欧阳澈的投效2

第四六六章 欧阳澈的投效2

“如今天下纷争,正是相公用武之地。 ”欧阳澈得到王秀的肯定后,显得很兴奋,继续说道“大宋之弊,在于冗官冗兵。要解决二者,首先要澄清吏治,不澄清吏治,消除冗官,不足以宽养民力,不能宽养民力,不能厚培国本,不能厚培国本,不足以显耀武功。”

“本朝苛税七倍于前唐,生民看是富足,实则却非常疾苦。天下之财输于京师,而地方不能自留钱财,朝廷养兵养官之费,占岁入十分之九。不除冗官冗兵,又谈什么宽养民力,谈什么厚培国本如今国家之事,内忧外患,乱无头绪,以至于二帝北狩,山河破碎。”

欧阳澈话锋一转,又高声道“耻大辱,又不能不说是兴大好时机,历朝历代的兴治,无不是建立在战乱之后,相公久在庙堂,必然心知肚明。”

王秀很欣赏欧阳澈的见识,对国事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毕竟还是这个时代的人物,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思想在当世可谓超前,许多见解与自己有着惊人的相近。无论怎样说,话语隐隐对政策的不满,还有对生民的怜悯,更有对开封作为国都的不屑。

“德明议论是天下吏治,如今百年沉疴所积事情,是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但事有轻、重、缓、急,虽然按理说要改,但是真正实行起来,却需要多走一点弯路,才能达到最后的目的,德明可明白”他也很坦白,没有绕圈子。

欧阳澈没有奢望王秀能满口应承,采用激进的惩治官场,如果真要急切地认可,并要付诸实施,他肯定会退避三舍,听了这番意味深长的话,他细细琢磨片刻,才道“相公之意,在下受教了”

王秀和善地笑了,温声道“东华门一面之缘,知德明非寻常之人,果然不假。”

欧阳澈得到了王秀的肯定,显得更是兴奋,脸面泛出阵阵红潮,谦恭地说道“相公过讲,在下愿常聆听相公教诲。”

王秀心一动,应该是投靠的承诺,只是他没有真正探明欧阳澈心意,不敢贸然招揽。要知推崇、敬仰和依附、投靠可不是一会事,亲信的招揽可不能随意,有可能事关得失成败。他不愿轻易漏出招纳之意,万一弄巧成拙,传将出去对他的声誉是很大的打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