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武侠长生 > 分节阅读 67

分节阅读 6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次了,将一些无关修行,只谈养生的典籍换个响亮的名字交上去便是。

可惜的是,这一次征收道书的朝廷大军之中,是对各门各派知根知底的石泰坐镇。为了自己的修行能够更进一步,石泰将道门各派的老底全部卖的一干二净。

天师府、上清宗、灵宝派,除去那些个实在不起眼的小门小户,其他的一个都没能逃过去。

道家各派之中隐藏的高人不少,但是谁又敢明目张胆的和朝廷这天底下最蛮横的暴力机构作对,只能是一个个捏着鼻子认了。

虽然各派最后递交朝廷的修行法门都是处理过的,一些压箱底的东西,比如说龙虎山天师府的五方五老灵元经,茅山上清宗的百神混合帝一秘诀,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交出来的。

石泰虽然知道这些事情,却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没有逼迫过甚。兔子急了还咬人,更何况这些掌握着不小力量的道家门派们。

连续奔波了三个多月后,才回到东京城的石泰,兴致勃勃的翻阅着身前的十来本小册子,口中喃喃自语着:“这次真的是发了,平日里老道我找上门去请求借阅,每次都是碰一鼻子的灰,现在全部都弄到手了,年轻人就是敢想敢做。”

第四十三章二年

曹旭翻阅着各派的秘法,尽情的体会着其中的奥妙,良久之后,掩卷沉思。

仙道和武道,在后天、先天这二个层次,并没有太多的区别,无外乎是积蓄精元,积攒真气,求得精气神的圆满。

但是在三花聚顶之后,却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分歧。

争胜是武道第一要义,长生是仙道第一目的。

武道与人争胜,战而胜之,超越自我,升华生命。

仙道师法天地,探寻根源,追求不朽,长生久视。

武道更加的激烈、精彩,而仙道更加的玄奇,淡泊。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曹旭轻声的念叨着,虽然早就做出了选择,但是心底仍旧潜藏着对武道精彩的向往,人好像总是这般贪心不足。

得到的越多,想要的只会更多。所谓的满足,究其根本,实则是无力进取。

抛开这些念头,曹旭和石泰全身心的扑到了对道门各派秘典的研究之中。

这些秘典虽然关键的部分大都被隐去,修炼起来定然存在诸多后遗症,但是通过上下文联系起来,也足以分享道门各派前辈先贤的智慧和智慧。

这些典籍,带给曹旭和石泰无尽的启发。

当你专心于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非常快。

不知不觉中,绍圣元年已经走到了尽头。

绍圣二年,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二月,沉寂许久的清玄真人,奉上了二部经书,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二部经书一名后土往生经,一名城隍祈福经。

一讲后土娘娘化身轮回的故事,明确了后土娘娘的执掌轮回的神权。

一谈城隍神主管生人亡灵,赏善罚恶的职责,请求在全国各地修建城隍庙,敕封过往有功于国家社稷民族的英灵为城隍,建立完善的地府体系。

世人所求,无外乎“名、利”二字。

新党变法,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曹旭在这个时候提出“城隍”之议,也是在为赵煦变法革新减轻压力。

想要得到朝廷的敕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狠狠的放一回血,那怎么可能。

三月,巫行云来到了东京城。能够和曹旭、石泰论道的人再多一个。

再有就是在曹旭的引荐下,黄裳拜石泰为师,成为了紫阳道统的传承者。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

转眼间便已经是两个寒暑,数百日的时光眨眼飞逝。

曹旭手中捏着一沓厚实的手稿,欣喜地说道:“我所求的大道宝典,今天终于完成了。”

一旁的石泰说道:“要不是你这小子心高气傲,非得走出一条新路来,哪用得了这么长的时间。”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二年来,劳烦石真人了。”曹旭感激的说道。

“欠你的人情,今天终还干净了。老道走也。”石泰说完,挥一挥衣袖,潇洒而去。

石泰所欠曹旭的人情,一是得观诸多道门秘典,二是多了黄裳这个徒弟。

“今日一别,不知还有无相见之日。”曹旭望着石泰远处的背影,感慨着说道。

石泰已经走到了最后一步,或者说这个灵气日渐衰微的世界,已经无法支持他迈向更高的境界,石泰此去,或许就是永别。

“也许某一天,我们会在其他世界相遇,到时再谈起今天,不知会是一番什么情景。”曹旭稍微出神,随即就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手中的手稿上来。

这是以混元功为基础,融汇百家精义所成的修真宝典,应该取一个什么名字呢

曹旭想了一想,也没能想出什么好名字来,干脆就命名为混元丹经。

混元为基,阴阳为变,囊括五行,最终修成一颗混元金丹。

当曹旭进步的同时,巫行云和黄裳也未曾落下,无论是巫行云的太阴丹经,还是黄裳的九阴真经,都已经走上了正轨,这也是石泰放心离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二年之内,建州女真族和鲜卑慕容氏联手,加上西夏和宋朝有意的牵制,使得耶律洪基始终无法平定内乱,辽国处于一个持续放血的状态。

经过二年时光的沉淀,宋朝的变法初见成效,甚至赵煦已经有了向西夏用兵的想法。

辽宋之间,一场和谈在即。

促成和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神宗皇帝的遗志,辽国多年的积威,赵煦个人的意志等等,这不是一句话二句话能够说清楚的。

大宋境内,在赵煦的支持下,城隍体系全面铺开,后土娘娘的轮回权柄日渐稳固,佛教徒纵然有心对抗,却也无能为力。

“今日之我,虽无道教教主之名,却有道教教主之实。佛道之争,是该有个了结了。”曹旭做出了决定。

次日,曹旭上书赵煦言道,胡教借五胡乱华之际,扎根中原,后虽改名为“佛”,但本质未变,包藏祸心,乱我华夏正统,世有胡佛而无汉佛,便是铁证。请官家明辨是非,拨乱反正,灭胡佛立汉佛。

时隔二年,高居庙堂的清玄真人再次出手,这一次,是绝杀。

一石激起千层浪,宋朝的佛门虽然略显式微,但是各处寺庙占据的田产、名下的佃户,却绝不在少数。

这一块十分鲜美的肥肉。

在赵煦变法过程中受损的各地地主豪强,纷纷擦亮了眼睛。

道教也好、佛教也罢,只要肯用心搜集,黑材料都是一大把,毕竟传教的都是人,是人他就会犯错误。

很快,各地就上报了诸多僧人不守清规戒律,寺庙强行霸占田产等等诸多奏章。

绍圣四年五月,赵煦下令各地寺庙整改,灭胡佛立汉佛。

大宋变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赵煦已经找不出更多的利益空间,来满足变法的需求。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