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之文采风流 > 分节阅读 166

分节阅读 16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们的墙角,可不是办法啊”

张铎也有些皱眉,说道:“这样下去是不行,迟早会弄的人心浮动的。这人心要是散了,队伍可就不好带了”

宋思危冷笑一声,“不过这人他们是挖不去的,除非有人肯付一个亿的违约金,要是真有人肯付,咱们不用拍片子,卖艺人就足以让咱们发大财了。”

金玉堂和张铎闻听,都吓了一跳,因为合同的事情,都是公司的行政在管,准确的说是宋思危再管,两个人还真不怎么清楚。一人一个亿,那岂不是说卖当红艺人的合约就能卖十几亿。只可惜没人肯买,要不然到真可以卖啊

第241章腰斩雍正皇帝

“老宋,你可以啊,想的还真周到”金玉堂感慨道。三人之中,各有各的优点。宋思危的长处就是处处居安思危,目光长远。

宋思危笑了一下,说道:“我也是见阿铎捧起来的人声势太旺,才想到这点的。只要是他看好的人,如今一律是这个待遇。”

“宋大哥,御下之道,在于恩威并施,咱们光用合同拴住他们是一方面。重要的还是得想办法多开新戏,组一个编辑团队吧”张铎建议道。

金玉堂说道:“组建编辑团队倒是应该做,只是大家都习惯了你提供的剧本,就怕团队弄出的剧本不好啊”

“宋大哥,玉堂哥,雍正皇帝连载完,我打算再写两部武侠小说,之后就不再涉及到这个题材了。至于将来写什么,我还没太想好。所以在未来,咱们恐怕会缺剧本了”张铎坦诚地说道。

宋思危和金玉堂闻听,都吓了一大跳。要知道,万邦之所以有今日,核心竞争力不是宋思危的心思细腻,面面俱到;也不是金玉堂的交游广阔,能量非凡;而是张铎的小说,读者众多,书迷忠实。如果张铎不写武侠小说,又不写别的,万邦的剧本从何而来啊

“阿铎,怎怎么不想写了呢”宋思危闻听了,说话都有些不利索,可见心中的震惊程度。

“就是啊,阿铎,你现在才还不到十八周岁,正是大展宏图的好时候,怎么能有金盆洗手,退出江湖的想法呢”金玉堂更是不理解。

张铎“呵呵”笑道:“两位大哥,我没说要就此封笔,只是以后就不打算再写武侠小说而已。至于将来写些什么,还要在考虑。不过对于剧本这方面的事情,公司真的要及早做准备了”

“阿铎,你”金玉堂还要再劝,宋思危却把他拦住了。经过最初的震惊之后,他已经想清楚了。首先凭借着他对张铎的了解,知道这件事情再劝已经没有意义了。其次,两本武侠小说,连载完怎么也要一年多。到时候张铎什么想法还在两说呢,所以现在劝,也没什么意义。

“既然,阿铎心意已决,咱们就先不讨论这个话题了,而是说说招编剧的事情吧。我觉得不光要招编剧,还要招导演。无论是编剧团队,还是导演,只要有好剧本,都可以送给我们三个审核,只要审核能过,就可以立项,批复资金,选择演员,我觉得咱们可以形成一个制度定下来。”宋思危建议道。

金玉堂和张铎都没什么异议,两人补充了一些,很快就弄出一个可行性方案。没多久,万邦影视就发出一个“招贤令”,高薪聘请导演和编剧,瞬间在业内造成了轰动,以至于每天带着剧本和创意到万邦影视去应征的导演和编剧有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

圣心影视公司这边,戴安民在挖窦元礼失败的时候,就已经绝了这方面的心思。现在除了在忙大闹天宫的后期制作,就是在对寻明记进行筹备宣传。剧本已经改编完毕了,演员也已经选的差不多,就准备择日开机了。

整个宣传工作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央视哪一环节。在对周岳敏进行了一次专访后,寻明记的销量迅速开始提高。东北晚报的日均发行量再次突破二百万份大关,达到了二百二十万份。一时间,周岳敏名满天下。

就是张铎,这两年来,也不过只上了一次京城卫视的梦想人生而已。那个周岳敏居然后来居上,上了央视的艺术人生,一时间风头之盛,简直要盖过张铎了。

央视在对周岳敏做采访,问他对张铎怎么看的时候,周岳敏则毫不谦虚地说道:“用一句古诗来说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张铎之前,是王诚称霸通俗小说十年。然后是张铎称雄了一年多,不过已经显现出颓势了,他不写武侠小说就是个明证。更主要的是,他的那部雍正皇帝,如今有严重的烂尾倾向,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他从前的书,在整体结构的布局上,是相当出色的。如今却出现了烂尾,有点江郎才尽的味道。”

周岳敏这番话一出,可谓是石破天惊,天下哗然。反对者有之,咒骂者有之,然而更多的,却是赞同者。

随着张铎名下作品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广,研究他作品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最出名的是燕京大学一个名叫方祝同的教授。

他在京城晚报上发表评论说:“雍正皇帝红楼梦的初级水准模仿作。

雍正皇帝这部作品,模仿红楼梦的痕迹很重。但红楼梦中伟大的细节描写源自曹雪芹自身的经历,而对于张铎这个仅仅只有十八岁的少年来说,就只能在古人作品的细节里扒拉出自己可用的,未免有时不对味儿。

比如红楼梦里很多南方人,讲的南方话,而清宫小说里北方人多,应该基本是讲北方话才对。张铎是北方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不了解哪些是南方话,所以有些地方,原意是想表达得更生动,却反而谬误,有些不是来自红楼梦,却也是一个错法,如李卫,怎么会骂出娘希匹这句经典的宁波俚语呢

除了细节描述上的模仿之外,桥段上的大模仿也很多。比如李卫途中遇到什么案子,延开了说一节,就是活脱脱葫芦僧的桥段。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整部作品最大的败笔,却是张铎对于自己优势的丧失。大家都知道,在张铎的几部武侠小说中,优点数不胜数。但要说能胜过其他作家的地方,却是在整体结构的构思上。

但是到了这部雍正皇帝的时候,张铎的这个优势却没有了。从赐死弘时起,这部书就呈现了明显的烂尾倾向。到现在,简直是叫人不忍猝读,剧情狗血的简直没法看了。

当然,我想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武侠小说,更多的是靠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是对于历史类作品,就需要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了。张铎虽然天资卓越,毕竟年纪尚浅。至于另一个原因,也许真的像周岳敏所说,是江郎才尽了。所以为了正名,我强烈呼吁张铎结束这部小说之后,重新回到武侠小说的路线上来,给世人一个明证。”

方祝同的文章,并不是一个个例,而是引起了广泛的热议。无数的学者、名流或是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或是在电视节目中发表观点,对于张铎年少成名,如今有可能江郎才尽的现象进行分析。

更有一些好做惊人语,喜欢博眼球的公众人物,直接断言张铎已经没落了,即使是再写武侠小说,也无法再现天龙八部和“射雕三部曲”的辉煌。

如今通俗小说领域,流行的是周岳敏的架空武侠,那些跟周岳敏风的作品,一个个都卖不出不错的销量。而跟张铎风的作品,市场却是越来越小了。

另一方面,则是张铎自掘坟墓。在他创办的万盛小说网中,人气最火的佛本是道,开创了一个洪荒流,引起了无数的跟风作品。虽然现在还没有对实体出版市场造成什么直接的影响,但是到未来,肯定会跟武侠小说争读者群的。

在读者方面,不满的人也很多。年纪轻的,希望张铎能够重归武侠。年纪大的,则对雍正皇帝后面的情节大为诟病。以致于松江晨报报社的电话被打到天天占线,各种信件如雪花般飞来。

央视一开始对于全民热议雍正皇帝还很高兴,但后来发现负面信息太多了,终于开始担忧了。如果口碑转负的话,对将来电视剧上映,就太不利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