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醉卧江山 > 分节阅读 533

分节阅读 533(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而作为回报,他也按照甄五臣的要求,亲自给苏牧带来了辽东方面最新的急报。

“宣帅大光明教的人已经越过辽东府,怕是要进入大金国的腹地,根据线报,今番是他们的圣教主亲自带队”

苏牧闻言,顿时为之一震,想起周侗,想起罗澄和乔道清,再想想大光明教那位隐世不出的圣教主,他有种说不出的激动。

大光明教不像其他武林势力,总是想着占山为王,总想着靠造反来等着朝廷诏安,从此走上官场,获得一只铁饭碗。

大光明教没有占据山头,他们起于民间,也散落于民间,深入民间,他们就是百姓的一部分。

他们用自己的教义,使百姓们心存希望,使百姓们能够在丑恶的乱世之中,保持着为人的真善,让他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更大的信心,来面对生活。

虽然他们违背了君权神授的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从来都不被正道所接纳,但他们拥有着极其强大的群众基础。

而如今,世道崩坏,他们并没有趁机起事,而是想要为百姓们,做出自己最后的努力,圣教主与周侗,御拳馆与大光明教,他们虽然分别是黑白武林的龙头,但在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上,却出奇的一致。

连国家都保不住了,又谈什么武林江湖

第六百八十四章 张宪的加入

刘舜臣关于大光明教的情报,对于苏牧,对于整个大局,应该说是一个好消息,虽然周侗等人已经证明,刺杀敌人主将的计划,并不容易达成,但无论如何,圣教主和大光明教的出动,总是好事一桩。

暂且不论他们能否刺杀成功,单说他们在大金国里头闹腾一通,就能够引起不小的骚乱,而没有了他们,大焱内部也清净起来,官府不需要在动用力量来防备这些武林势力,能够将精力转投到支持北伐的工作当中。

而刘舜臣也不含糊,见得苏牧点头之后,便继续禀报道:“另有一事,属下”

刘舜臣下意识将目光投向了张宪,然而后者却并无不自在,苏牧也朝刘舜臣摆手道:“无碍的,正需要张大哥帮着参谋参谋,但说无妨。”

刘舜臣这才放心下来,朝苏牧低声报道:“根据弟兄们的侦察,那杨可世的白梃兵可不像去锦州宣帅不得不防”

苏牧微微一愕,但很快就舒展了表情,这起码也让他见到了常胜军的能力与忠诚。

刘舜臣的警惕让张宪变得有些迷惑,杨可世绝没有叛变的可能,他算是老将之中最称职的一名军人,在种师道离开之后,统帅方面就只剩下种师中,而勇将方面,当属杨可世了。

再者,杨可世麾下拥有着整个大焱唯一的一支重骑军,绝对是最为关键的战力之一。

苏牧不可能不清楚这一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苏牧却让杨可世到辽东去守锦州,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情理。

但张宪很快就想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如果这种可能性成立的话,那么苏牧一定要死守大定府,也就说得通了。

张宪熟读兵法,也很赞同苏牧在大战略上的方向,敌人的数量已经碾压大焱太多,想要稳扎稳打,无异于求死,为今之计只能剑走偏锋,才能够争取一线生机。

所以在大战略上,张宪与苏牧一样,坚持主动出击,寻求胜利的机会,而不是死守着被动挨打。

张宪曾经无数次考虑过大焱的优势在哪里,敌人的劣势和破绽又在哪里,但无论如何计算,在客观的兵力上,大焱是处于绝对落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张宪却没有放弃,他不断推敲着,终于让他找到了一个弱点

如今的形势是,蒙古女真党项和后辽都如出一辙地要对大焱动手,如果说他们之间没有形成联盟,那是谁都不相信的。

而这种联盟不可能是四个国家同时想到,只能说明其中有一方,必定是联盟的发起者,并说服了其他三方的加入。

张宪虽然并不清楚隐宗的存在,但他的推测已经非常接近事实了。

疯狂崛起的大金国女真人,他们拥有着与生俱来的高傲,他们又取得了许多胜利,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的神迹般的战绩,而他们与辽人是死敌,女真人发起这个联盟倡议的可能性非常的小。

党项人偏安一隅,也就因为女真人攻打大辽,他们才出来浑水摸鱼趁火打劫,虽然他们与大焱世代为敌一样很久,但他们却没有这个魄力。

而后辽是因为大焱,因为苏牧死守上京才得以苟延残喘,他们还要依靠大焱来共同防御女真和党项,更不可能引狼入室,主动提出联盟的倡议。

如此一来,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蒙古想要崛起,想要获得南方的领地,他们就必须得到其他草原部落的支持,起初他们与大焱结盟,想要首尾夹击,干掉大辽,但大焱人却并没有能够及时出现,甚至近乎抛弃一般,让他们成为了大辽的唯一目标,使得他们惨败而归。

在这一点上,他们对大焱的仇恨,比对大辽的仇恨,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后辽也不想成为大焱抵御其他异族的桥头堡,更不想让苟延残喘的后辽再经受第一打击。

所以让路给蒙古,应该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也就是说,蒙古才是这次联盟的关键点,只要击破蒙古,这个联盟体系就会崩溃

再者,即便他们联盟成功,可战局转瞬即变,他们中间隔着大焱,想要做到及时沟通,并不容易,情报的传播收到地理和时间上的延迟,也给他们的联盟带来最大的阻碍。

如此一想,张宪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杨可世方面的异动,绝非偶然,更多的原因,便要着落在一个人身上了。

当他将目光转移到苏牧这边时,苏牧反而露出欣慰的笑容来,这也说明,张宪的推断,是正确的

如此一说,非但杨可世并非去的锦州是假,刘光世去太原,应该也是假的

如果张宪知道这两位对苏牧的计策没有任何异议,顶着巨大的压力领兵而出的话,那么他就更能确定,这根本就是苏牧的先手准备

这就是苏牧为何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