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醉卧江山 > 分节阅读 473

分节阅读 473(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王黼不久前才将市舶司给夺了过去,许多人都以为苏瑜会忍气吞声,毕竟他真要跟王黼作对,简直就是蚍蜉撼树,而且副转运使的官帽子,也足够让苏瑜闭嘴了。

然而这毕竟只是大家的一厢情愿罢了,苏瑜非但顶住了王黼的压力,更是将河北的赈济搞得有声有色,若非王黼不能容人,目光短浅,又岂会让民乱变得如此不可收拾

苏瑜在奏章之中陈数王黼的罪责,众人才知道苏瑜这是要捅破天了

因为他阐述了今次民乱的原因,直言民乱隐患由来已久,黄河决堤只不过是提前将这些隐患引爆出来罢了。

北伐军在幽燕大地节节胜利,可谓扬眉吐气,但数十万大军总要吃喝,需要不断从国内调拨粮草。

而为了不至于延误战机,这些补给自然要摊派到大雅北方各路地方的头上。

富庶的河北、山东、河东等地首当其冲,成为了摊派的第一对象。

所谓摊派是额外的,也就是说这几个地方的老百姓除了缴纳正常的赋税之外,还要承担大军的用度,非但如此,他们还要被征用为民夫,自己将军粮押送到北面去

许多人并不愿意背井离乡,毕竟北面正在打仗,若自己去送粮,反倒死在了那里,可就让人哭不出来了。

于是便有人开始组建队伍,干起了代为运粮交粮的行当,而且开始牟取暴利,为了运送一石粮食,沿途的盘费甚至高达十几石到二十几石,对于河北的百姓而言,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而前番已经说过,王黼之所以能够窃据高位,正是因为他生财有道,很懂得给自己赚钱,更懂得如何替朝廷省钱,替朝廷赚钱。

他也看到了运粮这个行当的前景,于是便开始打起了主意来,你不想运粮,又不想让运粮队赚这个钱,那么好办,把这份钱交给朝廷,朝廷不需要你运粮,比那些运粮队要便宜,而且更安全

而到了最后,王黼又出了新招,非但是河北山洞等地,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收免夫钱

此时朝臣们才恍然醒悟,原来河北山东等地的敛财都是小打小闹,真正的大头是在整个帝国的百姓

大焱发展至今,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地方上更是千方百计地设立各种赋税名目,可这些都是地方上的政策,若波及到全国,那就可怕了。

免夫钱一出,当年就征收了六千二百万贯

这就是为何赵劼明知道王黼为人贪婪,还要重用宠信他的原因了

大焱人才济济,贪官污吏更是数不胜数,但人人都有底限,当了又想立牌坊,特别是在文化最鼎盛的大焱,官员都不想在史书上遗臭万年,所以这样伤天害理的事情,也没人敢,更没有愿意去做。

可王黼却做了,而且还将之当成了生财之道,当成了自己晋升和获宠的手段工具

免夫钱的政策一下来,州县官吏开始对百姓进行压榨,在这样的基础上,地方上还要借助这个名目,给自己捞上一把,完全不将老百姓的生死当一回事儿。

这样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而且扣上支援北伐的大帽子,站在道德的最高点,更是让人无法反驳反抗,又说什么担忧延误战机,拖延不得,征收工作急如星火,再加上连年灾荒,河北又河水泛滥,饿殍遍野,老百姓终于不干了。

这就是苏瑜的奏章,有理有据,将此次暴乱的前因后果阐述得一针见血,若说先前朝臣们看不起苏瑜,暗自替他惋惜,觉着他蚍蜉撼树螳臂当车,那么现在就该佩服他的勇气了。

而那些先前就佩服他勇气的人,此时就该佩服苏瑜的才能了,他非但敢于拉王黼下马,而且还做足了准备,从上任之初就埋下了伏笔,接连上疏表示对局势的担忧以及预测,如今结果一出来,谁还能反驳

有了苏瑜的奏章在前面打先锋,各地方一直忍气吞声的正义官员也终于纷纷站出来,各地的暴乱情报雪片一般飞往汴京。

河北、京东等路的农户相继起义,烧者数百几千人,多则发展到己为人,甚至几十万人

河北路洺州的张迪已经围攻浚州数日,聚众达到数十万,甚至还打下了好几个县地

而河北人民有了出头羊,也就开始不甘寂寞,继张迪之后,高托山揭竿而起,在望仙山聚义,号称三十万人,一路披靡,因为张迪占据了河北地区,他便转战青州、徐、密、沂州等地

高托山到了青州之后,才发现原来青州本地也爆发了起义,张万仙号称“敢炽”,聚众十万,也踏上了反叛之路,两人意气相投,竟然合并一处,声势更是浩大非常

非但如此,河北和京东的百姓也给南面的百姓做了榜样,带了个好头,济南府的孙列也率领着当地百姓,号称十万大军,开始兴风作浪

临沂的武胡、郓州的李太子、水鼓山的刘大郎、密州的徐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暴乱的行列,连大名府都有个杨天王开始聚义起事

这些起义的队伍浩浩荡荡,所过之处百姓无不欢呼响应,攻打州县,杀地主,杀官僚,抢富户,或在山谷之间聚义,或占据崇山峻岭引为据点,反叛的风潮竟有吹遍整个帝国的趋势

而地方上早已腐朽不堪,根本就无法抵挡和据守,起义军每过一处,当地县镇官员不战而走,更是使得朝廷颜面尽丧

这一则则情报飞奏到朝廷,朝臣们始知情势竟已如此失控,起先认同王黼,认为苏瑜不过是危言耸听,哗众取宠的那些人,此刻都被深深震慑,再不敢妄议此事

直到此时他们才隐约感到不安,苏瑜这不是蚍蜉撼树,而是借力打力,或者说借刀杀人,他借的可是这起义的上百万老百姓的刀

若官家真的认同苏瑜的奏章,将起义的原因归结到王黼的生财之道免夫钱之上,那么王黼今次是必死无疑了

这可不是一般的民乱暴动,而是已经波及大部地区,若控制不好,无法快速平定下来,南方再乱,大焱可就要焦头烂额了

谁能够想到,这才短短两三年,苏瑜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