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明金主 > 分节阅读 226

分节阅读 22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史、史学理论等等,文学分了时文和古文,古文之下又按照断代、国别、体裁细分,时文下面也有程墨、话本、传奇。

这一项项展开之后,简直令人眼花缭乱。不过徐元佐无论后面说得多么令人惊叹,众人却始终怀着一个巨大的疑惑:儒家归于哲学并没有问题,本来儒家经典就都是孔门十哲等先贤编撰、讲解、传承下来的。然而这种分类,岂不是将儒家与释家、道家、甚至法家并列了么

终于有人打断了徐元佐的讲解:“敬琏,恕罪则个:阁下将孔圣置于何地”

徐元佐微笑站在前面,并不急着说话。

他还要众人继续酝酿一下情绪。如果有人愿意站出来说,孔子应当回归诸子,那他当然是十分乐意的。虽说王学也是儒学,但是泰州学派在提出人人可为尧舜的时候,其实已经等于推翻了“孔圣”的圣人资格,将他回归于万世师表的伟大老师地位。其实只要细细思考一下“人人可为尧舜”这句话。就能看出其中的“野心”人们只需要一位引路的老师,而不需要主掌真理的圣人。只有人缺乏成为尧舜这等圣人的资质,才需要通过膜拜圣人来获得补全。

这其实也应该是真正儒生的认识,是哲学与宗教的分野。学识未深的人,总是因为敬畏而神化偶像,硬生生创造出了一个儒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学儒教就像是一根纠缠在一起绳索,相互交织、缠裹、支持、冲击,无法以片面的肯定和否定而下结论。

显然以徐元佐的精神和物质立场,让诸子,让儒学压倒儒教,乃是最理所当然的选择,所以才会有了今天的“瞒天过海”。结果却被政治敏感度极高的广粤儒生叫破了,说不定在江南就能混过去了。

徐元佐等了一等,见所有人都站在对面。只好笑道:“其实是小弟的一些小小疑惑。圣门以四书五经为提纲,这当然是没说的。那么圣人之下,韩柳欧范先贤,周程朱陆诸子,乃至于本朝的硕儒宗师,他们的著述应该与经典同放,还是与诸子并列呢”

众人一时释然:原来是自己着急了,徐敬琏还没说到圣门的经典安排呢。他们可没想到自己的小师弟。竟然还是个王学余孽,而且还是王学余孽之中的奇葩。

徐元佐道:“我想在书库之外。设以经部,专门存放名教元典。天地不变不易之真言方能谓之经,选入其中怕是需要一些门槛。此地是为了读书所建,终不能陷入口舌官司之中。”

众人微微点头,私下纷纷议论。

徐元佐静静等他们说完,方才道:“好在现在时间宽裕。诸位师兄可以细细讨论。我也会请教恩师,看恩师的意见。”

“该当有老师决断。”众人纷纷应道。

徐元佐很快重掌节奏,继续往下介绍。到了自然科学,规模就远不能跟前面的人文社科相比了,不过数学和天文学还是很给面子。能撑得起来,生物学十分长脸得益于发达的中医药典籍,至于物理化学就全靠徐元佐了。

徐元佐本来担心天文有些敏感,到底在唐朝时候“私习天文”和“偷渡关”是两条罪在不赦的重罪,宋人也没有用明确的法律文件将天文和天命解绑,不过私学天文者并非没有。蒙元没有这种讲究,反倒是激发了天文的学习和传承。到了明朝,法律上已经不禁止民间私学天文,但是因为与天命纠缠太久,还是有些敏感。

不过眼下的广东士子们显然离朝廷太远。他们对于儒学的地位很敏感,但是对于天命的问题就很麻木了。这也是国家承平太久,朝廷的合法性已经深入人心,谁会质疑一个两百年的朝廷是否有天命呢。

徐元佐没有见到阻碍,大大松了口气。只要现在没问题,以后也不会有问题。万历年间欧洲人带来了数学和天文新知识,士大夫阶层可不在意官学还是私学,各个都很起劲。到了崇祯年间修历书,朝廷甚至设立了三个机构同时修订:钦天监以传统历法修订;徐光启主持西法修订;还有一个民间科学家号称自己的方法准确性远胜钦天监和西法历,所以崇祯同意他享受同样待遇,修订一版。最后择优而用。

可见历史的车轮只要滚入万历时代,就算有人螳臂当车,也是抵挡不了大明开明开放的天文热潮的。

“愚兄听说过化经,却不知这化学是否出于此书若是本乎道家经典,为何放在自然之中,而不归于诸子呢”坐在前排的举人师兄问道。

徐元佐笑道:“此化学与道家化经并无干系。唔,为了叫诸位师兄有个直观的概念,小弟做个实验,举个例子。”他之前没有准备,就想了个最简单的:点火。

一小截蜡烛,点燃之后拿小手炉覆盖。手炉里氧气烧完了,蜡烛自然就灭了。

这事有些生活阅历的人都见过。

“这就是化学。”徐元佐道。

众人哑然。

如果这就是化学,那化学简直就什么都不是

“或者说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徐元佐道:“火从何来因何而燃又为何而灭我们日夜呼吸的天地之间,清浊之气比例几何是清气助燃,还是浊气助燃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靠化学。”

“可这,又有何用呢”有人问道。

徐元佐深吸了口气:你们这么做实在太为难文科生了

好在他虽然是文科生,理化素养越是这些人能比的。他略作思索,道:“上古之世,燧人氏取火,因此开创了华夏之基。可以说,没有火,人与猿猴并无二致,一样茹毛饮血,能算人么时至今日,取火工具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从最初取来的橙红色火焰,我们已经能够通过风箱、暖室、九层丹塔,取出更加灼热的火焰。诸位师兄,从粗陶到精瓷,正是用火的进步这还能说是无用么”

众人听他这么一说,纷纷颌首。他们十指不沾阳春水,但是对于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影响也十分认同如果真的将技术视作“奇技淫巧”,何必花费成本去挖国家墙角,雇佣隐匿官府的匠户呢如果说华夏有人对技术手段最为敏感,肯定就是这些能够利用技术来生财的人了。

别的不说,潮州作为沿海要地,海商们的重要进货市场,一个粗陶碗跟一个精品瓷的价格差距,他们可是知道得一清二楚。

“不知古人可有论述”有人问道。

徐元佐笑了笑:“师兄,何必事事都指望古人替咱们做好小弟这些年写了点粗浅文字,若是师兄有兴趣,还请斧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