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明金主 > 分节阅读 206

分节阅读 20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血液的小循环系统也被发现了。徐元佐在整理思路的死后,觉得可以请澳门的传教士带些人体解剖图过来,并且培养本土的解剖学者顺便把血型分类的著作权抢先署名。

这些可都是无形资产啊

徐元佐坐在课堂上,在纸上写下了自己需要的各种西方书籍。主要还是欧几里得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至于当今的西方著作,只能笼统地说“基于古希腊文明而阐发的今人著作”。这张清单将会随一个三人小组被送到澳门,呈交给耶稣会在澳门的主持神父如果徐元佐没有记错,应该是去年创立了圣辣非医院的贾内洛。

等他写完了这份小小的清单,发现课堂上十分安静。

徐元佐抬起头,看到李腾正在等着他。一时间,好像回到了高中化学课上看小说被老师抓住的时候。

“怎么”徐元佐轻声问道。

李腾道:“刚刚想到一个问题。咱们已经知道磁石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若是用阳极磁石铺地,再身穿阳极磁甲。人岂不是就能飞起来了”

徐元佐有些头大。

为了尽快实施自己的“巨人康复”计划,最早的自然科学教育,便放在了三清观的偏殿里。学生是四个小道童,老师是道士李腾和半吊子徐元佐。这个小小课堂很难像后世那样安安稳稳上满四十五分钟的课,因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随时遇到各种问题。

或者是想出各种问题。

倒是很像研究生课程。

“很好的想法。”徐元佐首先肯定李腾的想象力,然后在心中暗道:若是这个黑科技叫你搞出来了,磁悬浮的造假还会那么高么不管怎么说。明朝还有人把火药绑在椅子下面,想做成土火箭升空虽然最后肯定是失败的。不过也足以证明我国人民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还是很令人钦佩的。

“不过受力是否能够均衡很重要。”徐元佐道:“还有就是斥力的大小。如何增加斥力呢”

“如何增加斥力呢”李腾也问了遍。

我要是知道还算是文科生么

徐元佐干咳了一声,道:“与其考虑这个问题,我在想另一个问题。”

“请说。”李腾走了过来,一个徒弟给他搬来了椅子,坐在徐元佐对面。

“磁铁发出的力,无论阴阳。显然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咱们主观臆想的吧。”徐元佐道。

李腾点了点头。

“那么由这个力生成的场,的确会影响罗经,是否说明对人也有影响”徐元佐又问道。

“恐怕与风水之说颇有关系。”李腾道。

“我们既然知道力是可以相互影响的,那如果切割这个力场。会发生什么事”徐元佐道。

李腾陷入了沉思。

徐元佐看了看外面的日头,提前给出了答案:“我打算用铜线圈试着切割一下磁场。如果成功,应该能够生成电流。如果成功,这就该是电学的新篇章。”

李腾对电并不陌生。在道门内部的黑科技中,电的研究并不算冷门因为雷电共生,在甲骨文中,“雷”字中间就是闪电。实际应用之中,便产生了避雷针铜制的高高扬起的鱼尾;或是昂起的龙头,吐出金属舌头,经过暗藏的金属线牵引到地面。武当山著名的雷火炼殿神迹,其实也是建立在对电的理解上才建成的。

人工制造静电并不稀奇,要制造电流,这就有些意思了。

“你弄点铜丝来,我帮你做这个实验。”李腾理所当然地表达了自己的兴趣说不定这东西能解开雷法的奥秘呢。说不定还能大大降低修炼雷法的门槛呢

徐元佐很满意李腾的反应,当即答应下来。虽然磁石的品质并不怎么好,但是铜丝管够啊感谢三百年前阿拉伯人带来的掐丝珐琅器工艺,如今无论是在苏州还是杭州,或者京师,都能买到任意规格的金属丝。虽然做不到工业生产,但是工艺是绝对没问题的。

李腾靠在椅背上,又设想了一下自己该如何完善这个实验。最重要的就是,如果产生了电流,该如何确认。

他并不知道有一种发光体叫小灯泡,更不知道电流表之类的仪器,不过架不住他的聪明智慧,很快联想到了电流的特性。

这玩意会打人呀

求推荐票,求月票

未完待续。

s:求各种支援

三五六 机械厂

徐元佐从三清观出来,整个人都精神了许多。这大约就是“希望”的疗效,即便明知十七世纪不可能产生工业革命,或者第二次工业革命,但是种子埋下去之后,谁又知道未来会长成什么样的参天大树呢。

相比李腾这边放养式的科技树攀爬,严宇那边的机械厂就是压力满满的攻克技术难关了。

徐元佐给这位木工世家出身的小伙子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每天都有详尽的报告,紧紧追踪纺车流水线制造的进程。

严宇很珍惜这个机会,但是他终究技术能力有限,跟着父亲和哥哥们造房子做工程还行,到了机械厂大量都是细工,实在是应付不来。既然技术上有短板,他便一门心思放在了管理上,工作报告尽量写清楚。半年下来,手艺退化得厉害,但是文牍书写却长进不少。

徐元佐借着三清观里带来的劲头,特意到机械厂视察工作。

出于节俭的考虑,机械厂的厂房只是简单立了柱子,顶上一个茅草顶棚,挑高不过一丈,只有大风雨天才用蒲席围一圈。平日为了采光,都是彻底打开的。

徐元佐看着这种地下黑工厂的格局,觉得有些不像话,起码也得垒两面墙啊。不过想到眼下连玻璃窗都没有,真要是造砖瓦厂房恐怕连光线要求都无法满足,所以还是忍了。不过还是得建个院子,以免技术外流。

当然,现在要说技术外流还早了些。因为实在没什么技术成果。

这半年多下来,机械厂的车床倒是多了几台,有些就连徐元佐都叫不上名字,看不出有什么用处。不过纺车的核心技术还没有被突破。并不是说纺车有多少高的技术要求,而是无法设计出能够批量生产某些零件的车床。

如果要匠人手工打造,那当然没有问题,但又悖离了徐元佐要求的“机器生产”,“公差控制”的立厂原则。

严宇这回见到徐元佐颇有些羞涩,道:“佐哥儿。这个是小的无能让佐哥儿失望了。”

徐元佐皱着眉头在厂子里走了一圈,又要了进步报告和研讨方案基本上看不出什么问题。不过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所在,“机械设计”人员基本都是副总工老鲁的徒弟,这些人学的都是手艺,并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进行系统化设计,也没有足够的逻辑训练让他们在纸面上完成工作当然,这个要求对于整个世界来说都是过于严苛的,也是作为开拓者必须承担的压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