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明金主 > 分节阅读 135

分节阅读 13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他费心思量了一阵。到底是追到唐行去,还是等徐元佐回郡城再说。最麻烦的是,这事不能写成文字,以免出甚意外,落人把柄。最后只好决定自己跑一趟了。

从郡城到唐行五十里路。走得快也要大半天。这更让李文明郁闷,郡城不好么巴巴地往唐行跑。

他却不知道,徐元佐已经决定将根据地放在唐行了。

首先,徐元佐可以确定唐行必然会成为青浦县的县治,占据一县核心这是商人的本能,获利也是最大。

其次,虽然都是松江人,但是朱里唐行这边的口音与郡城的口音仍旧有些出入,一旦青浦复县,选择乡梓就很重要了。徐元佐可不想自己成为蝙蝠,似兽非兽,似鸟非鸟。

最后,甘成泽的家丁主力都在唐行,如果有人敢在唐行对徐元佐不利,就别想活着离开唐行城出于安全考虑,徐元佐也更倾向于选在这里开会。

尤其这回开的是董事会,九名董事之中有六个都是唐行的,当然是少数人迁就多数人。

徐元佐作为董事会秘书,职责跟后世的上市公司董秘不同。这里他不需要对外公布信息,主要职权是联络董事或股东,召开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决定会议议题和议程。看起来都是跑腿的活,换个说法则是:我要开会就能开会,我不说开会就开不了会;我说会议讨论什么,就讨论什么;我说如何讨论,就如何讨论。

最后,徐元佐总是能够说服他人,统一思想,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个“正确”当然也是徐元佐的标准。

“今年牙行的收益与去年基本持平。”程宰站在董事会成员面前,颇有些忐忑。他道:“一则是咱们裁撤了不少重复的店栈;一则是新规矩太多,人心未定。等明年众人都安定下来,收益肯定要比当初各自经营强许多。”

牙行的事大家都看在眼里。虽然实际收益没有涨上去,但如此大规模的调整,又是并账又是检查,确立规矩,培训伙计,再赶上税季乱七八糟各种事,收益没有下跌就已经很不错了。

“主要是包税这块。”程宰深吸了口气,希望自己看起来显得淡定一些。他道:“今年县里税粮总额是七十二万伍仟四百两,因为第一年折银,都是按照一两一石算的,内含了损耗。”

这其实都是农税,大明商税即便在经济最好的时候,全国也收不到五十万两。对于华亭一县而言,商税列个一万两上下就很够意思了。

“我仁寿堂以三十税一收取商税,共得二十三万两。”程宰吸了口气了,看着诸位董事的反应。

袁正淳仍旧是一副漫不经心的表情,不叫人探到深浅。其他的董事都没能掩盖脸上的震惊,显然被这二十三万两的商税吓了一大跳。

“怎、怎会这么许多”来自泗泾的董事失声问道。

程宰道:“牙行、丝行、织户这三家是大头,其次是各家商铺。这只是华亭县下大镇的收益。”

徐元佐听了却微微皱眉。

虽然二十三万两的税收都快顶上仁寿堂的总资本了,但商税是百分之三点三的营业税,起征点在三十两以上。如此逆推上去,被抽税的总流水只有七百六十六万两

这就意味着仁寿堂的市场占有率偏低,还有大量待征主体没有挖掘出来,或是有挖掘阻力。另外一种可能则是华亭的商业状况还不够好,远低于徐元佐的估测。

在没有统计数据的时代,估测结果与客观事实出现较大偏差也是难免的。

程宰误会了徐元佐的皱眉,以为徐敬琏对此数目不满,满心欢喜登时一空,连忙继续道:“田税方面咱们跟县衙是足额之后均分。因为其中有实物折买,然后出售兑银之间的利润,所以这多出来的部分,县衙分得一万两,我仁寿堂分得六十四万两。”

袁正淳的眼睛瞬间绽放出年轻人一般的精光。

在所有人的吸气声中,徐元佐脑中已经飞速算了起来:这回动用了大量的外聘人员,所以人力成本略高。加上公关费用、其他成本,扣去七万两应该足够了。再留存二十万两作为公积金,每股分红仍旧能达到六两。

即便是后来每股五两进入的股东,非但一年回本,每股还挣了一两。

徐家在仁寿堂分红更是将达到可怖的二十四万两

未完待续。。

s:求推荐票,求各种支援

二六七 公益事业

历史教科书上对资本主义的萌发,界定在万历时期。徐元佐因为是从朱里这么个商业小镇进入大明,从未接触过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看看县城、郡城,都是一片商业繁荣,人丁兴旺的景象,总以为大明已经进入了商业社会。

直到统计数据出来,才能看出这个帝国的农业属性之强。

转农入商,终究还是任重道远。

“我们只有六十四万两,县衙为何能得一万两县尊不是已经收得足额了么”有董事问道。

程宰微微有些尴尬,道:“这也算是给县尊的孝敬吧。只是县尊十分清廉,不肯私拿,归入了公账。”

徐元佐看了一眼那位提出质疑的董事,往日没有什么往来,是小股东题名上来的。他又看了看胡琛,胡琛会意,自觉道:“县里终究是有许多开销的,总不能一点银子都没有。俗话都说县令是大户的暖脚婢,就算是婢女偶尔也要赏盒胭脂嘛。”

说得的确很有道理,但是听着怎么让人挺不愉快的呢

徐元佐并不喜欢别人这么调笑郑岳。他可是郑岳的弟子啊要不是知道胡琛这话里多少带了自嘲的意味,还真是容易误会他在挑衅呢。

胡琛曾在云南做过一任知县,灰头土脸地回到唐行,还是觉得在家乡经商更惬意些。

众人纷纷笑了起来,徐元佐轻轻拍了拍手,道:“银子的事大家都清楚了,这里我得多说一句:咱们都是有身家的人,别做那些被乡梓戳脊梁骨的事。既然不缴国税,那么该修的路,该铺的桥。该建的仓,该助的学,一个都不能少啊。”

“为富且仁,富贵方能长久。”袁正淳给徐元佐扎了个台面。

徐元佐朝袁正淳点了点头,又道:“很多事咱们觉得是做善事,其实对咱们更有利。就说城南十里铺的放生桥。那座桥修了之后。从唐行往郡城要少走三五里路。对寻常百姓来说,三五里算得什么然则对于咱们商贾而言,一里路就是一里路的成本啊生意经再长,归根结底也就四个字:降本增效降低本钱,增加效益。一次少走三五里,节省一两分的本钱,十次呢五十次呢五百次呢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众人微微颌首,颇觉得徐敬琏看问题的确跟常人有些不同,仿佛总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根源。

“捐款可以抵充税银。只是为了一个乐善好施的名头么”徐元佐继续道:“我看不然。更是为了要银子用在咱们需要的地方上。咱们现在最需要的地方是什么”

他突然停下来,环视诸位董事。

诸位董事也互相看了看,终于听到袁正淳从喉咙里挤出来的一个字:“路”。

江南水网稠密,船运发达。水运成本也一向低于陆运。寻常小船所承载的货物,要是走陆路,人吃马嚼,运输成本立刻就上去了。而且走熟了的水路更比陆路安全,不用担心发生马失前蹄、轱辘毁损、路霸劫匪等诸多意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