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明金主 > 分节阅读 129

分节阅读 12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道:“此言略有偏颇,然而利群利国,济人济世八个字却是说得甚好。我等牧民官对地方缙绅多有谦让,正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在润身之余。利群利国而已。”

郑岳微微颌首,冠巾微颤。他目前的完税进度在整个南直都排在前列,即便跟苏州府几个县比起来,也是光彩夺目。海瑞就在松江,难免要多加褒扬,叫他的官声益发好了。要知道海青天以前的属下,可是没一个不是活在折磨之中的。

“然则,为何本官收到百姓喊冤。说是仁寿堂组建私军,宛如匪寇。洗劫村落,杀人放火”衷贞吉脸色一变,从袖中取出一封诉状,掷在桌上。

郑岳脖子一僵,没有动手。

“拿去看”衷贞吉冷声道。

郑岳这才上前,展开信纸。一字字读罢,人却轻松下来了。

“老黄堂息怒。”郑岳放下诉状:“此乃刁民诬告无疑。”

“哦华亭县何以如此笃定”衷贞吉眯着眼睛,回想起苦主那副哭天怆地的悲惨模样,并不觉得是诬告。

“老黄堂容秉。”郑岳道:“本县执法收粮,差役公人下乡必有信牌。此状中所列时日、地点。下官皆有记忆,的确发牌无疑,所以收粮之人乃是公差,哪里来的仁寿堂私军而诉状中所谓杀人放火,既不曾听闻乡里老人上报,也没有尸首求验,难以置信。”

衷贞吉一听,也略有所思:人命关天,若是真有人被打死,尸体早就抬到县衙门口摆着了。而且苦主也没说是他家谁人遭打死,只说是被抢了许多粮,这的确不合情理。

“至于抢粮”郑岳微微蹙眉:“诉状中语焉不详,不报实数,到底是抢粮,还是征税,这就很难说了。下官这就明人勘察清楚。”

衷贞吉脸色稍霁,问道:“律例之中明文定法,不许大户包税,为何仁寿堂会随公差收税为何还有呼啸上千人之说”

郑岳早就有所准备,道:“老黄堂,仁寿堂并非是随公差收税,而是因为他们素有善名,为了防止下面差人狐假虎威,鱼肉乡里,这才跟去看着。另一面,他们也出头劝乡中吝啬之家依法完税,算是帮忙。南直诸县多有这等大户,也算是热心乡梓之事吧。”

“至于说呼啸上千人。”郑岳笑了起来:“那更是危言耸听,地方上若真是有千人呼啸,而我等牧民官却一无所知,这岂不荒诞”

衷贞吉道:“此事也该察访清楚。”

“下官明白。”郑岳道。

衷贞吉和郑岳在二堂说话。外面公事房里,府衙的书吏已经将事情经过原原本本告诉了李文明。原来是衷贞吉与几个大户出城游冶,碰到了二三十个宛如流民的乡农,拦轿伸冤,求他做主。

李文明用脚趾头也知道这肯定是那几个大户安排的戏码,想来衷贞吉未必不会有疑心,而且郑岳多半能够解决,所以并不操心。

至于这些书吏跟他说这事,也轮不到他谢,徐元佐早就打点妥当了,正是他们应尽的义务。只是书吏们直接去找徐元佐有些不合适,这才经他过一道手。

等郑岳出来,李文明迎了上去,将事情说了。

郑岳边往县衙走,边道:“你去与敬琏说一声,这些事还是不要闹得太大,该收敛则收敛吧。”

话虽如此,县衙的六房书吏可都是拿着徐元佐的高薪,怎能让金主不悦呢

涉嫌的大户人家,在短短三天里便被抓到了县衙,以抗税偷税之罪,死死打了几十杖,戴着镣铐游街示众,着实羞辱了一番。

徐元佐对此没有丝毫感触,只是觉得自己的银子终究没有白花。

“月底给几位吏目每人送五两茶水钱。”徐元佐道。

梅成功连忙记下,已经对于秘书的工作十分娴熟了。他一开始还觉得这样官商勾结颇为不美,时日久了却也习以为常了,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尤其是那位一直看不起他的生员姐夫,如今也不会动辄说他没出息了。

未完待续。。

s:求各种支援

二五六 教做人

转眼之间,徐元佐已经来到大明整整一年了。虽然至今为止没有找到来的原因,也看不到回去的希望,可他仍旧对这个世界有种疏离感。就像是在玩一个游戏、演一部电影、做一场梦。

十月的时候,徐元佐在唐行买的宅子重修一新。那位盐商当年很舍得下成本,地基、屋座、梁柱、砖石,用的都是上好的材料。老严头原本还想拆了重盖,好在徐元佐面前展示一番,实地看了宅子之后只有佩服的份,再没提拆了重盖的话。

建筑社按照徐元佐的要求,刷了白,又查了虫蚁,给柱子、大门上了一道漆,很快就将多年没人住的宅子打整得焕然一新。

徐元佐按照前世的常识,让这宅子通了半个月的风虽然并没有必要,然后才将此生的父母、姐弟,一家人接了进来。

徐贺虽然对于家里环境改善颇为高兴,但想到这是大儿子的功劳,自己什么力都没出,多少有些尴尬。他正是年富力强该当养家的时候,却早早被儿子架空,要说毫无心结,那他的心也实在太宽了。

徐母高兴得眼泪都忍不住流了出来,徐姐姐看得目瞪口呆,一连问了七遍:“这么大的宅子就咱们一家人住”徐元佐到后面已经懒得回答这个问题了,站在院子里看着那株号称比唐行还老的白果树。

徐良佐前前后后跑了两圈,兴奋得啊啊直叫,冲到徐元佐身后,一把抱住了高他两个头的哥哥:“哥,我有自己的书房了陆夫子都没有呢”

“嗯嗯。”徐元佐敷衍着弟弟,仍旧想自己的事。

徐良佐松开手。转到哥哥面前:“不过,这儿去上学也有些太远了吧。”

徐元佐这才回过神:“自然不会叫你再回朱里上学了。”

徐良佐脸上的表情变得颇为微妙。他不太敢离开熟悉的环境,不舍得那些从小玩到大的小伙伴,然而他知道没办法拒绝哥哥的安排从去年这个时候开始,哥哥就越来越强势。别人家都是长兄如父,自己家这位长兄可是连父亲都压制下去了。

“过几日便带你去郡城。在升湖书院读书。”徐元佐道。

徐良佐一听到书院两个字,眼睛瞬间就被点亮了。

那可是书院啊

华夏早在夏商传说时代就开始修建学校了,彻底将“教育”理念刻印在基因之中。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诸子百家大兴私学。如此一直传到了宋朝,官学、私学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大明开国之初,尤其重视官学,将学校修到了每个州县,甚至连云贵、交趾都没有放弃虽然后来交趾叛乱独立了。从对教育的重视而言,大明是绝对不愧于前朝历代的。

随着国势日益强盛。百姓日益富足,私学再次兴起。私塾只是小儿科,私家书院更是遍地开花。各自传播自家学说,颇有些先秦遗风。因为书院的创始者本身不是单纯的学者,多有官员身份,所以书院从创建之初,就有了议政的基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