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明金主 > 分节阅读 58

分节阅读 5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这回要派去各店的人,便是从这里面选出来的。

唐行店和商榻店各派五人,其他三店各派三人,这样一来就走了一半人手。

徐诚并不知道园子里的标配人手其实只要十人,冗余出来的人本就是为了商业扩张进行的人才储备。他更不觉得客栈有什么大的盈利空间,反倒担心是否会影响到园子的生意。

徐元佐却正好与他相反,看重的是连锁客栈市场。他只担心这十九人镇不住场子。

“实在不行,我再从园管行这边抽十个人,每店补充两人。”徐元佐看着地图,手里的柳木鞭轻轻在唐行和商榻上的点过。

“商榻的确是大镇,但是唐行没必要这么上心吧”罗振权道。

徐元佐微微摇头:“再过几年,唐行就是要紧之地。我想着,朝廷若是重设青浦县。县治就会设在此处。”他回头看了一眼半信半疑的罗振权,又扫了一眼坐在后排的顾水生、陆大有和姜百里三人,轻声叮嘱道:“不可泄露出去。”

四人连忙道:“小会秘要怎会走露出去。”

徐元佐笑道:“你们虽然这么应承,却不把我的话放在心上,难免会走露风声。”

四人心中暗道:就算走了风声,恐怕也没人会信。

“我且细细给你们分析。”徐元佐伸出一只手指:“嘉靖时人就说买不尽的松江布。这说明什么”

说明松江特产布四人心中琢磨着。

“说明松江府的百姓已经找到了一条谋生之路,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往这边靠。”徐元佐道:“布的利润大家都知道,不低,那么是否能够看出日后松江的繁荣盛况呢”

“即便如今也是能看出来的。”罗振权道。

“所以松江只有两个县,你们觉得合适么”徐元佐轻笑道:“尤其是华亭县,轻轻松松就能凑够税银,简直就是给我恩师刷声望来的,你们觉得朝廷就想不到多设一县,扩大税收么”

托洪武大帝的保民政策。各省商税是有定额的,定额多少收多少,多收了没奖励还要被质问:是否残虐下民呀是否剥削小贩啊所以地方官当然不愿多花力气。

田税虽然是按照亩数收的,可地方官也学着商税的例子,渐渐形成了定额,到了这个额度解上去,上面认可,下面也轻松。

这是万历初年张居正丈量全国土地的大背景。说穿了就是为了打破这个定额,重新回到论亩征税的路子上来。

那么在张居正大动手脚之前。国税怎么增加呢

设县。

多一个县,土地自然要重新归整一遍,隐瞒的田产和人口也能挖出来。

那么地方大户莫非不反对么

他们当然不会反对,因为设置县城的直接推动者就是他们,而且最大的获利者也是他们。

首先,土地重新的划界给了他们可趁之机。

其次。新县设立,六房胥吏一个位置可以卖很多钱。

再次,重新厘定户口,原本的上等户就有机会下调,税赋说不定还能降得更低。

最后。多一个县,县试的考生可以分流,那么取泮的机会也就更多。这可是关系到一个家族发展的关键。

“嘉靖二十一年的时候就设过青浦县,三十二年就废了。”罗振权微微摇头:“恐怕朝廷未必会再设一次。”

“而且我听说青浦县的县治本是在青龙镇的。即便复设,为何会放在唐行呢”顾水生跑得地方已然不少,对松江掌故也是了解颇深。

徐元佐等他们说完,方才道:“那时候废县,有倭患的缘故在里面。”

县越多,调度自然就麻烦些。

“而且青龙镇没有城墙,倭寇来一次毁一次,当时既挡不住,以后也用不了了。”徐元佐又望向罗振权:“对吧”

罗振权老脸一红。

徐元佐笑道:“唐行在松江府西诸镇中,举人生员最多,所以他们声音最大。再者,如果再设青浦县,郡守肯定是选一个距离府城不远,而又在县境中央的位置。那么唐行显然是很合适的。”

众人微微点头:功名就是影响力,举人生员越多,地方上的影响力自然就越强。而且县令最恨附郭,反过来,知府可是最喜欢县令们都在他的眼皮底下听候调度的。

徐元佐见众人思想统一,暗笑:青浦设县是大势所趋,而设县唐行也是历史的选择。这一选择就是四百多年,不曾改变过。

经过徐元佐这么一番解说,众人也都信了唐行未来颇有可观,仅存的一点怀疑并不至于影响他们对工作的热忱。

徐元佐道:“站稳了唐行,也就是站稳了未来的县城,如何能够不上心”

罗振权道:“既然如此,多加两人未必有用。索性就叫水生常去看看。”

“制度。”徐元佐点了点地图:“形成制度。水生,你管的市场部一者要调查研究开拓渠道,一者也要固守要塞,不使颓败。派多少人巡查五店,频率多少,都形成制度报给我看。”他扫了一眼陆大有和姜百里:“总务部要去查五店的条例执行,客服部要去收罗客人反馈。也都得白纸黑字写下来,责任到人。”

徐元佐抬头算了算日子:“后日我要去唐行签契书,更主要是见见镇里老人,水生带唐行店的同袍与我一道去。日后他们要在唐行站稳脚,也得积累些自己的人脉。”

“诚诺。”三个少年兴头十足,颇有些大展拳脚的意思。未完待续。。

一零八 唐行镇

s:求月票,求推荐票,求各种支援

幸亏过年的时候接触了朱里的和春堂,让徐元佐对大明基层社会生态有所了解。

唐行最初是一户唐姓人家的木行所在地,因为贩卖木头而渐渐发展成镇。当初这户唐姓人家有几支留在此地经营,加上奴仆赐姓,便成了唐行的大姓。

城镇化之后,其他商贾加入到了唐行的建设之中,以木行为主体组建起了唐行商会仁寿堂。随着时代更迭,木材买卖已经不再是他们的主营业务,唯有布、丝、盐和粮食才是如今的主要商货。

徐元佐今天要见的便是唐行的头脸人物,仁寿堂的三位大股东。

跟在徐元佐身后的顾水生有些担忧。他知道唐行在元佐哥哥的心目中地位甚高,所以来这里做市场调查最是用心。按照元佐哥哥的建议,他也有动用过一笔小额的“公关费”,用来打点镇上的消息人士,其中有一个还是当地里正。

也是通过这位里正,顾水生才知道仁寿堂的几位大佬对于徐家出现在唐行并不乐见。

徐家对他们而言是个很不错的生意伙伴,能够拿到质优量足的各色绸缎、棉布。而且身为宰辅人家,徐家的信用绝对是过硬的。如果可以,他们希望世世代代跟徐家合作。然而现在徐家现在想染指唐行,这就捞过界了

唐行早就排定了座次,各家分多少饼,漏多少渣给下面,都有章程。徐家要是挤进来,这座次要不要重排饼要不要重分更讨厌的是徐家实在太过于庞大,没法硬顶。除非能够说动松江府其他几户势家。联合起来抵制徐阶这简直是痴心妄想。那些势家与徐阶都是利益同盟,谁会为小小唐行的举人秀才出头

顾水生自然将这些消息原原本本告诉了徐元佐,但是看起来徐元佐丝毫不以为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