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明金主 > 分节阅读 2

分节阅读 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抹泪道:“你们父亲操持贱业,就是想积攒点银子,好让你兄弟二人出人头地,改换门庭。”

“母亲,读书这条路有三难。”徐元佐轻轻拉着母亲的衣袖,在桌旁坐下慢慢劝道:“一难在家学。江南乃文章之地,大家子弟尚未开口,听的便是诗书,刚学写字,临的便是晋唐法帖。闲暇时触目都是宋元图书,等到入学启蒙,已经不知道甩了儿子多远。”

徐母神色一黯,冷冷道:“让你生在这小门小户,倒是对不住得很。”

徐元佐嘿嘿一笑:“儿子能得母亲爱怜,远胜生在豪门大家。”他见母亲颜色稍霁,继续道:“其二便是难在天资。那些走功名路的才子,哪个不是过目不忘,天资过人过的正是儿子这样的人啊。你看阿牛,比我晚两年入学,现在进度已经超我多矣。我与阿牛同胞兄弟,资质尚且如此不均,更何况跟那些才子相比呢”

徐母凝眉暗道:这倒是不错。照理说都是我的儿子,没道理差得那么多,恐怕这天资真是上天所定,半点不由凡人。

“其三便是用功了。”徐元佐双手一摊:“母亲,那些家学深厚天资过人的才子们,也是要从早读书,然后秉烛夜读,读完之后还要抄抄写写,光是蜡烛灯油和笔墨纸张,一个月都得小二两银子”

“你就是懒”徐母杏目圆瞪。

“更何况我就是懒”徐元佐连忙顺着母亲的话承应下来。

徐母将篮子放在桌上,深深叹了口气。显然是接受了长子不进学的现实,心里却仍旧不能释怀。

徐良佐头一次觉得哥哥说话颇有水准,绝对不是外人说的“愚笨蠢肥”。不过他将这三条套在自己头上,却也是心中一阵恍惚。

家学就不用说了,他与哥哥一母同胞,家学自然是一样的。天资上,自己倒是比哥哥强一些,但是距离过目不忘还颇有些遥远。至于努力,好吧,自己恐怕还不如哥哥用功。

这样说来,自己岂不是也没有出人头地的希望了

“母亲,”徐元佐道,“所谓追二兔者不得其一,我家即便能出个改换门庭的读书人,也肯定应在阿牛身上。倒不如集中力气,让阿牛好好读书,我就此谋业,也好贴补家用。等阿牛有所成就,我也准备得差不多了,正好下场考试。”

“你现在能做什么”徐母颇为嫌弃地看了徐元佐一眼:“手不能提肩不能抗。”

“儿子有头脑。”徐元佐轻点太阳穴,心中补了一句:还是九成新的呢

徐母哂笑。

徐元佐陪着笑了笑,道:“其实儿子已经有了个念头,想去跟父亲大人经商。”

徐母刚刚松懈下来的面孔立时乌云笼罩。她黑着脸道:“你父亲是迫不得己才去经商,你当他乐意不成”

徐元佐轻轻咬牙,刚才母亲还说父亲从事贱业,显然是看不起商人的。

唉,鄙视商人那是富贵人家的特权,咱们连鸡蛋都不能敞开吃的人家,有什么资格鄙视商人

徐元佐微微摇头,道:“母亲,国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既然孔圣人都说了:士农工商四民乃国之柱石,可见四民不可或缺啊。”

士农工商,这是管子的话。徐元佐怕母亲没听说过管子,缺乏说服力,故意套在了孔子头上。

谁知徐母斜眼望灯,不屑道:“士农工商之说出自管子。”

啧啧看看,不去考科举果然是对的吧

文科小学霸也不尴尬,满脸敬仰道:“母亲真是学识渊博,儿子佩服佩服”

“奉承老娘也没用”徐母道:“你若不想读书上进,便去学门手艺,经商却不用再提”

徐元佐岂能甘心做个匠人

“母亲,子承父业不好么”徐元佐道。

“你父亲有什么业你看看这家,你看看我们娘几个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也就算了,动辄出门一年半载,家里连个顶门的人都没有”徐母说着说着,不知触动了那根心弦,潸然泪下,放声哭道:“我好苦啊”

徐良佐连忙上前为母亲抚背,姐姐也收拾了厨房出来安慰母亲,只有徐元佐这罪魁祸首呆坐一旁,实在有些无语。

第三章 雨人

徐元佐不读书的事很快就在街面上传开了。

在这个邻里街坊知根知底的年代,大家都觉得徐元佐总算是被打开窍了。

想徐家又不是什么大户人家,要生生供两个读书人,这不是心比天高么

若说徐家子天资过人,四邻倒也乐意帮扶一把,结个善缘,可那徐元佐却是蠢肥呆笨的一个人,真个命比纸薄了。

徐元佐被打之后,几日里足不出户。他先取了些纸笔,将隆庆二年往后的大事先写下来,生怕时光冲淡记忆,在某些细节上有所疏忽。

徐元佐停了停笔,又想从脑中挤出一些造肥皂,做玻璃的傍身绝技,可惜不等写完,自己就将纸撕掉了。

以他接手的这段十五年人生来看,肥皂对于皂角根本无法形成碾压性的市场优势,反倒是投入极大,原材料缺乏供应渠道,最终会导致成本过高,利润率低下。

至于玻璃制造业,那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自己当前是断断没有实力做的。要想拿着技术去入股,那就真成了工匠,说不定还会被人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吃干抹净踹出大门。

徐元佐收好纸,环顾四周。这屋子是自己与弟弟睡的,只有一张床,晚上兄弟两抵足而眠,翻身都不方便。另外有张方桌,有个竹子书架,都是父亲亲手做的。

书架上的书徐元佐竟然想不起书架上有什么书,挪步书架前,随手翻了翻。

放在顺手处的是几本启蒙书,还有一册不知什么时候写的字的毛边纸。再看上面的格子,却藏了大部头,取下吹灰,封面上写着大明律集解附例、问刑条例、御制大诰。

徐元佐一奇:御制大诰的套书在成化年间就已经不多了。到了晚明,民间更是难得一见,没想到自己家里倒是存着。这个倒是可以好好保留,传给子孙换钱。

他掸了掸灰,见品相完好,没有虫蛀鼠咬,便放在一旁,准备回头找个香樟木的匣子收藏起来。随后又将不知名的账册和两部法典放在桌上,准备翻看。

要说办企业需要有什么知识储备,会计和法律是必须要掌握的。无论买卖大小,地位高低,手下是否养了律师、会计师,身为老板或多或少都得懂点起码也得达到不闹笑话的程度。

徐元佐先从自己的专业着手,翻开大明律,挑了几处较有时代性的条例看了看,旋即闭上眼睛,脑中自然印出刚才阅读的内容,可惜只是大意,看来这回穿越并没有赐下过目不忘的金手指,甚至相较以前的记忆力都有些衰退。

徐元佐又将问刑条例细细翻了一遍,这是弘治年新修的成文法,嘉靖年间也进行了修订,作为对大明律的补充。可以说,这部法典才是真正指导大明百姓遵纪守法的生活指南。

凭着对法制史还没有彻底忘却,徐元佐读明法倒是不怎么费力,对正体字也有了感觉,阅读速度越发快了起来。

日近正午,徐元佐终于放下法典,翻开账簿,只是呼吸之间,眉头就已经皱起来了。

账簿里的墨字还算清晰,纸张也不甚发黄,看来时日并不算久远。不过字写得太糟,间架松散,笔力轻飘,常见偏锋,可见是个没什么文化,为人处世又轻佻浮躁的人所写。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