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执宰大明 > 分节阅读 926

分节阅读 92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也掌控不了那些圆滑的宦官,为了使得那些宦官顺服唯有进行敲打和威慑。

让李云天感到有些欣慰的是,正统帝的身边并不仅仅只有王振,还有一个与他关系密切的宋大山,谁也不清楚两人之间有着秘密交情,李云天正是从宋大山那里得到宫里的动静。

值得一提的是,宋大山的家人在宣德初就已经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谁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在李云天的安排下,宋大山一家获得了新的身份,不仅加入了九州商会,而且其家族子弟还进入了讲武堂,使得宋大山没了后顾之忧。

像宋大山这样的宦官,虽然有着足够的权力的名利,但由于没有子嗣只能把未来寄托在家人的身上,希望使得家人能过上好日子,家族兴旺发达。

如果按照亲疏关系,宋大山与正统帝的关系比王振更近一步,而且宋大山的官职始终压了王振一头。

当年宋大山和王振跟着宣德帝避开汉王的追杀进京登基后,宋大山成为了御马监左监丞,而王振只是御马监右监丞。

即便是现在两人升了官,宋大山的御马监左少监依旧要比王振的御马监右少监高上那么半级,两人中以宋大山为尊。

王振之所以飞扬跋扈,成为了内廷中风头最为强劲的人,是因为宋大山听从了李云天的安排并没有介入到朝廷的权势中,对司礼监敬而远之,其目标是掌控了宫中禁军的御马监。

虽然王振有些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但是对宋大山还是非常客气,毕竟两人的靠山都是正统帝,而且正统帝对宋大山更为信任一些,再加上宋大山无心司礼监,两人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好,结成了牢固的同盟。

有宋大山暗中牵制王振,李云天对此感到放心,王振的一举一动都会传到他的耳朵里,使得他能清楚王振下一步的动向。

“王爷,倘若张氏太皇太后病重咱们该如何应对”跟在李云天身后的林馨听见了李云天的那声感慨,沉吟了一下后娇声问道。

从杨溥凝重的神色上林馨觉得张氏太皇太后的时日好像不多了,李云天应该布局安排张氏太皇太后死后的事宜。

很显然,失去了张氏太皇太后的威慑后,京城的各派势力必将进行一番混战,以重新划分朝堂上的格局。

“静观其变。”李云天早就考虑好了对策,闻言不动声色地回答,他并不想介入朝堂上的这次势力大洗牌。

实际上,内廷和文官集团在朝堂上争夺的地盘是两江十三省,而李云天的地盘是交趾、辽东和关西等偏远之地。

由于李云天依旧是交趾、广西总督,故而内廷和文官集团都不会对广西下手,广西的官员绝大部分都已经换成了武官,再加上属于蛮夷之地,因此无论是内廷还是文官集团都不会对它感兴趣。

这样一来,李云天与双方都没有利益上的冲突,所以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趟这浑水。

“可是,如果他们闹起来的话肯定都会找王爷的。”林馨的眉头顿时微微一蹙,不无忧心地望着李云天。

虽然李云天出身文官,但他与王振、宋大山可是共同经历过生死,当年一起护送宣德帝从南京城到北京城登基,那个时候双方就已经有了交情。

因此,一旦内廷和文官集团闹得不可开交肯定会想到李云天,都想从李云天那里得到帮助把对方给打下去。

“等到了那个时候,朝鲜国和倭国的事情也该解决了,本王届时要亲征。”李云天的嘴角流露出一丝笑意,准备到时远远地躲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

“王爷此举实在是高,等王爷凯旋而回的时候他们恐怕已经斗得两败俱伤,王爷正好来收拾残局。”林馨眼前不由得亮了一下,一脸兴奋地笑道。

她差点忘了朝鲜国和倭国的事情,如果要征服这两个国家非李云天坐镇不可,毕竟这不单单是打仗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如何治理,这一点大明满朝文武无有出李云天之右者。

“本王并不愿意看见他们内斗,如果大家万众一心的话大明将更加强盛。”李云天闻言苦笑着摇了摇头,内廷和文官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很难化解,他既然没有什么好办法那就不进行掺和了。

“禀王爷,京城急报”李云天的话音刚落,一名侍卫就急匆匆地快步走来,躬身把手里的一份公文递了过去。

“唉”李云天打开一看,眉头顿时皱了起来,脸上的神色显得有些凝重,良久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王爷,出了何事”林馨见状顿时吃了一惊,她很少见到李云天的脸色如此严肃。

“后院失火呀”李云天苦笑着摇了摇头,把手里的公文递给了林馨。

林馨还是以为忠王府出事了,连忙接过公文仔细查看了起来,随后松了一口气,原来李云天说的后院不是忠王府,而是指的内阁首辅杨士奇。

杨士奇的长子杨稷在老家江西泰和县,不久前的一次大朝上,京城数位言官在大殿上书揭露杨稷的罪行,请求正统帝严惩横行乡里、仗势欺人、杀害良善的杨稷。

鉴于杨稷行凶为恶之事有数十起之多,谋害人命十余条,故而正统帝派遣御史前去泰和县彻查此事。

李云天对此感到非常无奈,杨士奇的一世英名恐怕就要会在杨稷的手里,因为杨稷确实是有名的恶人,这实在是令人感到无比惋惜。

在李云天看来,杨士奇是一位雅善知人、通晓大体的政治家,他担任内阁首辅十余年,慧眼识珠,先后不拘一格地举荐了五十多人做官。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名流千古的于谦,以及能臣干吏况钟、周忱、曹鼎等,都是由于得到了杨士奇赏识器重这才历练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个个政绩显著,官声极佳。

可惜的是,这位被明史誉为“有大雅之明哲”的宰辅,虽有识人之明却独不识其子,“晚年泥爱其子,莫知其恶”,以致玷污了其一世的清白。

明朝李贤的古穰杂录和焦竑的玉堂丛语都记有杨士奇晚年的这一悲剧,杨士奇在京城为官长达四十余年,期间提拔官员数以百计但没有提拔过两个儿子,也没给他们谋得那些待遇优厚的差事,这使得举国上下皆交口称赞。

杨士奇的长子杨稷没有做官,远居老家江西泰和县,由于杨士奇的原因衣食无忧过得逍遥快活,其杨士奇长子的身份自然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和奉承。

面对周围人的阿谀奉承,使得杨稷逐渐飘飘然起来,仗着杨士奇的权势威望,胆大妄为,横行乡里,公然犯下了几宗人命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