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执宰大明 > 分节阅读 923

分节阅读 92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赵德彰不用向李云天行跪礼,不过赵德彰这次是来感谢李云天救了其全家,故而向李云天下跪行礼。

随着赵德彰的下跪,跟在他身后的家人们纷纷跪了下去,给李云天结结实实地磕了一个头,说实话如果不是李云天的话他们依旧还在受苦,故而心中对李云天是万分感激。

“赵知府请起,这是本王的职责,赵知府勿需介怀。”李云天微笑着伸手向赵德彰虚空向上一托,示意其起身。

“见过小王爷。”赵德彰起身后向立在李云天身旁的李山一躬身,恭恭敬敬地行礼,他并不知道李山的身份,见李山眉宇与李云天颇为相似,故而自然以为他是李云天的儿子。

“哈哈”李云天闻言笑了起来,伸手摸了摸李山的脑袋后向赵德彰解释道,“这是我一位故人的孩子,暂时寄居在本王这里。”

“我叫李山,请多多指教。”李山闻言收好手里的剑,向赵德彰躬身说道。

“李公子。”赵德彰万万没想到眼前这个孩童竟然不是李云天的儿子,闻言脸上顿时露出了尴尬的神色,连忙向李山躬身回礼。

“赵知府,你来的正好,本王有些事情要嘱咐你。”李云天看出赵德彰的局促,笑了笑后抬步走向了会客厅。

赵德彰不敢怠慢,立刻躬身跟在了后面,林馨把赵家的人带了下去,领着他们在城里逛了起来,很显然李云天与赵德彰要谈的事情要花费不少时间。

李云天要交代赵德彰的有两件事情,一件是临云县的灾后重建,另外一件就是精兵简政,趁着这个机会给臃肿的府衙和县衙瘦身。

在李云天看来,大明的地方衙门太过臃肿,只有数名官员的衙门里配备了众多的吏员和差役,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帑,而且办事效率低下,人浮于事。

尤为重要的是,衙门里的那些差役龙蛇混杂,素质低下,时常欺压良善,由于衙门里并不负责那些差役的俸禄所以他们往往借着税收横征暴敛,敲诈勒索,严重危害了地方上的治安。

以一个普通的县衙为例,县署衙门的职官编制和办事人员分佐贰官、属官、佐杂、三班六房和幕友、长随等人员。

这些人既有明确分工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以维护县衙的正常运转。

按照定制,一个县的职官人数都有着严格的定制,通常来说正七品的县令一人,正八品的县丞一人,正九品的主簿人数不定,分掌粮马、户籍、征税、缉捕诸事。

其中,县丞和主簿都有着各自办公的地点,称县丞衙和主簿衙。

县衙还有正八品的儒学教谕一人、正九品的训导一人,掌训迪生员及学政各事。

从九品的巡检司巡检一人,设于县里的边远要害之地,掌捕盗贼,诘奸宄。

剩下的就是杂职官,例如医学司、阴阳学司、僧会司司、道会司的主官。

另外,掌邮传的驿丞、掌河闸启闭事宜的闸官、掌典商税的税课大使、管仓庾的县仓大使、掌收渔税的河伯所官等视当地的情形而设,属于不入流的杂职官。

职官、佐贰官和杂职官属于朝廷命官,是不折不扣的官员,享受着朝廷的俸禄。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县衙的官员其实并不算多,真正使得县衙显得人多势众的是下面的吏员和差役,说白了就是县衙六房的办事人员和三班衙役。

按照职责的不同,县衙六房的吏员有四种称呼,即书吏、承差、典吏和攒典,虽然有四种名称,但府州县的吏员都可通称“典吏”,其各房首领称之为“司吏”。

其中,府州县首领官、佐贰官、属官所配的吏员称为攒典。

县衙各房吏员的首领除了被称为司吏外还可称为经承,或以各房之名冠之,称他们为吏书、户书、礼书、兵书、刑书何工书,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通常来说,县衙各房的书吏,也就是吏员,加起来有十余名,一般不超过二十人,各房的配置为一司吏、两书吏。

必须指出的是,吏员不是官员所以没有品级,按照古代的规则或“选于民而充之”,或“役五年而更”。

由于吏员通常是衙门里的人,掌握有实权,油水丰厚,因此很多人通过纳粟或者贿赂来获得吏员的职务。

作为衙门的文职办事人员,按照规定吏员们应该依靠领取纸笔费、抄写费和饭食费来维持生计,不过因为他们掌握着县衙的实际权力,故而收贿受贿、中饱私囊以补收入之不足。

因为县衙里的官员属于朝廷的流官,每隔几年就会调任他处,再加上通过科举出身的官员精于文章但荒于理政,需要依靠那些熟悉民情、精通律例、懂得公文格式和官场决窍、擅长处理衙门内部事务的吏员们做事。

这也使得衙门里的吏员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堪称衙门里的实际统治者,瞒上欺下,甚至架空衙门里的官员而掌握衙门的大权,使得知县成为一个傀儡。

正是因为拥有着过大的权力,吏员们利用其在官府的特殊优势来收取利益,事无空过,动笔即索,以平衡身在官府但政治前途被堵、经济待遇低微的心理。

县衙中,另外一大群体就是三班衙役,所谓的“三班”指的是皂班、壮班和快班,是地方衙门最为庞大的阶层,同时身份低下,属于下九流的行列,子孙三代不得参加科举。

一般来说,皂班值堂役,快班司缉捕,壮班做力差,不过实际运作的时候三班衙役也不是分得很清楚,相互间的职责有着交叉。

例如皂班和壮班共负内勤、站堂、行刑、警卫、呵道等责任,而快班又分步快和马快,专管缉捕。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所谓“三班衙役”只是个概称,实际上衙门里的差役不只三班,除了皂、壮、快三班外,还有民壮、弓兵、粮差、门子、禁子、厨夫、伞扇轿夫等,也属于这个阶层,属于衙门的役使人员,可以称之为“役员”。

地方衙门为了养活规模庞大的吏员和役员,必须要依靠衙门的税收,无形中就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实际上,大明的地方衙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与明太祖息息相关,明太祖出身贫寒,期望创造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这从屯兵制可以看出来,认为实行屯兵制度后朝廷将勿需再困扰军队的军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