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执宰大明 > 分节阅读 522

分节阅读 52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起来,京师国子监之所以能这么快就从排斥讲武堂到接纳,与原翰林学士李清正有着莫大的关系。

李清正当年在洪熙帝生病期间进谏,进而触怒了洪熙帝,在李云天的斡旋下李清正得以保全性命,被贬往交趾任职,结果还没等他离开京城洪熙帝就突然驾崩,使得外界认为是他气死了洪熙帝。

宣德帝继位后,本想处死当众冒犯洪熙帝的李清正,是李云天为李清正求情,李清正才得以留在交趾。

李云天平定交趾叛乱期间,李清正因功得以升任交趾布政使司左参政,协助李云天处理交趾政务,进而钦佩李云天的为人,两人进而化敌为友。

交趾平定后,李清正被调回京城担任礼部左侍郎,不过他仅仅在礼部左侍郎上待了一个月就向宣德帝请辞,以身体无法承当礼部繁重的公务为由,向宣德帝请旨,想要调任国子监为国培养人才。

宣德帝见李清正心意已决,故而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以礼部左侍郎的加衔担任京师国子监的祭酒。

李清正就任国子监的祭酒后在京师国子监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革,力排众议在京师国子监引进了讲武堂的新式学科,例如算学、物理和化学等等,结果出人意料地受到了监生们的欢迎。

对于京师国子监的监生们来说,这样一来他们无疑多了一条出路,如果文举不中的话还能考武举踏入仕途。

毕竟,会试每三年才有数百名进士,很显然绝大多数的读书人都无法金榜题名,而新式武举的录取的人员则要多得多,讲武堂六大学院每届可录取两三千人。

尤为重要的是,很多监生对讲武堂的算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非常感兴趣,使得他们有了一条全新的人生方向。

事后,人们对李清正放弃堂堂的大明礼部左侍郎而去国子监担任祭酒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为了报答李云天的人情,有人说他是受了宣德帝的密旨,还有说他是被讲武堂的新式学科所打动

其实李清正为何这样做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给京师国子监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使得京师国子监的职能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逐渐成为了给大明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最高学府,在京师国子监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谓功莫大焉。

第745章 南北雍之争

李清正之所以能够排除阻力在京师国子监引进讲武堂的那些新式学科,除了他在士大夫阶层有着崇高的威望外,还有宣德帝在此事上的大力支持。

在宣德帝看来,讲武堂出身的官吏不仅比文举出身的官吏更善于治理地方,而且更容易驾驭,故而他想打破朝堂之上文官集团对大明政务的垄断,故而想逐渐引进讲武堂的官吏,使得双方能够在朝堂上形成制衡。

就这样,宣德帝再次违背了祖制,改变了自洪武和永乐以来大明学术以理学独尊的境况,拉开了百家争鸣的帷幕。

宣德帝有这样的改变,归根结底是受到了李云天的影响,开拓了他的思维,使得他的思维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李清正为了避免激化矛盾,只是在京师国子监引进了讲武堂的新式学科,包括南京国子监在内,大明各地方上的官学教授的还是以前的理学。

因此,南京国子监并没有受到讲武堂新式学科的影响,李云天万万想不到双方的一次比试竟然会搞得如此糟糕,竟然还使得讲武堂受到牵连。

按照李云天事后了解的情况,南京国子监与京师国子监自从大明立国起就结下了梁子,当年太祖皇帝攻下还是元大都的北京城后,保留了北京城里的元朝大德十年建造的国子监。

明太祖最终定都金陵,南京国子监就成为了大明的京师国子监,而北京城的国子监只能位居第二。

由于南京国子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再加上在大明的历年科举中南京国子监监生金榜题名的人数都要远超北京国子监,因此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历来轻视北京国子监的监生,双方年轻气盛的监生们在公共场合也没少斗嘴。

本来,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认为这次南北雍的比试赢得必然是他们,因此意气风发地来到了京城。

可惜比试的过程却出乎了南京国子监监生的意料,为了公平起见比试的方式采取相互出题,这使得他们在国子监基础的律学、书学和算学中一败涂地,丝毫没有还手之力。

尤其是算学,对于京师国子监学生出的题目他们是闻所未闻,而他们自认为难以解答的题目京师国子监的监生们竟然顷刻间就算出了答案。

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自然最拿手的是理学,因此想要在理学问题上赢得京师国子监的监生。

不过京师国子监的理学即便是不如南京国子监,那么也不会差到哪里,对南京国子监提出的理学问题一一作了解答,这使得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在理学问题上建立了一定的优势,可惜优势并不大。

然而,令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始料不及的是,京城国子监的学生竟然把理学与施政结合在了一起,在理学问题里涉及了农业、刑律和工程等领域,使得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目瞪口呆,哑口无言,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毕竟他们的长处在于做学问而理政。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尴尬的局面,南京国子监的监生竟然无法回答出京城国子监监生的那些融合了施政的理学问题,士气倍受打击。

当然了,一项孤傲的南京国子监监生自然不能接受被京城国子监监生击败的结局,因此将矛头指向了京城国子监监生所出的理学问题上,表示他们的问题夹杂着其他杂学,已经超出了理学范畴,是对理学的亵渎。

京师国子监的监生自然不甘示弱,他们被南京国子监的监生压了这么多年,如今终于迎来了一场扬眉吐气的完胜,岂能让南京国子监的监生胡搅蛮缠,故而据理力争,表示南京国子监的监生只不过学到了理学的皮毛而已,理学真正的作用是用来济世安民,而不是夸夸其谈呈口舌之快。

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则讽刺京师国子监的监生们拾讲武堂的牙慧,竟然学讲武堂那群莽夫的东西,简直就是斯文扫地。

京师国子监的监生们顿时不乐意了,立刻反唇相讥,南京国子监的人连讲武堂新式学科都看不懂,他们才是莽夫。

双方皆为血气方刚、年轻气盛之辈,因此很快就从争吵转为了对骂和推搡,现场的情形随之变得火爆,如果不是京师国子监和南京国子监的老师及时介入分开了已经纠缠在一起的监生们,那么搞不好就会混战一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