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执宰大明 > 分节阅读 361

分节阅读 36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中充满怪异的神色,如果两人没有记错的话当年李云天可是告诉他们宣德帝让其组建水师,两人可以在水师任职,进而消除了两人心中的最后一丝顾虑。

可从眼前的一幕来看,李云天当时并没有说实话,不过他终究还是获得了筹备水师的权力,这意味着两人能够进入水师。

对于宣德帝的这个决定满朝文武无人反对,先不说李云天早就把大明的海船划拉到了讲武堂的名下,单单从交趾给水师筹集军费就无人能及,故而谁也没有反对的理由,更不愿意在此事上招惹李云天。

除了平叛大军的武将外,随军前去的文官和交趾的地方官员也因为平定交趾叛乱和治理交趾有功随后受到了宣德帝的封赏,其中职务最高的是军阁次辅张本,其次是交趾布政使黄福,以及升任为交趾布政使司左参政的李清正。

张本被宣德帝加封为少师;黄福被加封为少保,因为其年事已高故而宣德帝将其调回京担任户部尚书,至此,户部空缺了一年半的尚书之位终于有了着落;李清正被调回京城担任礼部左侍郎。

封赏完了交趾的有功之臣,宣德帝下达了两件对大明官场影响深远的圣旨,第一道圣旨是正式在各地设立巡抚一职,第二道圣旨是停止了纳米赎罪例。

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派遣太子朱标以巡抚之名视察陕西,这是大明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巡抚之名。

永乐十九年,永乐帝派遣大臣分巡天下,了解民间疾苦,后又有大臣奉命赴各地,或称采访,或称巡视,事毕还朝,使得巡抚一职逐渐活跃在大明的官场上。

宣德帝有感交趾三司互不统属,各自为政,不利于地方政务的推行,故而决定在地方上专设巡抚一职,以统帅地方三司。

在宣德帝的这道圣旨中,擢吏部郎中赵新挂吏部右侍郎衔巡抚江西;兵部郎中赵伦挂户部右侍郎衔巡抚浙江;礼部员外郎吴政挂礼部右侍郎衔巡抚湖广;监察御史于谦挂兵部右侍郎衔巡抚河南、山西;刑部员外郎曹弘挂刑部右侍郎衔巡抚北畿、山东;越王府长史周忱挂工部侍郎衔巡抚南畿,总督税粮,安抚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宣德帝所设立的巡抚仍属于临时派遣的性质,事毕复命,未划固定地区,不携带眷属赴任,没有专门的府衙办公。

这一点从担任巡抚人员的级别上就可以看出,以监察御史于谦为例,他的品级不过正七品,这是他的实际品级,挂上兵部右侍郎衔后品级跃升为正三品。

不过由于挂衔是临时的,一旦于谦结束巡抚任期回京挂衔就要取消,他的品级就要恢复成正七品。

到了大明景泰年间,巡抚才逐渐成为一个地方实职,由朝廷二品三品的大员担任,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封疆大吏。

景泰四年,也就是1453年,因为巡抚与巡按御史互补统属再加上责权有重叠之处,因此时有冲突。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讲,就是巡抚与巡按御史都是皇上派下来的皇差,双方之间的等级相差也不大,故而相互间难免争夺监察地方官员的大权。

景泰帝为了解决两者间的冲突,因此给巡抚加上了右副都御史的职衔,加重了巡抚的权威,使得巡按御史屈居其下,并正式设立了巡抚衙门,巡抚和巡按御史之争才落下帷幕。

后来,明世宗又让巡抚提督辖区内的军务,任期三五年以至一二十年,俨然成为总揽一省行政、监察、军事大权的地方长官,不折不扣的封疆大吏,而地方三司主官的的职权日小,逐渐变成了巡抚的属员。

第517章 归家心切

原本按照历史的轨迹,先有巡抚而后有总督,总督是大明朝廷为了协调两省之间的利益关系而设立的一个地方最高官职,位在巡抚之上。

不过由于李云天在平叛交趾的时候担任了广西和交趾巡抚,宣德帝为了交趾的稳定专门为他量身设定了广西、交趾总督一职,并在交趾设立总督衙门。

因此,总督成为封疆大吏的时间反而要早于巡抚,这无形中也推动了巡抚实职化的进程,加快了巡抚成为地方大吏的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李云天并不是以文职官衔担任广西、交趾总督,而是以镇武候的名义坐上了总督的宝座,开创了大明官场上的一个先河,在此之前从未有武职官员来统帅文职官员的先例。

按理说,治理地方政务必须要文职官员来做,可李云天的文职官衔太低,他现在的两个文职职务一个是翰林院从五品的侍读学士,另一个是都察院正四品的左佥都御史。

从级别上来看,他的官衔与交趾、广西各府知府平级,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主官的级别要高于他,这样就形成了以下统上的局面。

虽说宣德帝可以给李云天进行加衔,例如像担任都察院监察御史的于谦一样加兵部右侍郎衔,使得于谦可以在官场的品级上压地方三司主官一头。

但于谦等人的巡抚只是一个临时的职务,而李云天的总督是宣德帝在广西和交趾设立的一个实职,故而不宜加虚衔。

大明官场上的文武官职的升迁都要依循一定的定制,讲究的是论资排辈和循序渐渐,尤其是文职官员的升迁更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否则难以在官场上服众,更会被士大夫阶层所厌恶。

通常来说,如果一名大明官员的品级忽然之间得到大幅提升,并不是他的实际职务获得了晋升,而是他获得了加衔。

以于谦为例,于谦能以监察御史的职务巡抚地方,依靠的正是他兵部右侍郎的加衔,这并不是意味着他真的在兵部担任了右侍郎的职务,而只是一种提高品级以便宜在地方行事的变通手段。

而且,这种加衔并不是任何官员都有幸能得到的,一般的情况下只有两榜进士出身的官员才有这个机会,其中又以翰林、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为重。

一旦有了加衔的经历,那么意味着当事官员在官场上有了一份很好的履历,以后升迁无疑会便捷许多。

既然李云天的文职等级无法威压交趾和广西三司的主官,那么宣德帝就让李云天以镇武候的身份来担任广西、交趾总督。

面对宣德帝的这一决定,大殿上的勋贵纷纷暗自欣喜,这岂不是意味着他们压了那些文官们一头。

暗地里,太和殿上的那些内阁阁员和六部堂官应该反对让一名勋贵来治理地方政务,但李云天的情况非常特殊,这使得他们也认同了宣德帝的这个做法。

之所以说李云天的情况特殊,是因为李云天是以两榜进士的身份踏入的仕途,从根源上来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文官,而且还是翰林院的侍读学士,可谓是大明士大夫阶层的一员精英。

再者,交趾那个偏僻蛮夷的地方恐怕也只有李云天能够治理,除了李云天外朝中无人能震慑当地那些尚未开化的蛮民。

其实说白了,交趾和广西都是大明官员眼中的蛮夷之地,谁吃饱了撑的想去那两个地方为官,不仅捞不到好处搞不好还会因为那些蛮民发生叛乱而丢了性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