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执宰大明 > 分节阅读 349

分节阅读 34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登上了满载而归的郑和宝船,清点上面的装载的金银珠宝、琥珀水晶、白珠青玉、苏木胡椒以及土产、海货等从南洋诸国交易而来的物品。

按照规定,李云天要对海外交易运来的物品征收百分百的关税,也就是说商人们要把运到云屯港的一半货物当做税金上缴,既包括金银珠宝也包括土产海货。

除了关税外,商人们还要承担此次护航水师的花费,折算一下的话,其价值约占货物总量的一成,这部分的费用称为军税。

也就是说,海外贸易所运回来的那些货物中只有四成归商人们所有,五成是关税,剩下的一成是水师的军税,如此一来李云天就将水师给养了起来。

看起来那些商人好像吃了大亏,但仔细一算其实他们依旧有着巨额利润。

通常来说,由于古代货品流通艰难,这就使得海外贸易的商品“物以稀为贵”,因此海外贸易的利润通常都在数倍、十数倍甚是数十倍,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暴利行业。

即便只有四成的货物归那些商人,那些商人也同样会赚一个盆满钵满,足以捞回他们所出本钱三倍以上的纯利润,这可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再者说了,如果没有官府的组织以及水师的护航,商人们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次海外贸易,因此大家岂会对关税和水师开销有怨言

云屯市舶司的官吏是大明四个市舶司中最多的,有一百多人,这里的官吏指的是在云屯市舶司编制内的人员,既有官员也有吏员,并不包括那些打杂的、跑腿的。

在李云天的规划中,云屯市舶司被他当做海关的试点,磨砺里面的那些吏员,以在将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海关体系,用以应对未来大明的海外贸易。

值得一提的是,李云天将云屯市舶司的百余名官吏分为三组,分别对船上货物查验一遍,然后核对三组人员的查验结果,以免发生漏报和瞒报的现象。

其实,按理来说船上的货物都要在云屯市舶司卸载后清查,可是云屯市舶司没有能装载如此多货物的仓库,同时那些货物搬上搬下也非常麻烦,故而李云天就让云屯市舶司的人登船查验。

当云屯市舶司的官吏查验完货物数量后将开出三份货品清单,一份是上缴关税的货物,一份是上缴军税的货物,最后一份就是属于商人的货物,那些商人凭借货品清单提取货物。

为了确保货品清单的真实性,每张货品清单一式三份,一份交由云屯市舶司保管,用作留底;一份发给码头货场查验货物的官吏对账,账目对清后放行;另外一份由商人自己保管,提货的时候上交。

可以说,李云天已经制订了一套货品出关和入关的系统体系,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极力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由于交趾的市场无法消化掉海外贸易的货物,因此在云屯市舶司查验完货物后船队就会北上,依次在广州市舶司、福州市舶司、宁波市舶司和天津港停靠,在这四个港口各自卸下一部分货物进行出售。

总体比例是,广州市舶司卸载一成五的货物,福州市舶司卸载一成五的货物,宁波市舶司卸载五成的货物,天津港卸载两成的货物。

由此一来可以就近寻找买家,节省了不少中间运输的环节,进而更方便将货物铺遍整个大明,给买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当郑和宝船上运载的货物统计出来后,其价值也随之报到了李云天那里,保守估算,此次海外贸易带来的南洋诸国的货物值一千两百万两白银,约占大明一年财政总收入的三成,是大明户部一年财政收入的三四倍,要知道大明户部一年的财政总收入也不过三百多万两白银。

如果将这批海外贸易的税收上缴朝廷的话,意味着朝廷能从中得到三百万两的税银,相当于多了一年的财政收入。

说起来这次能有如此巨大的利益收获,负责商事的赵元才居功至伟,正是由于他对南洋诸国商业的了解,这才能从其中获取如此巨额的利润,也使得随船的那些商人们心服口服。

虽然李云天定下了云屯市舶司所收的关税中自留一半,另外一半上交户部国库,但那是以后要考虑的事情,现阶段他还不想把那一半关税给户部。

这并不是李云天想要将那一半税收截留,而是他要将这一半关税送给宣德帝,以充盈宣德帝的内库。

由于洪武帝和永乐帝时期的连年征战和天灾人祸,作为大明天子的宣德帝内库中并没有多少银子,李云天之所以能开展海外贸易全凭宣德帝的恩旨,他自然要把关税给宣德帝了,同时也是让宣德帝意识到海外贸易的巨大经济利益。

至于户部,并没有由头开口找李云天要这笔关税,原因很简单,市舶司归所属的布政使司管辖,其税收上缴地方府库,毋须上交户部的国库。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市舶司隶属当地布政使司外,还与大明实行海禁以及朝贡体系有着莫大关系。

洪武帝最开始设立市舶司的时候是为了收取海外货品的税金,不过颁布海禁令后,进出市舶司的船只全部都是前来大明的贡船,市舶司按照传统货物对贡船上的物品征收其低价百分之二十为关税。

因为海外贸易货物的进出口交易价格与成本价格间的相差甚远,再加上除了贡船没有商船进市舶司,故而市舶司可收到的税赋微乎其微,户部自然不会看在眼里。

所以,即使户部现在再怎么眼红,也没办法开口从李云天那里讨要关税的税银,否则就违背了大明的律令。

第500章 动荡

宣德四年十二月中旬,安城上空乌云密布,天气阴沉得可怕,根据老人们的经验,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萧瑟的寒风中,安城南门和北门的街道上聚满了拖儿带女的居民,被守城的叛军挡在了门口处禁止他们出城,现场吵闹一片,声音喧哗,形势异常混乱。

安城的粮食在这个月初就已经吃光了,现在不仅城里的居民,就是叛军士兵也勒紧了裤腰带,一天只能吃个七成饱。

叛军所控制的地区去年的粮食收成本就不好,而黎利为了对抗明军又从演州府、新平府、顺化府和升华府拉来了不少壮丁,再加上跟随叛军逃难到安府的百姓,安府凭空增加了三四十万人,单单安城叛军的数量就达到了十几万,这无疑加剧了安府粮食的消耗。

按照李云天的部署,明军在清化府和演州府严阵以待,防止安府的叛军突围,而且安府西部的南掌王国也李云天的要求下在边境陈兵五万,阻止叛军进入南掌地界。

如此一来,安府叛军北面、西面和南面的逃路已经被堵死,只剩下东面沿海地区可逃。

不过,先不说叛军能不能找到足够的运兵船只,他们想要出海并不容易,因为大明的一支由十几艘船只组成的水师部队以清化港为基地,在安府东面的海域游弋,一旦发现海岸线上有船只就会发动攻击将其击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