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执宰大明 > 分节阅读 270

分节阅读 27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就在封赏后的第二天,宣德帝在城外给成山候柳升所率领的南下平叛大军送行,以平定交趾的叛乱。

其中,太子太傅、安远候柳升为征虏副将军,担任交趾总兵,保定伯梁铭为左副总兵,京畿都督府都督佥事崔聚为右参将,率兵由广西赴交趾。

与此同时,云南的太傅、黔国公沐晟为征南将军,担任云南总兵,兴安伯徐亨、新宁伯谭忠为左右副总兵,由云南入。

不仅如此,宣德帝还敕太子少保、工部尚书李庆参赞柳升军务,詹事府詹事兼工部尚书黄福掌交趾布政司、按察司事,与柳升等同行。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李庆和黄福的官职中都有工部尚书一职,但李庆的工部尚书是实职,黄福的工部尚书是兼衔,也就是虚职,只是表明其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而已。

鉴于骁武军在平定汉王叛乱中的英勇表现,柳升本想调骁武军参加此次交趾的平叛事宜,不过被李云天以骁武军黑牛镇伤亡惨重元气尚未恢复为由婉拒,他既然已经知道了此次平叛要以失败结束,故而可不想让那些骁武军前去送命。

此次征讨交趾,正值明军携平定汉王叛乱之余威,包括宣德帝在内,谁都会认为此仗必胜。

谁也没有注意到,李云天在给平叛大军送行时双目中流露出的一丝担忧的神色。

二月下旬,三年一度的会试在京城贡院举行。

就在同一时间,讲武堂里迎来了新一批的学员,他们属于讲武堂新增科目――医科的人。

李云天早就想在讲武堂里增设医科,故而黑牛镇一战结束后就让讲武堂的教官和副教官在北直隶和南直隶各州府中发布了告示。

凡是去年复试成绩优异的考生,如想成为随军的医官,那么到南直隶和北直隶各州府讲武堂教官和副教官那里登记,并且表明医科和讲武堂其他科目一样,其学员都属于讲武堂下辖的骁武军的军官

待那些考生登记完名字后,南北直隶各州府的讲武堂教官和副教官带着名单到北京和南京进行汇总,按照那些考生的成绩排名录取。

如果说以前考生们还在担心讲武堂毕业后的出路,那么当骁武军横空出世,在平定汉王的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后,考生们已经打消了这个念头,故而报名的考生甚多,出乎了李云天的预料。

四月份,忙碌的李云天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机遇:在文渊阁坐馆三年后,庶吉士们终于等到了他们期待已久散馆考试。

散馆考试成绩优异的庶吉士将得以进入翰林院,成为名副其实的翰林,其余的庶吉士将会被分配到各大部院当差。

李云天在散馆考试中发挥出色,考试的卷子被主考的礼部尚书胡滢判为第一,进而顺利地进入了翰林院。

通常来说,新进入翰林院的庶吉士会被任命为正七品的翰林编修。

不过李云天的情况非常特殊,他的文官职务在平定叛乱之前就已经是正六品的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故而这次通过散馆考试后被任命为了翰林院正六品的翰林侍读。

值得一提的是,李云天获封的镇武伯是武官官职,与他的文官官职并不冲突,属于两个系统的职位,等于他同时有了文职和武职。

这种现象在明初可谓十分罕见,因为明初的时候文臣和武官之间的地位相当,故而职务是无法交叉的,因为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官都不希望对方来统帅自己。

等到了明朝中期以后,武官逐渐衰败,这才会出现以文统武的现象,带兵打仗的统帅不是武将,而成为了朝廷里的文官。

第381章 整编新军

就在李云天成为翰林侍读后不久,宣德帝下诏,让李云天李云天统帅京师三大营中的神机营,引来了外界的一片羡慕和嫉妒之声。

宣德帝之所以把神机营交给李云天,是因为李云天肩负着一起重要的职责,那就是要让讲武堂司科院改良神机营的火器。

在平定汉王的叛乱中,李云天所打的第一场胜仗是攻占由叛将杨勇镇守的青州城。

以李云天当时的兵力和兵员素质,外界认为他根本无法攻取城高墙厚的青州城,这也使得杨勇根本就没有将他放在心上。

实际上,李云天只用了一个晚上就拿下了青州城,而且还俘虏了大批叛军。

究其原因,是青州城的城墙忽然之间倒塌,使得李云天率军从容袭击了睡梦中的叛军。

至于青州城为何突然塌掉,民间和官场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李云天请来了天神相助,用雷劈塌了青州城的城墙。

除了那些参与了用炸药炸城的人员外,整个大明知道内情的人不超过五个,其中自然有宣德帝了。

宣德帝一开始并没有想到李云天在讲武堂鼓捣的炸药竟然有如此惊人的威力,对他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倘若要是敌人掌握了这种危险的东西,那么京城的城墙岂不是要被视为无物。

而依照李云天的说法,那些海外的西夷人不习孔孟,而对研制炸药等方面非常感兴趣,假以时日必将对大明造成严重的威胁。

故而,就像李云天所说的那样,要想对那些西夷人形成威慑,就必须要在炸药等技术的研制上超过他们,这使得宣德帝对讲武堂司科院异常重视。

五月初,赵王府长史胡永兴来到京城,带来了赵王自请削掉王府护卫的奏章。

汉王这样做实属无奈,虽然宣德帝年前返京的时候没有出兵擒拿赵王,但回京后不少大臣纷纷上疏弹劾赵王,认为赵王像汉王一样有反心,宣德帝应该消撤赵王的护卫,并且将其像汉王一样拘禁在京城里。

宣德帝看到这些奏疏后感到非常苦恼,先不说他如今只剩下赵王一个亲皇叔,单单为了皇家的颜面他也不想这么做,否则的话难免引起朝中和民间的非议,进而丢了皇家的颜面。

为此,宣德帝想了一个办法,将那些弹劾赵王奏疏让驸马都尉广平候袁容送给赵王过目。

赵王现在犹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当汉王向宣德帝投降的消息传到彰德后,他担心宣德帝不会放过自己甚至打算强行起兵造反,不过被长史胡永兴劝住。

胡永兴告诉赵王,宣德帝既然能顾念亲情饶犯下造反大罪的汉王不死,那么肯定不会轻易动他,要是他现在起兵造反可就给了别有用心之人口实,届时平叛汉王的明军就会顺势将他剿灭。

在胡永兴的劝慰下,赵王打消了造反的念头,提心吊胆地等待着京城里面的消息。

很显然,现在大明各个藩王中数赵王的势力最大,是唯一拥有兵权的藩王,朝中那些大臣们肯定不会放过他。

可要想让他交出手里的兵权,赵王心中又有一些不舍,毕竟他还想着坐上金銮殿的宝座,而要想达到这个心愿,手里就必须要有兵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