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执宰大明 > 分节阅读 186

分节阅读 18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瞻基只让人将这件事情告诉了翰林院,让翰林学士龚思恩安排人去接李云天,再怎么说李云天也是翰林院的庶吉士。

与此同时,朱瞻基也是以这种方式向翰林院的翰林们表明,他对李云天信任有加,让他们不要再因为李清正的事情为难李云天,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龚思恩能当翰林学士,说起来还是托了李云天的福气,李清正走后他从侍读学士被提拔为了翰林学士。

接到这个谕令后龚思恩有些为难,翰林们可不比一般的官员,一个个傲气十足,风骨铮铮,李云天得罪了李清正使得不少翰林对其心生厌恶,他要是让那些人去接李云天,届时肯定会闹出什么乱子。

因此他想了想,将这件事情交给了与李云天交好的翰林和庶吉士,毕竟不是所有的翰林都站在李清正一边。

那些年轻的翰林就与李云天走得很近,算是翰林中的少壮派,思想比较开明甚至激进,给暮气沉沉的翰林院带来了一股清爽的气息。

只不过一些翰林虽然暗中对李云天有好感,但是却与李云天没什么交情,故而也就不能前去相迎,反而那些与李云天有着同年之谊的翰林和庶吉士没有这么多顾忌。

“来了”谈笑间,一名年轻官员伸手指了一下远处的官道。

随着那名年轻官员的喊声,众人纷纷抬头望去,只见一队打着锦衣卫旗号的车队出现在了众人的视线里,沿途的行人纷纷向两旁闪避。

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人前去通州提取石虎等一干人犯,顺便将李云天接回来,这也是朱瞻基对李云天的一种嘉奖,即使那些朝中重臣也无人享有这种荣耀,要知道锦衣卫可是皇帝的仪仗。

而通常朝中重臣要是与锦衣卫有什么牵连,那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十有yankuai就是被锦衣卫北镇抚司请去喝茶,而北镇抚司的茶岂是那么好喝的

车队来到城门处后,李云天与北镇抚司的一名千户寒暄了几句告别,然后和等在那里的众位翰林院的同僚谈笑着进入了城里。

此时,京城的官场上已经都知道李云天暗中去南京向朱瞻基传旨的事情,只不过很少有人清楚他为什么会在济宁府出事。

不管怎么说李云天顺利完成了张皇后的懿旨,至于他为什么会在济宁府,又为何会与济宁卫指挥使石虎起了冲突已经没什么人去关注,因为谁都知道李云天这次要飞黄腾达,谁吃饱了撑的去打探李云天执行的皇命是什么,这可是犯了官场的大忌。

虽然李云天很想回家看看,但他进城后的第一件事是进宫觐见朱瞻基,将济宁府的事情向他汇报,同时也要前去谒见洪熙帝的灵柩。

到了皇宫,内侍们早已经给李云天准备好了孝服,有条不紊地伺候着他换上,朱瞻基,现在应该称为宣德帝正在寿皇殿等他。

寿皇殿的一个偏殿,李云天见到了宣德帝,与前些日子相比宣德帝的身上已经多出了一份帝王之气,整个人威严了许多。

李云天一五一十地将济宁府发生的事情向宣德帝进行了汇报,听得宣德帝的眉头微微皱着,如果不是陆韧及时赶到的话李云天可就凶多吉少。

“陛下,汉王在军中故旧属下众多,石虎此次做下的事情虽然罪无可恕,但臣觉得应该给他一条活路,让汉王的那些属下故旧知道陛下虚怀若谷,皇恩浩荡。”汇报完,李云天冲着宣德帝一拱手,沉声说道。

在他看来杀了石虎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可如果能通过石虎来彰显宣德帝不计前嫌的广阔胸襟,那么一旦宣德帝与汉王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爆发冲突的话,无形中会动摇汉王的军心。

因此,李云天这才会答应石虎替其家人说话,倘若连企图谋杀宣德帝的石虎都能被宣德帝饶了一命,那么更何况其他的人

“就依卿家所言。”宣德帝闻言沉吟了一下,冲着李云天微微颔首。

说实话他本来想趁着这次机会杀了企图暗害他的石虎,不过觉得李云天言之有理,故而改变了心中的想法,毕竟他现在是天子一切要以皇权为重。一

第264章 加衔与实职

七月下旬,洪熙帝的大丧结束,在宣德帝主持的第一次朝会上,杨士奇被晋升为少保,杨荣和金幼孜为太子少保。追书必备

这可谓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不仅使得内阁大学士通过加衔再度提升了品阶,而且内阁首辅杨士奇由于少保的加衔,在品阶上已经超过了那些加衔低于少保的六部尚书。

洪熙帝时,为了提高内阁的地位,给正五品的内阁大学士都进行了加衔,以提高其官阶。

于是,杨士奇兼礼部左侍郎,杨荣兼太常寺卿,金幼孜兼户部右侍郎,官阶从正五品跃升为正三品。

有一点必须要明确的是,大学士“兼”的尚书、侍郎等职务为虚职,只是一个加官而已,用来提高本身的品级,并不处理所加官职部院的事务。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内阁是一套机构,内阁阁员在文渊阁当值,拥有着大明政务的议政权。

而府六部是另外一套机构,尚书、侍郎和都督在各大部院衙门当值,拥有着大明政务的行政权。

双方是两套平行的系统,互不统属,各司其职。

先不说有人要是同时在这两个机构担任要职的话会分身乏术,如果相互间可以进行兼任的话,那么也没有必要设立内阁了,直接让六部尚书来充当内阁阁员的角色皆可。

可如此一来,议政权和行政权还是都落在了六部的手里,使得六部权力过大,容易滋生yankuai,尾大不掉,故而皇帝要进行分权。

必须要先说明的是,礼部尚书的情况有些特殊,另当别论。

因此,内阁和六部的关系就很好理解了,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

至于后来为何内阁时常会凌驾于六部之上,要想弄清楚这里面的关系,还要从内阁的特殊性质来说起。

内阁成立之初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内阁的阁员并不一定要在五府六部里做过事情,例如杨荣和杨士奇,就从未在六部里担任过职务,而是以翰林的身份直接入阁。

后来,由于内阁权势日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规定只有翰林出身的侍郎、尚书才有资格入阁,这就使得内阁和六部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了起来。

而一旦六部的侍郎、尚书入阁后,那么他们将从六部离职,不再担任六部中的职务,会有新的尚书或者侍郎来取代他们,不过他们在六部的职务通常成为一种表示荣耀的加官。

例如,嘉靖二十三年,吏部尚书许赞在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后,吏部尚书一职由熊浃接任,这意味着许赞不再是吏部的人。

入阁后,许赞的身份是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由此一来,大明看上去就有两个吏部尚书,但由于许赞是大学士,故而他的吏部尚书只是一种加官,并不能干涉吏部的部务,吏部的部务由熊浃主管。

进入内阁后,许赞手中的权力大减,这使得他不由得哀叹,“何夺我吏部,使我旁睨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