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帝国玩具 > 分节阅读 191

分节阅读 19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睡觉的时候衣服并没有脱下来,这让他有些不舒服。

科罗廖夫来到墙角。用身体挡住皮箱,然后转动密码盘。啪嗒一声。皮箱打开,他从里面取出了一把钥匙,解开了手上的手铐,然后活动了一下手腕。

他将手铐放回箱子里,接着锁上皮箱,打乱密码。已经到了目的地。他至少不用再担心这些资料丢失对乔沃维奇家族造成的威胁,手铐也就不是必须了。

将皮箱扔到床上,他仔细的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着。除了脸上的胡须,看起来他已经从旅途的疲劳中彻底恢复了过来。

当当当。

“科罗廖夫同志,我是孙中石啊。你醒来了吗”

嘎吱一声,科罗廖夫手上抓着皮箱,拉开了房门。

门外面,早就已经收拾利索的孙中石正站在门口,见到科罗廖夫,连忙笑了起来:“真是不好意思,科罗廖夫同志。昨天的欢迎宴会没有让你进行,我受到主人的委托,代为向你致歉。”

“不用客气,孙。”科罗廖夫习惯性的向走廊里左右打望,走了出来,将门在自己身后关上。

“昨天的酒非常好,实际上我很满意,中国酒非常和我的胃口至于道歉就更不必了,我来这里是工作的,更希望能够赶快处理公务。”

“当然,都已经准备好了,请科罗廖夫同志这边走。”

海军的招待所环境相当不错,走廊里地上铺着的是长绒地毯,踩上去又软又舒服,一点声音都没有。而墙上则挂着一些看不出年代的水墨山水画,也是相当的有品位。头顶上是方形装饰灯和西式吊顶,走廊尽头则是一扇直面太阳的落地窗,一路上科罗廖夫看的真是啧啧称奇。

不是他没见过世面,而是这一路走来,中国给他的印象,和他心中的固有印象差距真的很大。

回想路上浮光掠影闪过的农田、工厂和城市,以及这个内含丰富的招待所,让他意识到,中国并非是一个贫穷的离开苏联就无法发展的国家。

这是一个有着和苏联不相上下国土面积,并且自然条件比苏联更好,人口更多,工业化程度也非常高的国家。

这里会是一座金矿。

科罗廖夫这样想着,就看我能从这座金矿里带走什么了。

“科罗廖夫同志,你好。”站在前面和科罗廖夫打招呼的还是池秘书,他微笑着伸出了手里。

“你好,我的达瓦里希。”

科罗廖夫干脆将手上的皮箱放在了桌子上,正色道:“我的时间有限,不如让我们这就进入正题吧”

“没问题。”池秘书点头。

池秘书从身后接过几份文件,摆在桌子上:“这是我国海关出具的报关文件,鸭绒一等品,放到国际市场上是八万美元一吨。”

“不错。价格很合适。”科罗廖夫点头。

鸭绒在国际上主要用来制作保暖产品,羽绒服和羽绒被,以其优秀的保暖和轻便的重量成为非常受到欢迎的冬季保暖产品。

然而鸭绒并不是鸭毛,而是鸭毛根上的那一点绒和毛。可想而知,一只鸭子身上的鸭绒,或许还没有10g重。要收集一吨鸭绒。起码五万只鸭子,最后才能凑出这么一吨鸭绒。

在苏联,过冬的衣物最常见的是动物的毛皮。比如说熊皮、猪皮、牛皮和裘皮。这里的裘皮就是狗皮,只不过苏联人不说狗皮,而是说裘皮而已。

据说当年中国购买su27战斗机,一部分货款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其中之一要的就是狗皮大衣。

为了凑够一万件狗皮大衣,华南地区甚至闹起了“狗荒”。当然,这里面究竟是确有其事还是酒桌段子。那就是见仁见智了。

为了收购这些鸭绒,海军也真是费了好大的力气。发动了各地海军基地附近的驻军军属和后勤单位,以一斤两块五毛钱的价格才收了上来。

不过鸭绒这东西对当地老百姓来说本来就是要扔的,现在能换点收入,费事农民们倒是不怕。两块五毛钱一斤的价格,对年收入不过百十元的农民,真是挺有吸引力了。

把杀鸭子退下来的毛收起了,送到海军基地称量之后按照成色。就能计算出鸭绒的重量。这些鸭毛再送到海军联系的工厂用机器采集鸭绒,最后往往是百分之一的得绒率。

两块五毛钱一斤收购。一吨五千块钱的成本。一转手到国际市场上就是八万美元,这生意,说实话倒真是让人眼红。

可惜鸭绒如果不是工业化养鸭大量生产,搞小农养殖收购,市场存量着实有限。一些成规模养殖的乡镇企业,本身鸭绒都是对口供应给国内羽绒服厂家的。海军这方面也插不进去手。只能是想办法再扩大收购范围,可这样一来利润率下降的就厉害了,海军才不得不打消了做羽绒出口的念头。

在工业化大生产之前,这类小规模散养资源的成本并非会更便宜,相反是更贵的。后世实现工业化、规模化养殖之后。鸭绒的成本下降,中国人才真的穿的起羽绒服,进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才穿得起羽绒服。

而转头再看国内,羽绒服这东西也仍然是新鲜玩意。胡文海当初给陆嘉陆欣买了两件,顺带给新科公司里的一些高管发福利,也不过从专门供应出口的北极燕公司抠出来十几件而已。

就这,还是他胡总面子大,当时国内有求于他,这才走关系面相国内出售的。

羽绒服的生产技术,在八五年,国内也就是三、四家企业掌握了。也幸好如此,海军手里才能收到这些鸭绒,不至于想买都买不到。

而且别说,第一个取得羽绒服专利的人正是个俄罗斯人。不过那时候羽绒服面料无法解决漏绒的问题,鸭绒处理的也不好,导致销路根本打不开。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解决防水面料问题,使得羽绒服逐渐成为人们过冬的首选。

轻工业天赋点满的中国都是如此,对于轻工业基本没点的苏联来说,羽绒服就更是比小汽车都难买到的产品了。在莫斯科的街头,如果看到有人穿一身面包一样的羽绒服,八成就好像是在中国“能喝上可乐”一样的权贵了。

若非里面有这么大的利润,怎么能把kgb给钓上来呢

科罗廖夫压下心里繁乱的心思,点头道:“那么交易的方式呢我的人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三十吨鸭绒,两辆车也就够了。过了绥芬河口岸,一手交货,一手交资料”

“我们要先确认资料的准确性。”池秘书不置可否。

“没问题。”科罗廖夫痛快点头:“我先给你们一部分资料,确认了真实性,过口岸之后再给剩余的部分。”

池秘书回头和身后的人讨论了两句,转回头来点头:“可以。”

科罗廖夫用手盖住密码盘,当场就打开皮箱,从里面拿出一个厚厚的密封档案袋来。

牛皮纸的档案袋上面用封条封住。上面什么文字也没有,显然绝不是这些资料的原件。里面的资料记录着苏联目前掌握的远洋渔业资源情况,说实话,三十吨鸭绒换到这些资料,实在是有些太便宜了。

为了这些资料,苏联人应该每年投入了至少数百万卢布的研究成本。养活一个远洋渔业资源研究所不成问题实际上,确实有这么一个研究所。

苏联人始终面临粮食问题,不得不在远洋渔业上面投入非常多的精力和资源。

不过三十吨羽绒服,足够生产上百万件羽绒服了。

如果是羽绒服成品卖到苏联,这些羽绒服换回两架su27战斗机都绰绰有余。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