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帝国玩具 > 分节阅读 82

分节阅读 8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可以生产。”

早年的kj66发动机之所以产量低,那是动平衡只能凭借高工的经验来做。但这么长时间的生产,501厂、现在的新科厂早就把公式摸索出来了,已经具备了大规模生产的基础条件。

“那好,我听你的消息,一定要保质保量,尽最快的速度生产出来”

“是”

“计算所的刘总工”

“哦,我在。”

刘总工的眼睛近视的厉害,从旁边看去他眼镜里的圈几乎都数不过来,沉甸甸的压在他的鼻子上,让人担心会不会把他的脖子压断。

“我提出的升级版定位基站能不能做到10kg以内,这是要能上天的,必须把重量做到最低才行。”

“这个我考虑过了,如果尽量多使用美国的民用计算机芯片,还是可以把重量降低到10kg左右的。”刘总工扶了扶眼镜,点了点头说道。

“那就好,请刘总工尽快把成品拿出来。不用考虑工业生产的问题,咱们先把眼前的演习应付过去,你看怎么样”

“没问题。”刘总工说完,干脆的转身就回去自己的位置开始工作了。

胡文海抓起搪瓷缸子喝了口水,然后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翻了翻,直到最后他才皱起了眉头。

“14所的吕主任,反辐射引导头,这个东西究竟有没有难度”

第一百二十五章试验

18000米、18马赫,这是中国目前自行制造的性能最好的歼8战斗机的安全区间。

虽然这种飞机在理论上可以飞出22马赫和两万米高空的性能,但在正常使用的过程中,这种极限指标是要尽量回避的。

不论歼八未来被如何诟病,至少有一点没人会反对,那就是它是一款优秀的高空高速截击机。

而这,本来也是它被设计出来的初衷。

双18的标准对它来说,还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白色的歼八a被称之为人操火箭,可以说是名副其实。若是从斜上方观察,会发现它的机身几乎就像火箭的箭身一样,是一个规则的圆筒状。

两片三角翼和大大的尾翼,成为机身上唯一突出的东西。略显落后的机头进气,使它无法安装性能先进的大功率雷达,这在八十年代已经是三代机制霸的天空中,让曾经的中国空军扛把子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

不过今天,注定是要八爷再次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这架白色涂装的八爷已经到达了它预定的高度,并且在18000米高度将飞机的速度加速到了18马赫,它的驾驶员正在安静的等待地面指挥中心的命令。

而在这架八爷的机腹下方,正挂载着一枚说是巡航导弹又不像巡航导弹的东西。

正常来说,所谓巡航导弹。本质上就是用飞机发动机做动力的无人驾驶自杀飞机。根据惯性制导、gs和地形匹配等技术,进行低空隐蔽飞行,最后在敌人雷达无法发现的情况下对敌方战略地点进行轰炸的武器。

而另一种武器和巡航导弹对应。它从高空由高速轰炸机进行发射,由无动力或者较小的发动机驱动,通过滑翔来安静但比较缓慢的接近目标,最后一般由激光或者电视制导准确的击中目标。

这是两种设计思想南辕北辙的武器,但如今却好像在这架八爷机腹上挂载的奇怪武器身上合二为一了。

折叠起来的滑翔翼看起来很有分量,大展弦比可以提供给它充足的滑翔动力,让其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更长、滑行的更远。

而和一般的防区外发射滑翔炸弹又不同。看它的弹体明显是一付巡航导弹的样子,尤其是后方并列的双小型涡喷引擎,说明这枚重达两吨左右的导弹。应该拥有至少08马赫200公里左右的射程。

如果加上它滑翔的距离,相信总射程达到500公里不成问题。

随着地面的一声令下,歼八战斗机机身忽然震动了一下。紧接着它机腹挂载的这枚导弹就脱离了挂钩,先是向下下坠了一段距离。然后弹背上背负的折叠滑翔翼打开。在空中调整了一下姿态,晃晃悠悠的向着北方的天空中飞了过去。

于此同时,一辆改装过的指挥装甲车从北方某地的树林中结束了隐蔽,开进了山顶的一片空旷地带,展开了它足有十米高的天线。

海面上,132号导弹驱逐舰打开了它的对空搜索雷达,将监控到的数据向地面指挥中心进行发送。

接收到指挥装甲车的定位信号之后,五架定位无人机升空。配合地面的三基站形成了一个高冗余定位网络,在一分钟时间内就对指挥装甲车的位置进行了准确定位。

132号导弹驱逐舰监测到的导弹数据源源不断的传回指挥中心。然后传输给前线指挥装甲车导航节点,进而对巡航导弹导航。

“这,这真是”

坐落于山海关的指挥中心里,随着投影机源源不断的将一道道数据流传送到这里,在场的所有人都有些目眩神迷。

没有人能够相信,他们竟然真的仅仅十天时间就拿出了这样一发导弹。

若是正常状态,一种导弹从立项、考据调研、研发到定型,没有几年时间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这种不可能偏偏就发生了,经过十个通宵的连番奋战,没有设计图、没有理论研究,也没有可靠性分析,一群科学家几乎是凭借着直觉直接在车间将一枚导弹给组装了起来。

两吨重的导弹,实际装药量不过500kg,其他的空间利用率在设计上堪称是糟糕之极,死重和不合理结构比比皆是,唯一能够保证的是它不会在空中解体。

它的弹载计算机使用了摩托罗拉生产的68000cu,128k内存和10的35英寸磁盘也就是说,它的内部实际上是塞进了一台苹果生产的麦金塔电脑。

而为了麦金塔电脑能够顺利的在复杂环境下运作,单是它的保护装置重量就高达10kg。除此之外,自动驾驶仪、高精度机械陀螺仪,无线电测高和磁罗盘,独立电池组。这些设备同样是即昂贵而且复杂,留给导弹装载燃料的载重份额,只有可怜的12吨而已。

而这一一枚导弹的造价,则更是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单枚400万人民币。

不过还好,这是加上了研发经费的数据。若是单算成本价格,它的造价也在150万人民币左右,绝对是超过了中队的心理承受极限。

在人均月工资100块钱左右的80年代,一发打出去150万人民币,恐怕陆军宁愿组建一个团去执行这发导弹的任务吧。

可这还只是这枚导弹的价格而已,尚且没有算上它能够执行任务的整个体系的花费。整个基站定位系统,中继无人机,指挥中心实时运算的大型机,甚至是海军遥测的战舰,这些东西的造价更是数十倍、上百倍于一枚导弹的价格。

当这些设备被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之后所爆发出来的体系优势,足以轻易的震撼人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