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帝国玩具 > 分节阅读 10

分节阅读 1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诚然胡文海这个红点瞄准镜既没有专利保护,其技术又没有什么太高的门槛。但只要找对了合作的对象,一样可以保证自己的利益。

“那就说说吧,你准备怎么合作”拉蒂夫这时是真的不把胡文海当做一个孩子,而是将他视为一个平等的谈判对手了。

“就像我说的,拉蒂夫少校可以选择直接买下这个瞄准镜的技术,也可以选择让我以技术入股。”

拉蒂夫想了想,果断的说道:“那么如果要买下这个瞄准镜的技术,你准备要价多少”

胡文海沉默了一下,伸出一根手指说道:“一口价,一百万美元。”

拉蒂夫皱了皱眉,摇头道:“这个价钱太高了,它的技术含量又不高,怎么值一百万美元。”

“决定一项技术价值的不是它的技术含量,而是它的市场容量。全世界有多少轻武器可以加装这种瞄准镜,如果它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制式装备呢这里面蕴含的利润有多大,不需要我来说明吧”

“可一百万美元购买一项技术,这实在是”

在拉蒂夫的印象里,好像除了战斗机就没有这么贵的东西了。巴基斯坦说到底是个穷国、小国,拿钱不痛快也不奇怪。

而在胡文海这边,还真不希望拉蒂夫选择一口买断技术。红点瞄准镜未来市场有多大,除了他可没有人更清楚了。如果不是担心巴基斯坦的合作方可能会不靠谱等不可控因素,他还真不会给出买断技术的选择。

“或者可以这样,如果拉蒂夫少校帮我将这项技术的专利在世界范围内注册,并找到一家欧美企业进行合作,我可以在合资企业里给你留下10的股份,并将巴基斯坦军用的红点瞄准镜生产授权给你这个授权是免费的。”

“唔,这个条件倒是不错。”对兜里不宽裕的拉蒂夫来说,胡文海的这个方案更符合他的实际情况。

而这也是胡文海的无奈之举,拟真机项目就算进展顺利,到时候赚钱的也是501厂,轮不到他个人或者是胡解放中饱私囊。何况这年月的中国也没有什么专利法,更没有加入国际专利保护的巴黎公约,仅凭胡家的能力根本不可能拿出在国际上注册专利的费用,也不可能有渠道和哪个大公司合作而不用担心对方吞掉自己的技术。

所以选来选去,还真的只有拉蒂夫这个通道更值得信任一些。作为一名巴基斯坦少校空军飞行员,他也有足够的社会能量去做这样的事情,也有足够的信誉保证胡文海的利益不被出卖。这个计划虽然仍然要冒很大的风险,但胡文海如果不想把这项技术充公,目前能够选择的方法就相当有限。

第十五章步鑫生式管理

胡文海何以如此大费周折,好好的钱不赚,非要送给巴基斯坦人

盖是因为八十年代,实在不是一个私人经济发展的好时候。虽然名义上已经改革开放,但此时的私人经济,还只是公有经济的补充。在社会上,姓资还是姓社这个问题,并不是什么无所谓的问题,而是一个要人命的问题。

不说别的,至少在八四年,私人经济连小妈养的都算不上用红豆集团老总周耀庭的说法就是:国营企业是老大哥,乡镇企业不是小弟弟,乡镇企业是私生子。

是的,整个八十年代的中国私人企业、乡镇企业、小集体企业,连小弟弟都算不上,乃是没名没分的“私生子”。

营业执照不发放,贷款没着落,所有的生产物资都由国家掌握,想收购原材料都没有门路。这对一家企业来说,基本就是关上了发展的大门。

更别提年以后宏观调控带来的国内经济严冬,多少私人业主进了公安局、吃了牢饭,甚至是因为产权问题而失去自己开创的一切。

八十年代中国改革的主流,仍然是对国有企业管理和经营的探索,而不是真正决定抛开一切政治问题,走“好猫”路线。

深知未来几年国内政治气候的胡文海,对此时就明目张胆的成为私人“企业家”并没有什么兴趣。能够拉着巴基斯坦、或者其他什么欧美国家企业的虎皮,在国内披上一层高科技合资企业的保护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此时的中国对招商引资还并非是后世那般荤素不忌,反而是颇有些挑肥拣瘦。对于想赚中国人钱的大众消费品盯得很紧,比如可口可乐和肯德基,拿执照和地皮就很困难,联合利华和邦迪要想投资也必须承诺外销和与国内国营企业合资。

但是另一方面,高科技出口企业的投资在国内却非常受欢迎。红点瞄准镜的技术含量虽然看起来并不算太高,但国内军队普遍是装备不起的。这个东西如果能够在国内投资,很可能绝大多数产能要出口外销。对当前患有极度外资症的中国政府来说,绝对是个天上掉馅饼的好项目。

在高鹰团的空军基地又呆了半天时间,胡文海甚至还被允许坐进了一架歼七战斗机的驾驶舱里。不过说实在的,对于身为微软模拟飞行和现代空战等飞机模拟系列游戏的发烧级玩家来说,这款战斗机的驾驶舱还是太过于简陋了。

不管怎么说,这次到盛京来胡文海可谓是满载而归。

而司谷新也同样非常高兴,他通过老关系弄到了一批从日本进口的摄像管,虽然花了不少钱,但质量上日货起码很有保证。这边拜托了601所的王主任继续为拟真机的模拟性能想想办法,两人就登上了返回绣城的火车。

501厂虽然关系已经被下放到了地方,成了军转民的项目。但厂里一样是驻有军代表,并且承担了一定军工生产任务的。这给胡解放申请项目开发资金带来不少的便利,机械工业局听说要上马的是涉外的军工项目,用的又是501厂的自有资金,没做太多的刁难就放了行。

说起来这也是八十年代厂长的悲哀,不仅人事权没有,就连财权也握不到手里。平常厂里日常维持用了多少钱不论,但凡有点计划外支出,还要说服自己头上的诸位婆婆。

这就造成了国营厂长们真想做点事情千难万难,薪水小偷和囊虫们却到处都是。

好在胡世武这么多年在绣城工业体系里多少有些薄面,胡解放本人也手腕卓著,这才能把拟真机的项目运行下来。

“601所不肯给出歼七飞行重心和推力方向、机体结构强度示意图,不过他们答应把拟真机的机体设计工作接过去,小胡这事儿你怎么说”

司谷新坐在501厂的会议室里,与胡解放合计着拟真机项目的合作细节。从盛京带回来的也并非全部都是好消息,像歼七的机体数据那都是绝密资料,国内的体制下显然不论胡解放还是胡文海的密级都不够格。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