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开着房车回大唐 > 分节阅读 575

分节阅读 575(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鲸鱼带他们游向海岛,但在距离海岛几里远的时候,调了个方向,准备绕过海岛,李浩赶忙跳到鲸背上,将鱼镖拔了出来,倒刺还勾出了一些血肉,痛得那头鲸一声怪叫,身体扭动一下。

还好李浩平衡能力不错,站得很稳,然后又跃回到木板上。

李浩转头朝鲸群摇手,高声道:“大伙计,多谢你们啦,再见”

鲸群里居然响起了鲸鸣叫声,仿佛是在答他话,李浩心情大好,这一次还真是多谢这群鲸了,不然漫无目的地的地在海面上飘,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李浩和樊梨花一起用手划水,朝海岛划去,虽然划得很慢,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划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到了海岛边,这是一片碎石滩,李浩把桅杆和木板拖上了岸,和樊梨花相视一笑,脚踏实地的感觉真的是太爽了,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樊梨花转头四顾,忽然惊咦起来:“咦,这个岛是不是有人住”

李浩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只见砾石滩上是山林,但草地之上明显是一条路,虽然现在那条路已经被绿草覆盖,但那里的草比别的地方要短很多。

“走去看看”李浩拉着樊梨花走了过去,更加确定这是一条被人踩出来的路,因为地上还铺了许多鹅卵石,不过现在鹅卵石也被绿草给埋了。

李浩转头看到海边,看到一块大礁石,不禁笑了起来,道:“我知道这是哪里了,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出生在这里,在这里长大。”

李浩所说的朋友,自然是指叶孟秋,因为他看到海边的一块礁石上刻着三个字,叶孟秋,字迹歪歪斜斜,宛若孩童所写,想必是叶孟秋小时候写的吧,而且叶孟秋也说过,他的内功是根据鲸的叫声而学会的,正好鲸群如果这个小岛,难怪叶孟秋经常看到鲸。

一想到自己居然流落到叶孟秋曾经待过的孤岛,李浩不禁暗叹造化之妙,心血来潮之下,他走到那块刻有叶孟秋名字的礁石旁,取出自己的小刀,在石头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便带着樊梨花在岛上逛起来了。

这座岛不大,大体椭圆形,长八里,宽五里,岛上有座山,山上树木很茂盛,岛上鸟兽很多,但猛兽却不多。

李浩很快便在山中找到了山洞,山洞不远处就有一个坟墓,是叶孟秋父母的合葬墓,山洞之中有不少做工粗劣的碗和瓦罐,两张简陋的床铺,还有两个硕大的石锁。

在山洞后面,有个小窑,李浩知道,这肯定就是叶孟秋父母铸剑用的炉子了,这么简陋的炉子,就算他们技艺再好,也是很难铸出好剑的。

第七卷:指点江山 816章:李浩的丧礼

就在李浩和樊梨花到达这座孤岛的时候,一纸加急军报已经从威海卫传到了长安,最终到了李治的龙案上。

李治翻看这个奏疏内容之后,笑容渐渐地僵在了脸上,整个身体都变得僵硬,奏疏从双手滑落,掉在了案上。

一旁的内侍许攸见状赶忙上前担忧问道:“陛下,你没事吧”

没有回应,许攸顿时担心,呼唤道:“陛下,你没事吧陛下陛下”

怎么喊都没反应,许攸顿时着急无比,想要碰李治,又不敢,只能高喊:“快传太医”

“不用了。”李治忽然依靠在龙椅上,右手捏两侧的太阳穴,手掌挡住了额头和眼睛。

许攸服侍李治有三四年了,对李治自然十分了解,他看出来了,李治肯定是看到什么不好的奏疏了,此刻心情很糟糕。

许攸赶忙上前上前劝慰道:“陛下莫要忧心,咱们大唐现在强盛无比,任何事情都能解决。”

在他看来,能让李治心情糟糕的事情,无非就是什么天灾,但以大唐现在的实力,不管什么天灾,都能轻易平定,能用钱解决的事情,那都不叫事。

李治继续捂着脸,道:“所有人都退下,许攸你也退下让殿外金吾卫也退开”他的声音很冷,冷得有点可怕。

“是”众人纷纷领命退下,甘露殿中顿时只剩下李治一人,就连殿外的金吾卫也退到了五十多丈开外。

李治缓缓落下右手,只见他双眼发红,泪水汪汪,泪珠好似江河决堤,夺眶而出,怎么也止不住。

“啊”

“啊”

“啊”

甘露殿中传来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近乎嘶吼。

李治不是没有哭过,但却从未哭得如此伤心难过,哭得如此撕心裂肺,就算是他父皇当年驾崩,他也只是跪地流泪,毕竟他的父皇是寿终正寝,他早就有心理准备了。

李浩正值青春鼎盛之年,是他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朋友,就这么忽然被大海吞没了,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感觉自己的心仿佛被捅了一刀,那种痛苦,不哭吼出来,他感觉自己会疯掉,但他是一国之君,在其他人面前要保持无上的威严,不能轻易哭,更不能哭得如此没有仪态,所以他把所有人都屏退了,然后放声痛哭,撕心裂肺地吼叫,他心中的悲痛,需要发泄。

第二天下午,李治的圣旨传到了李浩的蓝田山庄,圣旨中说李浩出征倭国的途中遇上海难,和樊梨花大将军葬身大海,然后彰其功绩,追封李浩所有妻妾为一品诰命,追封李浩为琼国公,封地琼南,有参知琼南政议权,世袭罔替,并将李浩的衣冠冢陪葬昭陵,李浩画像,取代侯君集,入凌烟阁,排二十四功臣之首。

这一系列的封赏,基本已经超越了这个时代所能承受的范围,其中最出格的就是参知琼南政议和世袭罔替,这几乎是要封藩王的节奏,就缺个兵权了,而且大唐的爵位已经没有世袭罔替的说法了。

按理说,这个圣旨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通过中书、门下还有尚书省审核的,但偏偏就通过了,为何,因为中书令柳奭接到李治的通知后,毫不犹豫地就拟好了圣旨,柳奭知道李浩和长孙无忌是政敌,他恨长孙无忌,自然要帮李浩,所以皇上既然要求这么写,他就这么写,而门下省的牟高也毫不犹豫地批复了这则圣旨,为其开了绿色通道。

圣旨到了尚书省,自然要过长孙无忌这一关,然而长孙无忌竟然也同意了,因为他太开心了,李浩死了,他能不开心吗,从此以后没人能威胁到他了,但他开心之后,却又感觉到一丝伤感。

他虽然私心重,但他也有谋国之心,李浩的才能,他是很认可的,大唐忽然少了一个如此人才,他自然感到可惜,这个心理很矛盾,其实长孙无忌最希望的状况就是李浩能够安安稳稳地甘居人下,最好能投入他的羽翼下,听他使唤,但他也知道,这不可能。

李浩的死,让长孙无忌不禁唏嘘,总体来说,他是开心的,毕竟他跟李浩的关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