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开着房车回大唐 > 分节阅读 527

分节阅读 527(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隔日一早,大年初一,这对百姓来说是个大日子,然而今日对皇宫来说也是大日子,因为今日是李治登基的大日子。

对于古代皇帝来说,没有什么典礼比登基大典更隆重了,每次的登基大典都由礼部操办,流程规矩繁杂无比,直到下午时分,群臣和李治才在太极殿汇聚,开始李治登基后的第一次大朝会。

按照以往惯例,新皇登基后的第一次大朝会,除了兵事和灾患,是不议其他国事的,因为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商议辞世皇帝的葬礼流程,虽然只是走个过场,但这个过场十分重要,这是对先皇的尊重,也是对皇权的尊重。

然而今天,却出现了意外,李治坐在宝座之上,刚想问礼部尚书于志宁该如何安排他父皇的葬礼流程。

而褚遂良竟忽然出列,大声道:“皇上,臣要重要之事要奏”

李治见状一愣,但既然褚遂良说有重要之事要奏,他又岂能不许,便摊手道:“褚卿有何事要奏”

褚遂良大声道:“臣要弹劾天策府上将李浩,李浩带军在外,却拥兵自重,不思破敌,擅专兵权,居心叵测,臣奏请陛下夺李浩和樊梨花兵权,将李浩押回长安问罪”

李治闻言双眉一皱,很不开心,这件事他们之前奏过,但却被李世民驳斥而回,没想到现在又奏了,几个意思看自己是新上任的皇帝,好欺负

李治自然不可能像李世民那样呵斥,毕竟他刚上位,未立皇威,便蹙眉道:“褚卿多虑了,李浩忠心为国,岂会行不轨之事,眼下李浩攻伐吐蕃正是紧要时刻,我们切不可如此而为。”

话音刚落,长孙无忌忽然大步出列,声音洪亮道:“陛下此言差矣自古新旧皇权交替之际乃是一国动荡之时,多数叛乱皆在此刻发动,因为易于成事,李浩领兵在外,不思破敌,诸多行迹着实可疑,臣以为攻破吐蕃之事是小,保国之安稳事大,孰轻孰重,陛下心中当有称量。”

李治闻言一阵懵逼,竟找不出一句话来应对,李绩听得十分恼火,出列愤然高声道:“陛下,臣以为褚遂良和赵国公之言简直可笑,臣反对他们二人所请之事”

“臣附议英国公之言”翼国公秦琼出列附议。

“臣也附议英国公之言”卢国公程咬金出列附议。

“臣附议”大理寺卿狄仁杰出列附议。

“臣附议”中书令马周出列附议。

第五卷:浮沉照影 751章:阴险的长孙无忌

但凡跟李浩关系还算可以的大臣,皆出列附议李绩,一共十几人,虽然人数不多,但都官职不小。

长孙无忌见状冷笑扫了他们一眼,挑眉道:“英国公反对我等所请,请问是什么理由”

李绩冷哼道:“向来朝堂之争,不可牵扯兵事,李浩如今在外带兵打仗,为大唐抛洒热血,而你们却玩弄权术,欲要趁机致其死命,简直可恶,陛下倘若应了你们所请,简直寒了无数将领的心,今后还有哪位将领愿为大唐开疆拓土,还有谁来保家卫国”

“没错”薛仁贵闻言大声道,“陛下,此举当真会叫将士们寒心,臣竭力反对褚遂良和英国公所请”

不待李治说话,长孙无忌已经冷笑道:“玩弄权术哼哼,英国公何时学会泼脏水了,我等不过是就事论事,为大唐社稷想,李浩此次带兵在外,一切行动太过反常,现在又是新旧皇权交替之际,一切当小心为妙,老夫只是奏请夺李浩兵权,将其押回长安问罪,若他当真无罪,自会还他清白”

“混账”秦琼闻言怒然大喝,“李浩在外带兵征讨,属实不易,两封战报皆是捷报,攻破吐蕃有望,你这个时候却要召回李浩,简直就是在救吐蕃”

长孙无忌眉毛一挑,阴阳怪气道:“或许这会救吐蕃,也或许救的是大唐呢”

秦琼和李绩他们闻言一阵皱眉,长孙无忌这话说的,简直就是认定了李浩要谋反,当真气人。

见他们无言以对,长孙无忌面露得色,扬声道:“攻克吐蕃自然重要,但大唐安定更加重要,这次攻不下吐蕃,以后可徐徐图之,但若是李浩趁机行谋逆之事,那么大唐将万劫不复,李浩此人,极善用兵,这个想必各位都知道,他若谋反,何人能挡之”

“岂有此理”程咬金一听这话,气得就想上去抽死长孙无忌,还好被李绩一把拉住了。

程咬金瞪视长孙无忌,怒不可遏道:“老匹夫,你凭什么说李浩会谋反,你有什么证据说他谋反,就因为那么点屁事吗老夫还说你要谋反呢”

长孙无忌满面冷笑道:“老夫并未说李浩已谋反,老夫只是说他有谋反之嫌,为了证明他的清白,不如将他召回调查一番,尽都知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倘若真的应了这万一之事,到时候各位将追悔莫及。”

长孙无忌不愧是老政客,一番莫须有的言论怼的李浩支持者们竟无言以对,他以国家安全角度出发,提出以防万一的理论,这一套理论,无论是谁带兵,都会被玩死,毕竟人心隔肚皮,从客观上说,每个人都有造反的可能,哪怕只有00001,长孙无忌无限放大李浩的怪异行为,在上面大做文章,李浩就算以前再忠心为国,都会被扣上谋反嫌疑者的大帽子。

而古代君臣行事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不求拓土万里,只求国家无恙,打不打得下吐蕃不要紧,大唐一定不能乱,历史上的岳飞为什么会死,就是因为秦桧也用了长孙无忌这一招,只不过岳飞运气不好,遇上了一个心胸狭隘的昏君。

李浩的运气不错,他的支持者们相信他,新皇李治也相信他,但相信没有用,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他不造反,本着宁杀错不放过的原则,李治就算再怎么不愿,也必须按照长孙无忌所说的去做,先夺去李浩的兵权,再把李浩召回来调查,如果李浩是清白的,那么就平安无事呗,至于攻打吐蕃,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长孙无忌曾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曾是一个善于谋国的良臣,而现在,他为了私利,为了权欲,处处与李浩争,已经忘却了本心,迷失了自我,在权欲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

长孙无忌的一番言论怼得众人哑口无言,就连李治都着急万分,把眼光投向李浩的支持者们,希望他们能在言论上击败长孙无忌,然而他失望了,即便是机智百出的狄仁杰也是无话可说。

就在李治着急无比之时,忽听殿门外一阵骚动,然后便见一个金吾卫忽然出现在殿门口,大声禀报:“启禀皇上,兵部刚刚收到从吐蕃来的加急军报,兵部事吏已将其送来”

李治闻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