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雄霸大明朝 > 分节阅读 201

分节阅读 20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朱延平皱眉:“你们交出天津,我又得不到。再说了,朝廷得了一笔横财,辽镇方面、宣大方面,还有陕西方面都需要钱粮整军。先说说你们要多少,我镇虏军又能得到些什么。”

“明年最少要一百二十万,要不缩水的一百二十万才能完成火炮工坊扩建、造船、招募训练。我们登莱军的军装制作,可以交给你家里的布庄加工。镇虏军这边,我们也会为你说话,以广义营为标准,建立车营、配属骑营,一切军饷按照辽镇标准。如何”

袁枢说着眨眨眼睛,低声道:“你从苏沪地区拿布匹,价格比我们便宜,再加工,利润不菲。我登莱十二万兵马明年全员换一套,这笔买卖能赚不少。”

广义营是辽军的模范营,给皇帝看的面子工程,各方面军械、人员编制庞大、充分,等于对现在的镇虏军扩军一倍。

朱延平揉揉眉心,心中计算:“一百二十万后天朝会的时候,我去内阁说说。你的意思是,辽镇挡不住发疯的建奴”

这一点必须要确认,现在朝廷有余钱,可以做第二手准备。就看崔景荣是给自己的嫡系宣大军输血,还是给登莱军输血。

袁枢点头,道:“这事要在年前完成,月底朱首辅致仕,内阁中就没人向我们登莱军说话了。”

袁可立是万历十七年三甲进士,与高攀龙,朱国桢同科,而且三人都是三甲进士。朱国桢属于万历皇帝安排的内阁替补人选,也打破了内阁必须二甲出身的文官规则。

高攀龙是东林创立时期的元老,袁可立和叶向高属于上了贼船后悔一辈子的类型。而朱国桢就潇洒的多,其他中立大臣是就事论事,朱国桢是看心情

见朱延平继续衡量,袁枢道:“宣大军那里,崔阁老也是知道大势的。他缺一个传话的,他不方便与李邦华谈。宰建奴,我们登莱军吃肉,也要给宣大军骨头。我们登莱军要的就是一百二十万,只要能达成,你可以代表我们给宣大军给一些好处。”tby:dad8567276617510118 gt

第240章 内阁首辅上

袁枢走了,天也黑了。

朱延平泡在澡池里浮沉,脑海中推算。

登莱系是最知道辽镇底细的,他们要吃最大的那块肉。

明年,天启五年还不是宰杀建奴的时候,一来要等建奴将花架子的辽镇打断骨头,打掉朝中的期望,也打掉最大的竞争对手。这种绝望的时候,登莱军做掉老奴,这才是一份大军功。

第二,就是登莱军现在也是有这个想法,而缺少实力。他们有现成的骨架子,只需要朝廷输血,就能将血液化成肌肉,再用肌肉力量敲死建奴。

或许,大明的兵部尚书都不是简单的,每个人都是有嫡系部队的。可能,崔景荣下去后,新的实权兵部会是袁可立,也可能是西南的朱燮元。

可内阁中,自己的便宜师尊成基命与孙承宗是穿一条裤子的。这么算计辽军,成基命会说什么

或者,这种算计也不算算计,能算成阳谋,我就是给你说辽军不行,你能说什么这个算计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辽军是花架子。每年五六百万的钱粮砸下去,喂到狗肚子里了。

如果辽军够坚挺,登莱军也就是一个替补,开打后就是辽军的偏师侧翼,不是主力部队。自然,也争不到最大的那块肉。

可镇虏军

老军必须退役,必须训练一支新军。以前的镇虏军成立短暂,可兵员都不是简单的,不是那种拿着锄头活不下了才当兵的农民兵员,之前都是有基础训练的军士。

水雾弥漫中,门开启,寇青桐领着春梅进来,主仆褪去层层衣衫,各穿肚兜下水,游到朱延平身旁。

“老爷,袁公子那里提了忧心事”

“不算忧心,有些费心,是送钱的买卖。”

朱延平搂着寇青桐,双手很老实,他有点小矜持,不想让春梅在一旁看他窘相。

听了登莱军明年军装订单,只是可能的订单,寇青桐几乎是眼睛一转的功夫就有了主意,光洁脊背磨着朱延平胸膛,水花阵阵,声音娇媚:“老爷,庄子里接不了这么大的单子。若这事能成,妾身的意思是在镇虏卫城开设新庄,招卫所军户家室做工,这样能扩大产能,也能给卫里人带去收入。”

“可以,这回府里拿出两万两,这笔帐记在阿杏名下,再给你这边五千,春梅、二赵各一千两本钱,垂柳庄出两千两本钱。总共三万,揽下这件这事不难,你做的时候用心些,别让登莱方面说闲话。”

这是一个夫妻、妾室财产分割明确的时代,道德上也有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罪的时代,朱延平从山西挣了很多见不得光的黑钱,通过家里的资产运作,渐渐洗白还是可以的。

一听自己分到一千两,站在背后拿着木梳给朱延平梳洗头发的春梅胸膛贴紧朱延平后背,撩拨着。

一千两意味着什么过去意味着可以买两个最鼎盛时的寇青桐还附带她这样的婢女;现在意味着朱延平正式给她们三人的认可,在将来更是一笔源源不尽的财源。

稍稍洗了一阵朱延平见阿杏及赵家姐妹也来了,在五具正值青春的躯体前,他可不想丢了家主的威严,匆匆返回正房休息。

腊月十八,整日在吃喝和书籍中放松的朱延平总算是从紧绷警惕的氛围中恢复过来,穿着七品官服,挂着剑,一早来到文渊阁。

文渊阁内气氛压抑,刚到二楼就听到崔景荣的咆哮,侧耳听了听,朱延平只是挑挑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内阁现在的压力很大,还是晋商事件惹得。当初朱延平出居庸关的时候,皇帝就将晋商的烂账甩了出来,还发动厂卫控制舆论,结果朝臣死不承认。

现在成了实质上的铁案,一个个对一千多万的晋王宝藏眼馋的要紧,又毫无头绪,就一个个口风一转,将当时拖延定罪的行为推到了内阁头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