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雄霸大明朝 > 分节阅读 141

分节阅读 14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头儿在内阁里岁数是最大的,还和他兄弟相称,实在是想不明白。

慢悠悠剥着橘子,顾秉谦道:“朝廷长记性了,辽东之败在于仓促,全是朝野舆论逼迫,这就败了,败得一塌糊涂。西南那边儿,也是因为这个道理,催的太急,才有陆广渡口大败,连王三善都栽进去了。这回,天子放权,如何打这一仗,全归内阁调度,朝臣不得过问。”

朱延平皱眉,问:“朝臣过问,会有怎样”

“还能怎样对人不对事,拼命将自己的人往上推,根本不去管这些人能不能打仗,会不会做事。 无弹窗广告西北之战,长着呢。你是内阁出去的,韩老头说的好听,实际上他已经废了。过段日子,这里做主的是朱老头子和老哥我。”

顾秉谦慢悠悠说着,花白胡子抖着,最后拍拍手,起身道:“到了西北,你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别被杨肇基吓住。这个人心狠,别人的部队打光了,他才会出手拯救大局。好在,现在被困住的是他。一会儿拿了诏书就去军营,去的迟了,恐怕不少老不死的勋戚会找你,往你营里塞人蹭军功。勋戚子弟能用的没几个,打不得,骂不得,死不得,还杀不得,留着全是祸患。朱延平点头,露出笑容拱手俯身:“多谢阁老指点,小子承情了。”

顾秉谦笑笑,摇头道:“估计没几个把老哥当阁老,多多保重吧。”

人都走光了,朱延平握着橘子沉思,也是一笑,成基命是他师傅,崔景荣对他也是很照顾,可真正指点他的却是顾秉谦这个士林之耻。

乾清宫,天启看着内阁的调兵方略,这种大事少不了魏忠贤。调兵,这回还要调京畿范围内的军队,不可不谨慎。

前段时间的那场事情可是历历在目,好在东林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外强中干,根本不敢拼命。祖大乐的意志也不是很坚定,顾虑太多,才让朱延平和崔景荣化解了僵局。

“诏,套虏寇边延绥,命宣府总兵马祥麟为镇朔将军,出兵万骑支援延绥。宣大巡按卢象升,精于兵事,勇毅忠贞,可为监军。”

一旁刘时敏提笔书写诏书,这是调军作战的,诏书的开头一律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带奉天承运皇帝六字的诏书,规格最高,宣旨的人选一般是六部侍郎或詹事府、翰林院里的老资格,六科官是储相,也有资格。寻常的太监,不够资格。

天启看着内阁奏折中的提议,每道提议都有好几个备选方案,天启选一个组织语言,念着。

刘时敏写出一道道诏书,经过一旁等候的六科官检验,确认无误后直接用印送往文渊阁左右的诰敕房、制敕房进行装裱、留档。圣旨任命官员,官员还需官职告身,这些告身也一并在这两房制作完成。

看到朱延平的任命,天启皱眉,他不知道西北之战会打多久,他还谋划着用朱延平敲开平遥,抢个千八百万两银子,再把太原镇绞碎,顺势清洗山西及太原镇。

人算不如天算,还是早早平定西北要紧,否则又是一个烧钱的地方,拖个一年,说不好真的会直接把朝廷拖垮。

他又想到了刚刚离京的颜思齐,希望这边得到的银子,能弥补西北战乱造成的亏空。

不过朱延平的任命有些奇怪,朱延平竟然在内阁提了个小小要求,想要天启钦赐的虎符,以虎符统军。

这件事情本就在情理之中,出征将领本就带虎符,可朱延平不仅要虎符,还要以虎符统军,立马就有了说道。

虎符分左右,左符在军将手里,右符在皇帝手里。一地一符,一军一符,想要调动那些军队,就必须持有相关的虎符。

每块虎符上都会表明虎符代表的军队,可以使用的范围。

不说这些关于虎符,更重要的是,符不能合,那就不能调兵

朱延平的意思很简单,要把形势上的指挥权交给皇帝,不再听五军都督府、内阁、兵部的调令,只听皇帝的。

谁拿着圣旨和虎符来找他,他就听谁的。

土木堡之变导致五军都督府废了,皇帝没了能随心使用兵权,所以才会操练净军。宦官们组成的净军才是皇帝唯一的私军,就连宫里的锦衣卫禁军、东厂禁军,听的还是厂卫衙门的话,不直接归属皇帝。

直接归属权非常的重要,决定了你的上司是谁。

朱延平也是好不容易得到了这个许可,他和韩爌对峙了数十个呼吸,才拿到这个申请。皇帝是否答应,这件事情毫无疑问。

天启皇帝会答应,因为他除了一支净军可以随意调动外,调动其他部队都需要走兵部的路子。兵部和他之间还有六科官审核,出格的调令都送不到兵部。

而战后,韩爌和内阁们说的清楚,会将关宁铁骑和新勇营剥离镇虏军序列,整个虎符可以打造,只为镇虏卫打造。

再说镇虏军是卫所军体系内的,他们也挡不住皇帝和朱延平弄虎符这一套。

每一支军队对应一对虎符,镇虏军其实还没有虎符,只有虎符演变的铜牌。虎符演变为鱼符、龟符,从宋朝枢密院开始,虎符这类东西就成了摆设,用一个铜牌代替。宋朝文官统军,不是吹出来的。

天启紧紧握着奏折,闭上眼睛深呼一口气,心中猜测,这应该是鲁衍孟的手笔,以朱延平的见识,应该看不到这么深远的东西。

可这就是朱延平的意思,朱延平的军队本就是他左右招摇拉起来的。随着驻扎镇虏卫城,他发现了太多的弊端,似乎是个人有点身份就有资格过问镇虏军的事情。

太多的人能插手、干预镇虏军的操训、兵甲、物资储备,他想要独一的统兵权。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上面的一层层衙门甩开,脱离他们的指挥,直接隶属于皇帝。

内阁们与六科官们静静等候着,崔景荣跑到了兵部做准备去了,他们这些人干熬着。真的很煎熬,皇帝拒绝,说明对文官们还是满意的,可以迁就的。一旦皇帝答应,就意味着天启非常不满意文官统兵的规矩。

天启皇帝非常的像武宗正德皇帝,刚继位依附东林,等魏忠贤干掉了王安、魏朝,立马就踢开东林。本人练武,加大净军规模,重用太监,四处派遣厂卫、宦官去边塞视察,这种对军事的热爱,与武宗皇帝没差别。

可谁敢阻挡这件事其他时候,他们都敢跳着阻止。

可东林干的那档子事还没有正式算账,算完账该死的死,该滚蛋的滚蛋。留下来的人,再怎么蹦跶,也不会被清算,这就是规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