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799

分节阅读 79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出来去追求一条终极真理。科学讲精确性,而如果没有神存在,那么科学必然是不能用公式和真理来完整表达客观世界的。这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否认这一矛盾,就是人把自己代入上帝当中了,在不信上帝的同时自己要去当那一个上帝。

只要承认客观第一性,主观意识第二性,唯物主义,则这一对矛盾就存在。只要承认运动是宇宙的永恒,矛盾是斗争与发展的,永无尽头,则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也永无尽头。

这不是什么高深的知识,是徐平前世中学就开始学习的唯物主义与辨证法。徐平无法改变自己的这一基本认识,就只能改头换面,融入到这个世界的文化体系当中去。

理出了这一套体系,加上前面的富国安民策,徐平便就完成了自己在这个世界的意识形态构建。以这一套意识形态,再进行细化,来进行政治结构的调整,施行各种各样的政策措施,便就是徐平在这个年代将要进行的改革。

自然科学尚不能有一套永远不变的真理来精确地表述客观存在,针对社会就更加没有定义好的了一套体系。变化是永恒,静止是暂时,认识到了这一点,则就会放弃把万世法精确下来,形成固定制度的努力。万世法只是指导思想,制度和措施是随时要变的。

面前的诸生大多茫然,显然他们不会想到徐平会给他们理出这样一个脉络来。本来在大多数读书人的认识中,徐平是个善于做事的能臣,文词上面不擅长。书生要做的,是把徐平所做的事,理出其中规律,纳入一套理论体系当中。徐平做事,他们来整理,最终这是徐都护的功绩,但却是由书生们建构起来的。却没想到徐平心中早有一套体系,只是等待细化、完善,与原来的文化传统接合。大的框架已经立起来,只剩细功夫了。

要做事,首先要统一思想。对内施政如此,对外作战也是如此。

仁就是对内,这个含义跟好不好、善与恶无关,而是要合乎忠恕之道。国家对百姓的治理,要求百姓遵守法律,完粮纳税,积极向善,勤奋劳作,都不是无条件的。国家做到了施政遵从百姓的利益,百姓才会对国家尽自己的义务,不然一拍两散。由此引申出的法律制度,也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不尽国家义务,则进行惩罚,就是刑。还有一部分是犯了错误,则进行教育改造,就是律。这些概念本来是个什么样子不重要,实际上他们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确定的面目,只要找出根据来,重新发挥就是了。

义最大的意义是对外,即对外不兴不义之兵。人和人的关系难以理清,与外邦总是容易一些。国家、百姓和外邦,这三者之间,用义来进行规范,就容易得多了。徐平在这个时候把一套体系抛出来,最大的目的也正是对外。

党项之战被徐平定性为内乱,这已经是既成事实,定义为内乱只是为了好处理接下来的善后。郡县其地,派官员进行治理,总得有一个说法。如果说这是化外,那么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来把这一块地方占住,就失去了道义上的立场。朝中反对的官员,总有一个这钱花得值不值得的争论。你觉得开疆拓土,去侵占别人的土地是很威风的事情,但为了此事作战牺牲,为此承担税收钱粮的人为什么也要这样认为你觉得这样对国家有利,那其他人还觉得没有好处只好坏处呢。这个问题不解决,就终会面对参军的将士们,觉得打的仗不值得,军心涣散,战力下降。甚至有一天,连招兵都招不到。对外义战,是国家和百姓加外邦三方的事情,只有用一个义字,让百姓坚定地站到国家的立场上来。

徐平的前世,军队有一种说法是不开第一枪,其实也是要占住一个义字。只是这个义字过于难以精确定义,在某段时间采用了这样一种方式而已。

灭了党项之后,还要接下来面对契丹。要不要与契丹开战以什么样的理由开战都需要从道义上站住脚。不能说我现在能打了,所以就来打你,那会失去民心的。

军失民心,战力的丧失靠武器装备是救不回来的。如果用利益来引诱民众参军,用利益诱使军队去打仗,失去了大义,最终还是要走到现在禁军的老路上来。只有凭着武器装备比别人好,国家实力比别人强,打一些顺风仗。一遇实力逆转,再无力回天。

君子之行是对朝中官员的约束,不在朝里当官,你管人家怎么做呢,有法律、道德进行约束呢。而君子的要求,是远远严于法律和道德的,某些方面不近人情也正常。比如不能在辖区娶妻,不能在治下置产,官员私下交往要注意,亲友在职务上要回避。相对来说吏便没有这样严的要求,官吏有别,也别嫌官的地位就要比吏高,约束在那里呢。

总而言之,要用君子、仁、义这样一套体系,建立对内的制度和施政措施,对外的交往的文化根基。朝廷的制度和施政,对外的交往,都有一套内在逻辑。这样统一起来,才有完整的政治制度,而不是心血来潮去定一件事情要怎样去做。

第272章 打就是了

作为游牧王朝的契丹,王庭没有固定的驻地,皇帝春水秋山,冬夏捺钵,一众文武大臣也跟着迁徒不定。春水是到有大河大湖的地方,皇帝捕鹅钓鱼,实属渔猎旧习。

宝元二年,耶律宗真在鱼儿泺置长春州,这里成了他春天最喜欢来的所在。

今年的春天,耶律宗依然到了这里。日常他带着亲信到鱼儿泺钓鱼捕天鹅,一众大臣则在驻地处理政事,大家习以为常。看看到了暮春,要不误夏季避暑捺钵,要起程了,一众斡鲁朵忙忙碌碌。就在这个时候,刘六符从宋朝归来,赶上了耶律宗真的脚步。

到帝王驻地,在契丹便如宋朝官员到京城,也可称为回朝。契丹虽然设有四京,有的京城还有大内,实际上都是只有其名而无其实,皇帝不在那里,中央朝廷也不在那里。

此时契丹排位第一的大臣是耶律宗真的弟弟耶律重元,判北南枢密院事。不过日常政务他管的不多,每日里只是跟耶律宗真出去钓鱼打猎,国事交予北院枢密使赵国王萧贯和南院枢密使吴国王萧孝穆,与南院宰相兼枢密使马保忠一起理政事。

契丹官制是学自晚唐五代,虽然与宋朝一样有枢密院和中书之分,职掌却不同。契丹的中书仅存其名,只有南院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如果不兼枢密使,则不参与国家大事。全国无论军政民政,全部决于枢密院,枢密使实际为前朝宰相。

耶律宗真的流动王庭称为斡鲁朵,是一个军民合一的游牧大部族,一年四季随着他迁移,实际是一个游牧部落。每一位皇帝都会留下一个斡鲁朵,去世之后自己没有当上皇帝的后代都在里面,即帝位的子孙则新设。除皇帝外,临朝称制的太后也会有斡鲁朵,当然到耶律宗真这个时候,还有一个特殊人物韩德让同样留有斡鲁朵。这十个斡鲁朵,加上北南枢密院为主的中央官署,便是契丹的王庭。

北南枢密院是源自唐朝开始的旧制,枢密使两位,各自置司,分掌国事。因为契丹尚东,无论房子还是族帐,都是向东开门,两个枢密院位于御帐的一南一北,由此得名。枢密院一分为二,宋朝也有遗存。现在开封城里的枢密院实际也是分东西二院,官印同样有两枚,不过宋朝一切都只用东院的印,两院事实上已经合一了。

契丹的北南二院,实际就是宋朝的东西二院,只是风俗汉人尚南,契丹尚东,有了名字上的不同。此时二院分工,北院掌契丹本部和其他游牧部族的事务,南院则管幽云十六州的汉族和渤海人。同时理事的,除了两位枢密使,还有一位南院宰相马保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