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791

分节阅读 79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战事如何。

人哪,感觉最幸福的时候是浑浑噩噩,诸事不管,只求一个吃得开心,做事顺心。但当有一天你跨过了这一步,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要去挑起一副千斤重担,偶尔还会怀念起以前的幸福时光,但让你把这副担子卸下来,却是怎么也不肯的。

人这一生,除了追求好的生活,除了追求满足私欲,还有一种东西叫责任。

来到这个世界,徐平想的是一世富贵,甚至连子女的未来,他都觉得要自己争取。门阀没了,世家已经消散,何必要去为这一个并没有什么光彩的传统还魂徐平会给自己的儿女以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环境,但他们的未来,需要自己去挣出来。想要躺着世世代代富贵,徐平大儿刮子扇出门去。我给了你们这么好的条件,想要的,自己挣去。

这样想,徐平越发觉得世兵世将的军事世袭体制碍眼。此次北上,觉得得会帮自己的人真帮了自己,战事一切顺利自然好说。但如果不幸,盟友并不是盟友,大军北上战事不如自己的预期,后果就能预料。但徐平不会后悔。哪怕因为这一个决定,粉身碎骨,他也在所不惜。前方是刀山火海,万丈悬崖,他还是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嗯,用前方的党项和契丹人的话说,自己就是一只汉狗。你如何看我,与我何干我既如此,就当背起这样的责任。我有这个机会,我能冲上去,那我就冲上去了,一切就让鲜血来证明吧。我血流尽了,甚至后世考证出来,我徐平不是为了自己的责任,而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裹胁将士们去打无谓的战争,又如何还是任福的那句话,今日我为统军大将,率二十万将士,决战于大漠荒原,败了,我本就该死

该死的人那便就去死了。如果苍天有幸,祖宗有灵,不让那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那我自要还这世界一个朗朗乾坤。文成武德,善莫大焉。

大丈夫,取富贵如举手之劳,殚精竭虑蝇营狗苟为五斗米岂不羞耻今居高位,手握重兵,自然需为天下谋,为众生想。性命,也不过尔尔,有何所惜

贺兰踏破荡阴山,十万天军渡萧关。富贵封侯何足论,纵军驱马勒燕然。

第258章 有一种态度叫沉默

赵祯夜不能寐,在天章阁里或坐或站,神色严肃,好似担着千斤重担一般。

案几上是徐平的奏章,这么多年,赵祯从来没见过徐平上过这种奏章。最边上的一份是徐平手书的出师表。作为皇帝,赵祯虽然不知道一百年后,有一位统兵大将,也喜欢手书出师表,但却知道徐平这样做的含义。

群臣大儒天天喊着接韩愈旗帜,要与汉亡之后的文化做切割,怎么可能不影响到军事政策方面。诸葛亮的身份,恰恰是最后一位有能力,有魄力,忠于汉室的大人物。他的一生为挽天倾,延汉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统大军北伐。

岳飞还只是要北伐,手书出师表的政治意义尚不明显。现在的徐平却是以文臣统大军在西北,用着川蜀的兵,做着诸葛丞相的事。现在手书一份出师表来,所表达的意思再明显不过。赵祯一生别的事不行,就是善于做皇帝,岂能意会不了。

明白了,赵祯就要做出选择。这个选择不容易做,徐平觉得千难万险,赵祯犹有过之。

如果是在太祖时候提出这个意思,太祖会觉得是胡扯。到了太宗的时候,太宗会觉得犹豫难决。到了真宗,他会观望。而到了赵祯这个时候,选择的方向其实已经出来了,只是难下决心。条件还不成熟,解决的手段还没有找到,这个决心不好下。

大宋崇文,赵祯这些要继皇位的人,从小就受到最好的教育。自懂事起,便由精选出来的文臣大儒言传身教,价值取向是被确定了的。不过大宋是以军立国,当时拥立太祖的那些人要酬功。几位大将可以杯酒释兵权,他们说得明白,不管是从军打仗,还是在朝里做大官,为的不过是钱财富贵,给了他们就好了。

五代废立是常事,不能跟其他朝代比,把大将安抚好了,兵也要养起来。初立国时还好,就是那么多兵,灭各国又一下多了那么多钱财、土地、人口,养起来轻松自如。但随着时间过去,养起来的禁军越来越不能打,费的财力还越来越多,国家已经力不从心了。

养兵是不得已,在北宋真宗到神宗几位皇帝看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重新确立国家制度是最好的。而真正试图动手的,是从历史上的仁宗开始,不过他只是浅辄止而已。

宋朝文官有强烈的汉化倾向,重续汉祚是他们的一种价值追求。统兵武将手录出师表是一种政治表达,民间盛行说三分说明了一种社会大众的立场,尊刘抑曹是对续汉祚未成的蜀汉的惋惜。文臣的言论,如历史上的文彦博对神宗说“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都是这种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如果用阶级立场之外的另一种解释,就追到了汉朝。当然不是说文彦博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有阶级立场的成分,而是他不是有意识地强调阶级立场。那个时候的人没有这种阶级自觉,他是有意识地用这句话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

汉太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于高皇帝十一年颁下求贤诏:“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无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列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第二年又布告天下:“与天下之豪士贤士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辑之。”

宋人没有后世的阶级自觉,即使表达了阶级立场,也是无意为之。不可能在那个年代用这种话,表达地主阶级对自己阶级立场认识多么清楚,有这种意识,就吓人了。文彦博用这句话,是向神宗表达政治立场。天下豪士随着世家大族消亡已经烟消云散,那么追汉太祖之言,现在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同意不同意文官集团要续汉祚,同意不同意

从仁宗到神宗,他们的行动已经说明了他们的立场,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手段。

对于赵祯来说,他难的不是站不站到徐平一边,而是担心徐平能不能做到如果徐平只是夸海口,做不到的话,那么最后结果是赵祯所不能接受的。自己生死且不说,即使失败赵祯可能还是可以做皇帝,只是会被逼向另一个立场。天下却会再入五代乱世,大宋又会成为另一个地盘大了一些的短命王朝。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