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728

分节阅读 72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姓变成兵这一关,才会分到各军当中。”既然韩琦提起来,徐平便就多说几句。“从民变兵,改变做百姓时的习惯,一切按照条令行事,称为训。这时他们熟悉军中的法令、制度,习惯军中的日子,初学作战的本领。至于本领好与不好,在这个时候不过多考量,只要会了就好。分到各军之后,按照先前训时练会的本领,再多加演练,到纯极而熟,称为练。从训到练,是选从民到兵这一关,再过真正成为合格兵员一关。凡是过不了这些关卡的,就不能补入军中,或为厢军,或为杂役,军中不允许滥竽充数就是了。”

军队不管是平时还是战时,都是有各种训练、作战任务的,新兵补进去,对他们进行培训只是附带。如此一来训练的效率就极低,甚至还有老兵欺压新兵,把新兵当奴仆,各种各样的层出不穷弊端。甚至一两年间,还有新兵没有摸过刀枪,没经过战阵的,到了战时只能被充作炮灰。把新兵集中起来统一整训,毫无疑问效率高得多,效果好得多,只是对于帅府来说组织和制度相对麻烦而已。定西城这里新兵整训的时间是六个月,特殊情况下会有缩短,但不得低于三个月。这些新兵完成整训,单从作战技能上来说,已经完全不逊色于这个时候的禁军,这个年代禁军的训练本来也很松驰。

新兵集中整训,分发各军后再配以久经战阵的老兵作骨干,是秦州几支大军拉起来的基本模式。有了这种模式,才能保证军队规模迅速增大战力基本不降。

这是跟原来的禁军完全不同的组织形式,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迅速扩大规模的军队仍然保持战斗力。以前不管是禁军还是厢军,补入新兵员都是直接把人塞进军中,由统兵官和老兵看心情训练,效果不言而喻。一旦没有本部,或者新兵员过多,军队就直接失去了战斗力。一种极端的情况是“选募”,即没有基本的骨干和组织架构,临时让某个地方的兵士、义勇和壮丁自己应募,去执行战斗任务。如历史上元丰四年的五路伐夏,临时在京师选募了一万五千人,由王中正率领赴麟府路作战,基本没有起到任何正面作用。

兵和民有根本的区别,不是你塞给他一把刀百姓就变成军人了。这种差别最重要的不是作战技能,不是敢不敢见血杀人,而是几乎成为本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用这个年代的话讲就是明部伍知约束。随便拉壮丁补充员额的必然是无组织无纪律的部队,新兵入军的最开始一段时间经历什么,大致就反映了这支军队的面貌。

徐平把这些讲给韩琦听,韩琦想了想道:“经略此话实有道理,不过,要与番贼比这些只怕本朝不占上风。据我所知,番贼之军本于部族,酋长就是大小首领,自小教习,上动一指下即知其意。而且他们兵法又酷,据说番贼用饭,皆要举手掩口才敢食,生怕上位者见到开口以为他们有话要说。而且他们日常放牧,弓马娴熟,闲时狩猎,配合又精,这些都不是我们中原人所能比的。要跟番人比纪律整肃,奋勇敢战,非啖之以厚利,刑之以酷法不可出京之前,朝中诸公无不如此以为,琦以为所言甚是”

徐平看着韩琦,好一会才笑了笑:“道理不辨不明,话不跟你讲透了,看来你对军中事还是只知皮毛,将来带兵是难事。番人游牧,弓马娴熟,又如何两阵交锋,可不只是弓马对射,还要一刀一枪去砍去刺。刀枪砍刺,便如中原人挥镰刀、使锄头,怎么不听人说汉人地种得好,所以善使刀枪呢他们狩猎的时候配合精妙,我们汉人种地收割,一样有薅鼓田漏,千百人一起向前,便如军阵一般,又差在哪里我跟你说,这世间,只要锄头挥得好,泰山一样挖得倒你讲这些,说汉人打仗不如番人,没有半分依据。只不过几百年来,汉人被番胡欺负得苦了,一直打他们不过,找这些借口安慰自己而已。至于番胡军法酷烈,那是因为他们是各部族强行捏合在一起,不得不如此罢了。军法之严,与刑罚之酷,没有半分关联。古人说得明白,乱世才需用重典,太平时便当宽刑以恤民,这话放到军中来,便就是战时执法要严,平时还是宽恤为主。我军中讲忠恕之道,便就是涉及到军事,如训练、行军、作战,军法一定要严,而在日常,则主讲仁恕。对军事严谨,一丝不苟,军事之外的日常则宽松活泼,一宽一严,一松一驰才谓之道。”

韩琦张了张嘴,终于还是没有说什么,又把嘴闭上了。徐平的那一句几百年来被番胡欺负得苦了,才编出这些借口来安慰自己,让韩琦无话可说。

真正讲起来,骑射还是有优势的,虽然无法决定一场战斗的胜负,正面相对大多无法撼动步兵军阵,但机动的优势太大了。但这个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优势对比,还远不足以抵消国力的差距,宋军打不过别人,跟日常生产习惯的不同关系很小。

你不能说游牧民族平时骑马所以打仗的时候有优势,这一点成立,汉人平时挥锄头舞镰刀也同样是优势,优势还更大。真正的原因还是农耕民族军事文化的断层,从五胡乱华到安史之乱,再到大宋立国,按照游牧民族的军事文化去想问题已经成了主流,此时的文人论兵就是从这种军事文化基础上来的,自然是南辕北辙。

第140章 宽严并用

文明人总是想得多,当文明毁于野蛮,便会有人不厌其烦地向别人灌输,失败不是因为战争没打好,而是从文化根子上就错了。之所以被野蛮的族群打败,是因为文明不适于战争,不只是你们的文化不适于战争,就连你们的人种都不适于战争。总而言之,要想在野蛮人的进攻面前站住脚,就要改变自己的文化,甚至置换自己的人种。

于是,一个早已达到高度文明程度的族群,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中原王朝因为内乱被游牧民族乘虚而入,此后在漫长的数千年历史中,双方冲突中实际上依然是以农耕为主的中原王朝占上风,但无论在当时人,还是后人的印象中,却都认为中原孱弱不堪战。特别是从中晚唐后,尤其如此。说一千道一万,这种认识是伴随着游牧民族的军事文化成了中原王朝的主流,把曾经的军事文化替代后出现的。与军事制度的断层相比,这种军事文化的改变影响更加大,扭转也更加困难。

学习是非常难的事情,胡服骑射使赵国变得强大,是因为学了胡服骑射的赵国还是那个中原的赵国,而没有变成胡族的赵国。学习是要本于自己,吸收学人好的东西来加强自己的弱点,而不是跪在地上仰望以为自己不如人,把什么都抄过来。但话是好说,当你一次又一次地跌倒,别人还要你一次又一次地爬起来战斗,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个时候有个聪明人来告诉你,不用站起来了,你只要以后一直在地上爬着走路,岂不是好又有多少人能够抵挡得住这样的诱惑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少这样的聪明人。

徐平的军改在秦州顺风顺水,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反对,那是因为对于军人来说,新的军制下他们过得无论如何也比以前好得多。权力被剥夺一部分的统兵官,大多是从其他地方新补来,又在短时间获得大量战功,飞速升迁,自然一切都好。但到韩琦这些聪明人这里,便觉得一切都跟以前的认识格格不入,自然是看哪里都不顺眼。

见韩琦有些迷茫,还有些不安,徐平也能理解他的心情。他本是抱着万丈雄心来到西北,要建功立业的,结果到了徐平这里被兜头浇了一盆凉水,颠覆了他以前的认识,能够安然接受才是奇怪的事情。没了这份坚持,历史上也就不会留下他的名字。

站起身来,徐平对身边的几人道:“天时还早,我们到军营中看一看吧,韩经略在秦州也不能久留。练兵带兵,说到底还是为了打胜仗,不能打赢一切成空。我们看一看,这些整训出来的新兵,到底是不是按着能打仗来练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