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626

分节阅读 62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平少了许多,前几天就到了。从邕谅路的数万厢军和乡兵中一共拣选了两千八百人,分为两军,各一指挥骑兵和两指挥步兵,为厢的编制,桑怿为统兵官,隶殿前司之下。赵祯亲自赐了军号,用前两年被取消的宣威,彰显当年破交趾之功。另从交趾象征性地拣选了一指挥,基本是交趾的王公贵族子弟,赐军号为归明交趾,同样隶在殿前司之下,单独成军,表明对交趾的征服。

这样一支边军到京城,各种仪式非常多。枢密使张士逊代表朝廷赐军号,赵祯亲自检阅,忙忙碌碌近半个月的时间。一直到今天,才有空闲,徐平把在邕州的旧人招来相聚。

听徐平说起当年旧事,庞籍才知道原来石延年和桑怿与徐平三人早就相识,而且竟然跟新近投到党项的张元、吴昊两人打过交道,不由道:“近来张元、吴昊投奔元昊,朝中众臣议论纷纷。元昊对这两人宠以高位,招诱宋臣,都认为将来为祸不小。谏议看来,这两个人到底如何将来会不会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

徐平道:“言过其实,不堪大用,对于党项来说,多他们不多,少他们不少。真正可虑的不是这两个人,而是元昊在这个时候大肆宣扬,是存了什么心思。自赵德明以来,从宋出走投奔党项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这是人之常情,以中国之大,总有为了功名利禄不顾廉耻的人。以前党项都是让这些人隐姓埋名,生怕引起与朝廷的争端。这次赵元昊却一反以前的做法,不但不藏着掖着,还大肆宣扬,岂不正说明他不臣之心已经按捺不住了吗”

庞籍一怔:“谏议是说,党项要反”

“这已经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用种种借口,不用大宋年号,无端更张制度,大肆封赏,党项只差没有明着造反了。现在又有张、吴之事,只怕反就在一两年间。”

备注:张元和吴昊投奔党项的时间,一般有庆历二年和景祐四年五六月之间两个说法。前一个说法明显是为了附会他们曾经见过韩琦和范仲淹,不足为信,书中采用了后一种说法。他们对党项造反的作用不能高估,各种故事多是小说家言,元昊造反的主要臣僚中并没有这两个人的名字,更可能是被当成吉祥物,用来争取人心而已。

第283章 管事还是管人

延和殿里,赵祯看着正襟危坐的徐平和桑怿两个人,微笑着对徐平问道:“自你任满回京,与桑将军已经多年未见了吧听说你们两个自布衣时就认识“

徐平捧笏道:“回陛下,当年我在中牟庄里的时候,便与桑钤辖相识。那时我的庄里闹贼,而桑钤辖在附近几州捕贼颇有名声,请他到庄里捉贼。天圣五年,我们两个还一起科举呢,可惜桑钤辖未过省试,因为捕贼做了郏城尉。”

“哦,那当年你庄里的贼捕到了没有”

“捕到了,是因为有人造药银骗钱。说起来有趣,最后我们找到做药银的人,竟然就是前些日子投党项的张元、吴昊两人。昨天我在家里设宴,请从邕州回来的几位官员,还说起此事。大家都说真是无巧不成书,当时的两个小贼,竟闹出如此动静。”

既然说起,徐平便主动提自己曾经在家里请过几个邕州官员聚会。除了一些特殊职位特殊身份,官员私下里聚会并不犯禁,要不然一当官岂不成了六亲不认了。但这种事情最好不要藏着掖着,越是不想让皇帝知道,越是容易引起猜疑,还不如坦荡一点。

果然赵祯点了点头,并不问昨天聚会的事,只是道:“可惜当时没有把张、吴两人抓起来严惩,不然也不会有今日之祸。从陕西路传来的消息,党项对此二人似极为看重。最近几年党项多有不臣之举,有这些人相助,只怕党项真会做出背叛朝廷的事来。”

徐平笑了笑,对赵祯道:“陛下,臣以为,这两人无关紧要,不需要格外看重。党项这个时候重用这两人,并大肆宣扬,在臣看来,并不是他们多能干,而是千金市马骨,要招揽更多的汉人到党项那里去。不是因为这么两个人投党项,党项便就要叛宋,而是党项要叛宋了,才特别重用这么两个人。没有张元吴昊,党项也会另选人出来。”

赵祯沉默了一会,才道:“你真地认为党项一定会反叛朝廷”

徐平点头:“一定会的而且从大肆宣扬张、吴两人来看,就在这一两年之间。”

赵祯道:“天下无事,便是百姓之福。可是朕怎么觉得,你倒是并不在意”

“陛下,要真的无事,才是百姓之福。可西北这几年是真的无事吗党项纵兵入境抄掠,年年都有,只是朝廷存了息事宁人的心思,最多只是薄责而已。边境的百姓,面对党项人的烧杀掳掠,怎么也不会觉得是福。脓疮总是要挤破的,这两年朝廷钱粮充足,只要再有一两年的时间,打一场仗并不会让朝廷无法负担。早早灭了党项这个隐患,边地的百姓才能安心过日子。选在朝廷钱粮充足的时候打,对其他地方的百姓也是好事。”

太宗真宗两朝,对外用兵大多铩羽而归,渐渐兴起了对外只求太平的风气。边地的文臣武将都一味求稳定,稍有冲突便会被定性为擅起边衅,只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徐平当年在邕州其实也曾面对同样的遭遇。这样的后果,便就是自己的军力一天天烂下去,边境的隐患则一天比一天大,最终迎来大爆发。赵祯说得不错,徐平是真地想让党项干脆一点,早反了早算,很多事情,没有这么一个刺激,还真难进行下去。用这两年的时间,朝廷的财政已经彻底改观,特别是银行刚刚走上正轨,战争还有正向的刺激作用。在这个时候,打一场仗真地对国家有好处,只要这仗不打成烂仗就行。

赵祯却没有这么乐观,显得有些忧心忡忡。朝廷里确实有主战派,但势力微弱,身居高位的更是只有徐平一个。赵祯的意见,还是偏向大多数人的。

不再讨论这个话题,赵祯说起正事,对徐平道:“邕谅路兵马已经进京,只是桑怿奏事的时候,说起人员并不齐整。这是你当年带过的兵,召你来便是想听听你怎么看。”

徐平道:“回陛下,邕谅路兵马跟三衙禁军最大的不同,便是僚佐官员众多。因为当时只是厢军,大多数还是乡兵,人员都是本地自辟,入京的时候,这些当地自辟的僚佐官员并没有一同前来。要想重现邕州的规模,便需配齐这些僚佐官员。”

赵祯不由皱起眉头:“不过六指挥人马,僚佐却有一百多人,真地有必要吗再加上各级统兵官,凭空多出两百多人来,这可比三衙的人多得太多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