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589

分节阅读 58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节赏赐,或者国家有大事赏赐,这数目却不好定。再者军队开拔,也有赏钱,杂七杂八谁能理得清楚”

“不管是因为什么事情花钱出去,枢密院总要理出个军费数目,不然三司难道就常年备着钱在库里,让你们随用随取天下哪里有这样的道理三司收天下钱粮,用于天下之事,怎么可以专一用于养军不拘是多是少,枢密院必须给出个数目来”

见徐平的神色有些不好看,张士逊不为所动,只是摇头:“难,难,难”

禁军除了按着人头领的钱粮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其他说不清楚的花销。平时训练要给赏钱吧,军队移防要给赏钱吧,天阴下雨道路泥泞要给鞋钱吧,天热了要给买冰的钱吧,天冷了要给买炭的钱吧,更不要说一旦打仗,动刀动枪开弓射箭还得先发辛苦钱再动手,零零碎碎,还超出正常发的钱粮呢。这些花销不可预计,枢密院定下个数来,多了还好说,到时一旦不够,张士逊自己掏钱去补窟窿啊。

李迪脾气火爆,看着张士逊的样子再也忍不住,厉声道:“徐平说的有道理,国家出钱养兵是不错,现在不计较你枢密院花多少,总得有个数额出来枢密,你这也不行,那也艰难,是个什么道理在西府数年,难道一年花多少钱还心中没数”

张士逊低眉敛目,没听到一样,一言不发。

赵祯道:“军国大事变幻无常,养军之费确实难有一定之规,枢密院给不出个具体数额也怨不得他们。当然,没有具体数额三司难做事,此话确实有道理。不如这样,就按照去年的数额定下来,为防意外,多加一成,三司来年就按照此数拨付。如果有意料不到的地方用钱,从内藏库出好了。――当然,如果有战事,又另当别论。”

张士逊捧笏:“陛下英明,臣谨奉旨。”

徐平也只好与李迪等人一起领旨,准备就这样定下来。多一成就多一成吧,只要有确切的数字,徐平就好安排。综合算起来,多给这一成对徐平不是什么难事。

张士逊却又道:“去年养军之费,诸多赏赐,好多是出自内库,这些钱怎么算”

“一起加总报到三司,以后就由左藏库出钱。养兵本来是国事,左藏库空虚,不得已才用内藏库的钱。徐平是理财能臣,想来以后这种事情不会再有了。”

赵祯这话一出口,李迪就有些急,按照这算法,下年的军费岂不是要涨两成不止。军费占得多了,其他事情就无钱可用,碰到水旱天灾,难道到时候再到内藏库去借贷刚要反对,见到徐平轻轻摇了摇头,把到口的话强行咽了下去。

赵祯这样做,当然是要保证内藏库的财力,确保自己的天子私财有足够的影响国家财政的能力。从太宗时候把内藏库与国库彻底割裂开来,由皇帝完全掌握起,这一条就成了祖宗家法,皇帝轻易不肯放弃。用枢密院控制禁军的财政和人事,再用内藏库影响国家的财政,关键时刻发到禁军手里的赏钱是天子私财,从而让官兵对皇帝感恩。祖宗家法的核心,就是让政权支柱的禁军知道他们是谁的人,谁能给他们发钱,应该为谁效力。

徐平懒得跟赵祯计较这些,他需要的是把现在的财政格局固定下来,不要三司赚出钱来各方看着眼红,皇帝要往内藏库里划,军队要多加赏钱,最后成一笔烂账。以前再是善于理财的三司使,不谈陈恕,就说丁谓,能做到的也无非是用度不缺,支撑真宗皇帝东封西祀之后还是出现巨大亏空。徐平要在自己任上,把三司一直欠钱的这个传统给改过来。

这个局面未必是赵祯想看到的,但却是国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只是缝缝补补,社会经济如何向前发展

定下军费预算的标准,其他就再无大事。天下钱粮本来就掌握在三司手里,从太祖时候收兵权削藩,核心实际上是把地方的财权收到中央来了。地方州县基本没有财权,收到的税绝大部分是系省财物,所有权在三司,地方要用必须三司同意才可以。州县能够支配的钱粮其实就那几项,三司拨下去的公使钱,官营酒库的醋息钱,其他就是各种巧立名目收的苛捐杂税,徐平要一步一步取消掉的。转运使可以调配本路的系省钱物,是因为转运使司理论上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代行三司的职权。

提出预算制度,徐平理想的情况是把军费一起理清楚,列出人员费用,训练费用,装备费用,办公费用等等,用预算决算制度控制住军队的花销,把钱用到有用的地方。当年在邕州徐平也带过兵,那时候是做得到的,不然即使有蔗糖务,一州之地怎么可能打起那种大仗如果还按历史的轨迹,军费年年增加,一有战事就爆增,然而钱却不知道花哪里去了。历史上的庆历宋夏战争,花费之巨几乎让宋朝无法负担,后期更是直接激起陕西南部的农民起义。最后双方不明不白地言和,财政困难和陕西民变是重要的原因。

战争打的就是钱粮,这道理人人都知道。但花钱没有效率,用了一千万贯的钱,只做成了一百万贯的事,这种仗谁能够打得起

达不到理想状况,也要把军事的数额固定下来,即使年年增长徐平也认了。但决不能再像从前一样,没有计划,找出个理由就把左藏库里的钱发出去了。

第216章 新的货币

讲过预算,徐平才道:“为今三司面临的棘手事,首先一件便就是京西路的飞票无法兑付。此事如何解决,朝里已经议过数次,只是一直没有定下来。按先前所说,一个是稳定绢价之后由三司铺子发行购物券,冲抵京西路的飞票,再一个使用钱庄,从民间收钱到手中为朝廷所用。这两种方法都有道理,也都有不足,到了这个时候,最好是两者合一。”

此时的富国安民策已经上到朝廷,殿里坐着的人大多都已经看过,两位宰又是从京西路来的,对新政都不陌生。徐平到三司之后会如何改革,大家心里基本有数,并没有人感到徐平说的有什么奇怪。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