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566

分节阅读 56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量多相聚。换作徐平,如果有一天盼盼嫁了人,碰到这种时候只怕也是舍不得,别说是去河南府治下的嵩山,要去泰山也跟着去了。

夜渐渐深了,越发的寒冷,旁边火堆的大木已经烧透,火势正旺,把周围烤得暖烘烘的。火上的猪肉滴下油来,滋滋啦啦地响,不时冒起一小股清烟。

把一块到处流油的肉吃下肚,徐平擦了擦嘴,心满意足地道:“都说孟州的猪肉天下第一,真不是虚言。我在中牟有处庄子,养羊养马,也养牛养猪,去年让庄里的人特意到孟州来买了些猪崽回去,也不知道养得怎么样了。若是养得好,京城的人可有口福了。”

李参道:“都漕的庄子我也听说过,说起来那处庄子在附近州县也是远近闻名了,不知多少人想学着也建一处呢。不过学的人多,可没听说有人真能学到精髓。”

徐平笑道:“有什么精髓可言我那处庄子,就是自己家里的一个小小的营田务。将来王君贶回到京城,职事清闲了,建那么处庄子轻而易举”

听了这话,李参笑道:“若如此说,我倒是有些羡慕王君贶的职事了。”

“不用羡慕,这次只要把京西路的施政理清楚,写出书来,你就什么都明白了。世间事只是不去想,不去做,真去想真去做了,便也就没什么难的了。”

徐平的庄园其实也没有什么秘诀,关键还是他那些从前世带来的小技术小技巧,最重要的当然是理念。他的庄子是按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建的,这个年代的地主有几个能想通这一点都恨不得自己庄里的地什么都产,什么都种,赚钱能力自然就不行了。

徐平和李参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一边的谭虎忽然道:“呀,那莫不是李相公来了”

徐平听了一愣,急忙站了起来,转身看去,只见一顶青罗伞正进了院子。

第175章 李觏的作用

见真是李迪来了,徐平和李参急忙上前去,见过了礼,把他迎到桌前,上位落座。

把身上的大氅取下来,交给身边的随从,李迪落坐。等徐平和李参也坐了,才道:“今夜无事,听说李通判在这里为你接风洗尘,我便顺便过来看看。”

徐平急忙拱手:“下官何德何能,劳相公登门等忙过这两日,我去拜会相公才是”

李迪笑道:“你是本路都漕,按例本路州县之官都在治下,受你刺察。到了孟州,自然是我该尽地主之谊,为你接风。”

“相公如此说,下官就真地无地自容了”

李迪道:“好了,今夜不要讲这些虚礼,坐下吃喝,说些闲话吧。”

徐平这才重新落座,与李参一左一右,陪在李迪两侧。因为治下有这些元老重臣,往往官职都远在转运使之上,为了不影响公务,朝廷专门有旨意,公事以转运使为首。州县送到漕司的书状,特别规定知州不管什么身份,都要以下属的格式书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仅以差事论,李迪这个前宰相还真算是徐平的下属官员。不过以李迪这种身份,再入朝堂随时会成为宰相执政,而转运使只是官低权大任重的中层官员,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直接进入两府。从这个序列上讲,李迪的身份又远在徐平之上了。

这是大宋到太宗真宗时候逐渐成熟的祖宗家法,即“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表现在这里,就是“上下相轧”。即在地方上小官掌大权,重臣被牵制,以防出现地方实力派。实际上孟州民政以通判李参为主,也是贯彻这个原则。

喝过了几巡酒,李迪对徐平道:“我听李通判讲,你最近要把京西路一年的新政整理出来,以给后人参照,不知是否有此事”

“相公所言不错,我正要借着临近年底这一段空闲时候,完成此事。”

李迪点了点头:“都漕今年在京西路做得着实不错,我为官数十年,增收钱粮能到去年京西路这种地步的,从来没有见过。更难能可贵的,是官府手里的钱粮增加了,百姓却没有受苦,反而也跟着日子好了起来。常言天下之财有定数,不在官则在民,换句话说,在官则不在民,官府手里的钱粮多了,必然是刻剥百姓。去年京西路却不是这样,必然有与以往不同的地方,以前的老话,只怕是没有用了。”

李参道:“相公这句话才是说到了要害之处,京西路各州县,府库充盈,却并没有刻剥百姓。哪怕就是我们孟州,其实也得了益处。以钱帛论,今年入库的比往年不知道多了多少,只是绢价下跌,才显得钱粮没有增收。我也时常在州里察访,百姓生活不但没有比以往困顿,反而手里比以往活络了许多,很多以前买不起的东西,现在也都用上了。”

“其实天下之财哪里来的定数上古之时,人民衣兽皮,吃野菜,茹毛饮血,想吃顿饱饭也只能是想一想。到了现在,哪怕是贫困人家,其实过的日子也比先贤筚路蓝缕的时候强得多了。若是天下之财有定数,我们现在多出来的财富是哪里来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