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544

分节阅读 54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知道自己到底惹了多大的祸。

至于天黑之前出城,是对贬官加重的处罚。有门路没有得罪人的,哪怕被贬了官,也可以磨磨蹭蹭用各种理由先不赴任,等着翻转的机会。像孙沔这种得罪了人的,便就限定日程,要求什么时候动身,每天要行多少里路,什么日子到任,都被限制死了,一天也不允许耽搁。徐平还不算刻薄的,真要恶心孙沔就直接让谭虎把他架出城了。

整个长官厅一时鸦雀无声,徐平的手下还是第一次见到他下如此重手处罚人,一个个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离徐平越远越好。

徐平坐在石凳上,闭起眼睛,慢慢平复心情。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像孙沔这种人,是徐平最不想碰到的。给两分颜色就想开染房,一不小心就不知道怎么恨上了自己,除非你跟他一样一心升官捞钱,狼狈为奸,不然怎么也处不好。就连官职高低带来的身份差距,都不足以让他清楚地认识自己,非要惹出无穷的事端。

过了一会,谭虎回转,交了差事,站在一边,小心翼翼地看着徐平。

徐平想了一会道:“你去告诉杨副使,今明两天有了空闲,一起与河南府王通判去查一查留守司的事务。告诉他们,留守司的事情理清楚了,去给李留守回报。最近出了这么多事情,李留守那里可不是一句不理政务就以推诿过去的。不过他是元老重臣,我也就懒得理会了,但今后,不能再如此乱七八糟了。”

孙沔走了,留守司便就暂时由王尧臣接手,一如他来之前孙沔那样,直到新的留守司通判到来。留守司管着西京皇宫,还有一众分司官员,还有各种祭祀,杂事很多,不可能由河南府通判一直兼着。

不过不管怎样,对徐平来说,洛阳城终于是从此平静下来了。全部的心思,可以转到棉布带来的巨大改变上,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分心。

第130章 疯狂时代一

孙二郎一下跳下车子,快步跑到三司铺子门前,轻轻一拍喜庆的肩膀,欢快地道:“喜庆,你想不想我”

正在门前整理棉布的喜庆转过身来,看见孙二郎,高兴地一把抱住:“想,好久不见可想你了对了,怎么这么多日子不到西京城来”

“郑州铺子里的货也全了,走着方便,最近我们都是到那里去啊”

“那今天怎么又来了”

孙二郎笑嘻嘻道:“最近收了石榴,听说洛阳这里的价钱好一些,便赶了过来,好歹多卖几个钱。反正一样能进货,石榴多卖的钱,攒着还能扯两尺棉布过年做身新衣服”

喜庆拍着身边堆成山一样的棉布,豪气地道:“那就到我这里来买,给你算最便宜,留最好的布给你”

孙二郎一边答应,一边跑着回到车边,吃力地搬了一个小筐下来,放到三司铺子门前对喜庆道:“这筐石榴留给你吃我亲自挑拣的,个大皮薄,籽也绵软,是天下最好的了”

两人交情到了,喜庆也不跟孙二郎客气,收下石榴,对他道:“那你去卖吧,过一会我跟主管说过,便就去看你。我跟你说,你赶着车顺着对面不大的那条路过去,走不到两里路,便就有大片的房子。那里住的都是纱场和布场里的人,他们手上都有闲钱,平时最喜欢买些零嘴吃。你到那里去卖,不要进城里去了。”

孙二郎答应,又说两句闲话,便回去跟同来的人赶车到路的对面去。

喜庆手里拿了一个石榴,笑嘻嘻地看着孙二郎赶着车穿过大道,慢慢消失在了对面的民房群中。建春门这里是洛阳城里新兴的纺织工业的聚集地,现在不但是西京城,甚至是整个京西路商业最发达的地方。最近郑主管常常在喜庆面前感叹,说是哪怕到城外挖一筐土,也能在这里卖出钱来,有吃有喝。

这个年代,说是一天能够收入多少多少钱,实际上不管做什么,到手里的都得有一半实物,只是值那么多钱而已。钱还是个金贵的东西,并不是随手可得,花起来都谨慎。哪怕是西京城这种大城市,街道上的小贩,经常还是不得不以物易物。

但是徐平到来之后新建的场务,凡是在里面做工的,每到月底都是发实钱,从来没有克扣,没有拖欠,也没有折变。不要说到手多少工钱,仅仅是按时发钱这一点,新场务里做工的人就被许多西京城百姓羡慕。

手里有了流水一样的活钱,场务里的人花起来就比其他地方的人大方,在这一带生意特别好做。每天卖吃卖喝的,各种小贩,从四面八方涌过来。

剥着吃了手里的石榴,喜庆拍了拍手,继续去招呼客人。棉花刚运进城的时候,大家还只是去瞧个热闹,并不觉得生活会有什么改变。这些日子棉花纺成纱织成了布,开始大规模地上市了,给洛阳城带来的巨大的改变开始慢慢显现了出来。喜庆怎么也想不通,不过是棉布而已,怎么就能招来这么多的人,整个世界都像疯了一样。

上了小路,孙二郎一跳坐到车辕上,前面由彭三叔牵着马,慢慢向前走去。

路两边都是不大的民房,此时朝向路的一面全都开了门,每家门前都立了个大大的招子,不是“上好细棉布”,就是“专染各色棉布”,要么就是“京城巧手绣娘,专裁各式棉布新衣”。一家两家还不觉得,一两里的路,走过来路两边全部都是,孙二郎看得眼都直了。

到了路口,孙二郎从车上跳下来,小声对彭三叔道:“三叔,我们那里都在传棉布是多么新奇的布料,不是员外大户,一般人家穿不起的东西,没想到这里随处可见”

彭三叔叹了口气:“可不是吗最近大树洼的邓员外新做了一身棉布新衣,不是宴客见人都不舍得穿,为了显摆,一个月家里的人的生日全过了一遍。唉,怪不得城里人笑话我们乡下人没见识,就一个棉布,可不就让人笑话我们见识少吗”

这里是纺织工业的聚集区,虽然场务都是官营,但巨大的规模,随便从指缝里露出一点,就足够在民间形成一条长长的产业链了。

在这附近开店的,有的是在场务里有人有关系,大部分实际跟场务无关。之所以把店开在这里,一是离着产业中心近,物流方便,信息也方便。再一个外地人不懂行情,打听着到了这里,会以为开在这里的店都跟场务有关。相关的商家越聚越多,整条街整条街的都是做一个行业的,越来越红火。

虽然来的路上很多店,但行人却不多,周围显得静悄悄的。

彭三叔和孙二郎是外乡人,心里有些发憷,小心地赶着马车,慢慢向前走去。

对面来了两个妇人,一个五十多岁,另一个三十多岁,怀里还抱着一个刚会走路说话的小娃娃,有说有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