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523

分节阅读 52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遇到选择一项牺牲另一项的时候。

商品经济的商品不包括粮食,商品经济自然也就不包括单纯种植粮食的农民,那么很简单,在农村就不需要效率为先。官方所征收的财富,以后会主要从城镇的商品经济中得来,农村的负担会越来越轻。这个时候发展商品经济不用面对国际竞争,也就不需要那么残酷的原始积累,工农业剪刀差不是必要的,大不了积累的速度慢一点就是。

追求效率自然免不了牺牲公平,会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深,当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这种影响便就会越来越明显。徐平想把这种矛盾限制在城镇,而不扩展到乡村中来,这样做也是为了尽量减小社会的动荡。城镇里官方的力量最强的,真出了事,不管是安抚还是镇压,都比农村容易得多,成本也低得多。

在农村追求公平怎么做自然就是还按以前的政策,打压上中户,尽量减轻下户和客户的负担。土财主再是心怀不满,难道还能翻上天去受不了这些,要么就是把家业搬到城镇去,要么就乖乖在乡里做大善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这是徐平对待城镇和乡村不同的态度,是基本政策,不管是到了什么地方,遇到的是什么人,站出来反对这一点,徐平都不可能做任何妥协。

第90章 各让一步

看看在座的人面上都有些尴尬,徐平叹了口气:“郑员外,就你家里省吃俭用能够攒下钱来成为乡间大户就我所见,乡间种田的人,大多数都省吃俭用啊,怎么就没有几家成为大户呢这里好坏临近官道,虽然山多一点,也不算偏僻,要是再向山里走,那里的人日子过得更苦,连你省吃俭用的日子也比不了,怎么好多乡就一家上户也没有呢”

郑中攀满脸通给,抗声道:“徐官人,你可以在乡里打听一番,我郑家祖上三代,都是遵纪守法的良民我郑家人不偷不抢,这些家财,没一文意外之财”

徐平看着郑中攀,脸上的笑容终于淡去,神情严肃起来,淡淡地道:“我什么时候说过你贪意外之财了良民汜水县里十之八九祖上数代都是良民除了你家,别人家里就都是作奸犯科的你当朝廷治下是什么地方说到现在你还不明白,省吃俭用能够攒下钱财来,就都是你的本事了没有官府惩治盗贼,没有乡民帮你耕种田地,没有市集让你出卖地里产的货物,你哪里来的家财山里的人比你家还勤苦,怎么他们就富不起来”

“我家里多少年来,都不曾少了税算,难道还不够吗”

徐平呼了一口气,看着郑中攀,缓缓沉声说道:“你要明白,你家里能够有今天,是朝廷数十年无大事,天下太平。要是天下一乱,你怎么辛苦,也免不了颠沛流离。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家人,不光是要自己勤俭持家,还要看天下大势,个人努力终究只是你成功条件的一部分。我跟你说了这么多,就是希望你明白,不要只顾着你自己的小家,还要想着这天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着朝廷做一点事情,这要求过份吗你能够有今天的家产,是朝廷维持了天下太平的局面,你欠了朝廷的。那些穷苦人家,所以穷苦,有的是因为鳏寡孤独,有的身有恶疾,只有很少的人才是好吃懒做。古人云,治理天下要做到老有所养,少有所教,他们还过得不好,是朝廷欠了他们的。像是学社,像是修桥铺路,让你们在乡里多负担一些,难道不是应该天下的大户若都是如你这般不情不愿,自然是可以由朝廷来建,所需的钱还是要从你们的身上收上来,那样好不好钱我过一道手,加在你们的肩上的担子就重一分,这道理浅显得很。我问你,其他交钱的大户恨不恨你这种人”

见郑中攀低着头,虽然不再说话,但依然是恨恨不平,徐平叹了口气:“我明白,从自己里口袋里掏钱,便就如用刀子从身上割肉一般,百般不情愿。但是,你要知道,自己拿钱出来,总比官府从你袋里掏要好得多。这样吧,我再立一条规矩,凡是助学和修桥铺路这些善举,以后做了都上报县里,遇到科配和买,数额可以直接冲抵。如何”

郑中攀猛地抬起头来,问道:“官人这是什么意思”

“意思很明白,只是让你们掏钱,总是不情不愿,那便让官府一起负担。凡是做了善举的,数额由官府记下来,遇到有科配和买的时候,如果不愿意,便把这钱数扣掉,两相冲抵,不用再承担那些杂捐了。”

周正海正听得烦躁,对折腾个没完的郑中攀满心鄙夷。徐官人不过是从这里路过,待一天就走了,不管说什么哄着就是,等到日后怎么做难道他还会派人回来查看郑中攀真是个榆木脑袋,连临时变通都不会。突然听到徐平说出这句话来,猛地抬头喜道:“官人这话说的可是真的若是如此,为学社建几间学堂算得了什么”

“我掌一路漕宪,难道还有心情在这里跟你们说闲话”

见徐平的面色不善,周正海吓得心里一跳,忙道:“小的如何敢这样想官人说笑”

官府的科配和买同样是农村的一项沉重负担,跟其他路比京西路虽然好一点,但遇到官府有茶盐卖不出去的时候,也还是免不了的。而被强行卖下来的这些货物,大多都已经不堪使用,科配的茶腐烂,盐里多泥沙是常见的事,很多时候是白白掏钱。

听到捐出去的钱可以冲抵科配和买,郑中攀的神色才和缓下来,不再争辨。

徐平心里叹了一口气,果然,讲道理是没有用的,想让这些大户老实掏出钱来,要么就是拿刀逼着,要么就是要给好处。捐赠抵税是徐平前世的一种做法,在这个年代是不可能的,官府只恨税收不上来,怎么可能让你冲抵徐平也只是画个饼给这些人,官府强行的科配和买本来就是要取消的,用做善举的捐赠冲抵只是安一下人心罢了。

如果官方有财力,徐平也不想用这种手段,从乡间的大户手里榨钱出来。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他们身上也没有多大的油水。但乡村的行政成本实在太高,不向大户身上转移,会导致官方不堪重负,浪费太多精力。社会要发展,官府的精力必然要向城镇里转移,同样的付出那里会有更多的收获,要讲究效率吗。

但是,让捐赠可以冲抵税款的口子徐平不敢开,不然后患无穷。一旦成为制度,必然会出现有钱有势的人家,用做善事的名义偷逃税款,而且根本无法防范。出资建学堂是做善事,出多少钱谁来监管内外勾结,一贯钱说成十贯,这种事必然出现。如果再由官方稽查,那样的行政成本,要何苦费这些手续,直接收钱不就好了

想来想去,折衷的办法就是用来冲抵科配和买的数额,这本来就是苛捐杂税,不是正常的税赋。办法徐平是早已经想好的,本来是想巡视完之后根据看到的乡间情况,回到河南府之后再与众人集议,没想到刚刚出门,就被一个土财主逼出来了。可想而知,没有这样的激励措施,想让民间的富户帮助分担官方的负担会多么艰难。

其实这样的冲抵只是一个文字游戏,科配和买的时候官方一般都有固定的数额,有人交得少了必然会导致别人交得多,负担转移到全部人的头上。不过徐平只是借这样一个名头而已,后续会取消各种苛捐杂税,不能留下给有钱有势的人家偷逃赋税的口子。

见气氛缓和下来,徐平对周正海道:“周员外,你觉得这样做如何”

“好,好官人到底是读书见多识广,这法子利国利民,百利而无一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