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494

分节阅读 49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起海河流域,南到淮河流域。这片无垠的土地,由海河、济水和淮泗河及其支流瓜分,更大的黄河却没有自己固定的流域,必定要夺这三河中的一条入海。每次改道,都是一场人间灾难。

治理黄河必须治沙,不能治沙,一切努力都是枉然。在水灾发生之后,徐平所上的奏章也只是让朝廷尽力安抚,而对于怎么治水,却没有提任何意见。原因很简单,对下游河道的修修补补,只能是临时的措施,是不可能约束住黄河水的。

人的力量,在威力无穷的大自然面前,总是显得渺小而可怜。与其在下游花费无数的人力物力治河,还不如早预警,把精力花到对灾民的善后安抚上去,把损失减到最小。

要想让黄河下游相对安稳下来,文章必须从中游做起,在陕州到广武山这一段,把黄河里的泥沙留下来。做不到这一点,下游的治河就不可能成功。

在徐平的前世,黄河已经夺了济水入海,相对稳定。为了这稳定,先淤了一个三门峡大坝,又建了一个小浪底水利枢纽。目的说来都是一个,把泥沙留在中游,最多就是在固定的季节选合适的时候放水冲沙。黄河一旦过了广武山,在广褒的平原上就失去了治沙的条件,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只能徒唤奈何。

这个年代能够完成治沙的工程吗徐平的心里没有底,最少这个时候是不可能的。或许再发展上几十年,有了更好的物质条件,自己也有更高的地位,说话也有人听了,可以试上一试吧。现在,还是不去想这些不可能做到的事。

王尧臣站在城门处,看着城外黑压压的人群,虽然秋风渐起,依然满头大汗。这些灾民说是被招为厢军,也只是有个编制给他们发粮,让他们不至于饿肚子,不要说训练,现在连其本的组织都还没有。

当官的,总是怕自己治下有大量民众聚集,人一多了,就无法掌控。王尧臣现在心急火燎最想做的,就是把这些人安顿下来,形成秩序。

种世衡带着几个公吏在人群里跑来跑去,声音都已经嘶哑了。转运使司要用灾民清理河道,便不能出差错,他的压力比王尧臣还大。

杨告正在城里调拨从营田务王拱辰那里借来的粮食,民以食为天,现在最紧要的就是让来的灾民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饱饭。这顿饭准备好了,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徐平已经离开西京洛阳,前往孟州河阴,与陈尧佐一起主持河道开挖。虽然汜水县以下归陈尧佐主持,但在最开始的时候,徐平还是要去看一下。对于到洛阳城的灾民,徐平只吩咐了杨告和王尧臣等人一句话,让他们吃饱穿暖,有遮风挡雨的地方。最要紧的就是把这些人安顿好,至于清理河道和其他事情,一切都等把人安顿好了再说。

留守司里,孙沔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美滋滋地喝着酒,不时吃上一块肉。

在一边,一个留守司的公吏满头大汗,报着现在城外的情况。

听完了,孙沔皱了皱眉头:“这些京东来的灾民倒是老实,他们就那么安安分分在城外等着没有闹出点事情来去,去,再到那里看看。”

公吏应诺,转身就要离去。

正在这时,另一个公吏飞奔进来,到了跟前行个礼唱个诺,道:“通判,城外河南府和转运司已经开始给灾民发饭了”

“哦,吃的什么”

“一种是一大碗米饭加两块肉带一碗粥,另一种是两个馒头加两块肉,带一碗粥。也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搞来那么多猪肉,做得酥烂软嫩,极是香滑,怪不得这两天河南府的猪肉价格都涨起来了呢转运使司下得好大本钱”

孙沔看着那个公吏,似笑非笑地问他:“怎么,你还向人讨了肉吃”

公吏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小的见那肉煮得极是滑美,吃了两块尝尝味道。”

孙沔叹了口气:“有钱好啊,有钱就千好万好。钱似蜜,诚哉斯言也”

洛阳城外,离城门不远立了两块大牌子。一块上面写着:“此处精米”,另一块上则写着:“此处雪白馒头”,牌子前面,灾民分成几列排队,公吏来回弹压。

种世衡带人不断地在队伍里高喊:“今日米面尽有,肥肉无数,大家慢慢上前,都有的吃千万不要挤,一个一个来,今天一定都能吃上饱饭老弱妇嬬不要等在队伍里,出来到另一边,每人各加一个鸡蛋”

这是徐平特意吩咐过的,排队不要让老弱妇嬬杂在人群里,以免发生意外。公众聚集的场合,这些弱势人群是最容易出事的,一定要单独出来。至于加一个鸡蛋,只是让他们主动站出来,用来吸引人的,其实那一个鸡蛋也未必就比肉好到了哪里。

此时太阳高升,浓郁的肉香随着秋风在空气里飘荡,弥漫了半个洛阳城。

备注:偶然查到,原来就是新中国,几十年前猪肉也是比牛羊肉贵的,更不要说一千年前了。古时候的人们,吃点猪肉可是不容易,比其他肉香啊。

第36章 组织

王学斋看着前边端着饭和肉的人走过,不自觉地咽了口唾沫。自家乡遭灾,有多少日子没有吃过饱饭了算来算去,也算不清楚。更不要说油水,那是很多日子闻都没闻过了。

雪白的馒头,大块的肉,就是以前没遭灾的时候,一年也吃不上几回。千里流离,是人生中最悲惨的一段时光,不仅仅是忍饥挨饿,寒风露宿,还有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不是实在活不下去,谁愿意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地

从京东到京西,从济州到洛阳,这些日日夜夜里王学斋觉得天一直昏沉沉的,太阳就没有个争眼的时候,整个生命都是一片灰暗。

到了洛阳城外,天突然就晴了,一切都变得鲜亮起来,生命中好像又重新有了色彩。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或许,这就是上天让自己重生的机会这千里的飘泊,就是为了磨练自己,为了以后的辉煌

王学斋说不清楚,只是觉得身上重新又有了力量。

终于到了自己,王学斋看着前面堆成山的雪白馒头,旁边大锅里冒着热气的大块大块的猪肉,肥瘦相间,油脂外溢,从里到外透着软嫩酥滑,不由咽了一口口水。

一个五十多岁的汉子卷着袖子,笑嘻嘻地抓起两个大馒头,放到王学斋手里,另一边有人舀了两大块肉,连着汤一起倒进一个大碗里,递给王学斋。

王学斋一只手拿着馒头,另一只手端着盛肉的大碗,看前边还有一个盛粥的,不知要怎么拿,有些手足无措。

汉子笑道:“馒头拿给你,是让你在手里感觉一下这热乎劲,你拿过了,放到肉碗里就好,沾点肉汤吃更香。都漕官人吩咐,让你们吃饱吃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