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447

分节阅读 44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十有八九是讨不了好处去。至于在那里的几个三衙武官,本就是跟游手好闲的街头闲汉差不多,靠着祖宗荫庇在三衙里吃饭,又有什么决断了所以,这事情多半是闹不起来。”

李璋迟疑道:“段阿爹的意思,这事情我只要旁观就好”

“那自然不行你已经撞上了,当不知道,事后徐平和官家都要埋怨你。依我看来,现在宫里自然是进不去了,你不如乘着外城门未关,骑上快马去中牟白沙镇,把这事情说给徐平知道。他那里正在收什么棉花,政事堂和枢密院的相公都在,要有什么决断,反而比其他人都方便得多,也快得多。”

李璋想想道:“枢密院的李相公在那里。只是,枢密院也不好插手三衙事务。”

段老院子笑道:“是不好插手三衙事务,但那个五台山来的人,不是说发现了蕃邦细作这是边情,可就是归枢密院管了。你尽管去,到底该怎么管,徐平和相公们自然会有主意。你经过的事情还少,你想不出来的,他们会想出来的。”

李璋还是有些半信半疑,徐平也只是比自己大两岁而已,又多经历过什么事情了以前也没觉得自己比他差不多少,就是自从中了进士,突然就一下子与自己拉开了距离。祖宗以来重要读书人,中个进士就这么厉害

看看天色不早,李璋辞别了段老院子,带了两个排军,出了家门,向新郑门而去。

枢密院虽说是军政大事无所不统,但三衙还是有很大的独立性,政事堂和枢密院完全插不进手去。宰执们能够限制三衙的,只是对几个管军大将的提名权,决定权还是在皇帝那里。而且皇帝对三衙军官与其他官僚的态度不一样,一直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手自己手里,不允许其他人染指。

最极端的太宗时候,一些都指挥使之类的小官也是皇帝自己定,任何人不得插手。

皇帝掌握军权并没有什么,问题在这些人事任免,皇帝又从哪里知道谁合适谁不合适管军大将是帝王亲信,除了听话一无是处,又能提拔出什么人来

到了这个时候,三衙禁军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步。各级统兵将官,全部都是一个小圈子的,他们一靠资历,二靠祖荫,很多对军队事务一窍不通。而真正那些有能力的,又被这个圈子压制,升不上来。侥幸升上来的,也会被排挤,郁郁不得志。

这也是在历史上与西夏开战的时候,明明统兵官全部满员,甚至还有剩员,满朝上下却都感叹无将可用的原因。可笑的是,那些占着位子的统兵官竟然自己也这么觉得。等到军队出现了缺额,很多位置没有合适的人提拔上去,偏偏又人才济济了。

赵祯从邕谅路那里抽人补进三衙,又把三衙的军官派到那里去锻炼,策略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问题就在于,这些新来的人与旧圈子里的人矛盾如何解决。现在邕州来的人还是势力太小,无法直接跟三衙旧将起冲突,算杨景宗倒霉。等到后来,如果赵祯坚持自己的策略,这种矛盾会愈演愈烈。

第165章 连夜回京

看着天边的晚霞,蔡齐摇着手里的折扇说道:“乡下地方,就是一早一晚风景绝美。朝阳和晚霞,在城里看起来总是失了味道,就是在乡村看着才好。”

李咨和晏殊两人连连称是。这就是诗情画意,文人最能体会的一种美。

折扇是徐平送给来自己庄里的官员的纪念品,这也是他前世的习惯。每次组织完了大型活动,总得给参加人员发点什么,要么水杯,要么帽子,甚至毛巾什么的。

传统上中国人一直用的是团扇,或者鹅毛扇之类,折扇据说是从高丽,也有说是从日本传进中原,也不知道真的假的。此时开封城里也有人卖,不过都非常粗糙,是不值钱的东西。至于后来流行的文人字画扇,此时是没有的。

徐平算是开风气之先,用上好的绢,请人画了花鸟,或者请名家书写诗句在扇面上,制了之后送给大家做纪念。待制以上的官是名字手笔,一般官员则就是普通画工画的了。此时有点名气的字画高手润笔极贵,徐平也铺张不起。

蔡齐非常喜欢这扇子,一天到晚拿在手里,颇有几分徐平记忆里的文人风雅了。

聊了一会闲话,又说回到正事上来。

蔡齐道:“不瞒徐待制,先前在你的场院里看的时候,只觉得那些纺机织机让人眼花缭乱,但我也没有觉得多么了不起。等到这两天看下来,才发现短短时间织出来的布堆积如山,这才明白,是前两天我看得差了。”

“是啊,就是这布卖得再便宜,先前织一匹布用的功夫,现在能织出十匹二十匹来。总起来算一算,还是多出来很多啊。”

李淑刚刚三十岁出头,神童出身,天圣五年赐进士及第,此时为礼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因为是知制诰,两制词臣地位尊贵,一直跟宰执和学士这些人坐在一起。但在这些人中,包括徐平在内,无论官还是职都比他高得多,他的话一直不多。现在眼看着事情都已经完毕,也试着发表自己的看法。

晏殊点头:“现在还只是在徐待制的庄里,一切并不是很完备。听待制说,若是把棉花运到三司去,还要快上一两倍。若真是如此,真要棉花供应得上,一年下来要有多少布到时汴河里面,只怕一年到头都是跑的运布的船。”

要的就是这样啊,费了这么多的心力,如果还只是织两匹布供应京城百姓,徐平可就觉得太划不来了。从下午开始,以王拱辰管下的营田务为主,大规模地推广种植棉花,三司场务全负荷运转,徐平也很想知道一年可以织面多少布来。

太阳渐渐落下山去,凉风习习。乡间的晚风比城里总是多了一种奇怪的味道,吹在人身上更加舒服,让人的精神更加清爽。

摘棉花的厢军已经聚集了一千多人,这个季节只要搭帐篷就可以住下,徐平庄里只是管饭就好。吕松忙里忙外,带着庄客招呼那些人。

徐平在游园里,陪着来参观的一众官员。明天再待一天,把这几天的收获总结一下,顺便在周围游览一番,后天就该回京了。

徐平的庄子离着仆射陂不远,那是郑州的名胜,来了总是要去看一看。

酒菜上来,游园里一下子热闹起来。这几天也是官员们联络感情的难得机会,几天相处下来,有的人脾气相投,感情深厚了不少。

天边的月亮爬起来,欢快地趴在半天空。

徐平陪着蔡齐和李咨几个人坐在一个烤炉边,慢慢烤着新宰的羊肉。不过是几天的时间,这几个人也习惯了这种略显粗旷的吃法。人总是会受环境影响,天高地阔的乡下地方,人不知觉得就变得不那么讲究了。

突然,一阵急骤的马蹄声传来,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徐平猛地站了起来,对不远处的孙七郎道:“去看看是什么人。这里只有我们一个庄子,来的人必然是来找我们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