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442

分节阅读 44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去织那些高贵衣物。”

蔡齐和李咨两人相视笑笑,没有说话。并没有人把徐平的这句话当真,什么天下人人有衣穿很难吗只要农妇不懒惰,地里的桑麻织出布帛来,自然就可以有衣服穿,哪里需要三司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来。大家来看,不就是因为徐平说的棉花可以成为中原的蔗糖,为朝廷创造巨大的财富。要创造财富,自然做出来的东西越贵越好。

费了这么多心力,最后织出这种布来,对徐平不由微微有些失望。

徐平也不知道怎么跟别人解释,他本来就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生产一种真正的商品,影响到整个社会每个人的商品。高高在上的官员,已经脱离了要求吃饱穿暖的阶段,自然可以去要求织物上花纹如何漂亮,如何稀有。但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还只是寻求在天冷的时候有一件遮体的衣服。

无法解释,那又何必解释很多事情,你决定了去做,就注定了要在这个世界孤独前行。他们再怎么失望,也没有人能够阻止徐平。事实是最公正的裁判,虽然冷冰冰,但总会明确地判断事情的对与错,功史终究会根据事实给出答案。

一直看完,蔡齐做出总结:“虽然最后织出的布帛和衣物差强人意,但还是要比苎布强出不少。如果真像徐待制说的那样,与苎布价钱相差不多,倒也不失为朝廷的一大财源。如果一亩地出的棉花,织的布比苎麻多上许多,徐待制就是大功一件”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徐平笑了笑,没有说什么。苎麻怎么能够跟棉花相比除了采摘,棉花特别适合于机器大生产,这是丝麻远不能比的。

等到一两年之后,三司生产出来的棉布堆满了码头,由三司的铺子销售到中原的各地,从农民手里收织物作贡赋再也无利可图,这些人才会真地明白这作物到底代表了什么样的价值。

而一旦不把织物作为贡赋,就会带动整个财政制度的变革。到了那个时候,钱帛并行的政策就再也继续不下去,各种商品的货币化不可避免。到了那一天,也就到了三司购物券向钱币转化的时候,银行之类的组织将随之出现,

棉布重要的不是能够赚来多少钱,重要的是将会把耕织中的织变成商品,从而摧垮小农经济。一旦织物彻底地变成商品,农村的生产便就会发生重大转变。

至于这些棉布织造得精美不精美,好看不好看,很重要吗一点也不重要。想要精美的织物,尽管买棉纱找能工巧匠织造好了。

历史上为什么棉布没有成为真正的商品那时候的棉花品种不适合于大规模的机器纺织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完善的自然经济制度。官府只是把棉布作为丝绸和麻布的替代品,作为贡赋征收。能从农民手里免费征收,官府为什么要组织人力自己制造而私人资本从事纺织业,不管发展得多么红火,规模都远远不能与官府手里征收上来的数量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官府凭借手里巨额的织物数量,可以轻易地摧毁任何私人纺织业。有这一座大山在上面,纺织业无论如何也发展不起来。再高效率的工厂,也比不上官僚随随便便用点手段从农民手里征收上来的规模,价格战、规模战各种市场手段完全没有用的余地。

有棉花这种具有商品潜力的作物,还要有三司这样一个怪物。只有三司,才可以让资本把棉花变成商品,官府的一切阻力在这里都不存在。

在地方,三司就代表着政权,棉布的生产和销售可以畅通无阻。三司可以用行政手段,直接消除阻力,甚至可以直接消灭竞争对手。

如果三司把丝麻的贡赋取消,代之以其他的物品,丝绸和麻布的竞争力将很快消失,棉布将飞快地占领市场。那个时候,就知道棉花的威力了。

现在,三司还是徐平说了算。寇瑊在上面顶住压力,就是政事堂也轻易插不进手来,徐平在下面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丁谓刚刚倒台的时候,就连一个没有任何差遣的馆阁官员也可以骂寇瑊是“丧家狗”,甚至写诗词讽刺他,广为传播。现在谁还敢这么做

寇瑊知道这一切是从哪里来的,他在三司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替徐平顶住朝堂里的各种压力。有皇上赵祯的支持,也没人能够把他怎么样。

徐平最少有一件事情是感激丁谓的,在他手里,三司的独立性强了许多。虽然还是政事堂的下属部门,宰执还是可以直接插手三司的人事安排,但是日常事务已经能够自己作主。对徐平来说,这就够了。

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宰执官员理解最好,不理解也没有关系。终有一天,事实会让那些不理解自己的官员,不得不去理解。

把一切看完,到了院子里。庄客早已经摆好桌椅,上了茶点。

没有中午饭,为了保证下午的精力,总是要吃点东西填填肚子。以前习惯上是一些果子,配以茶汤。徐平都是喝散茶,只有在汤上下功夫,不再是平常的桂圆银耳之类的,而换成了鸡蛋、肉圆之类,更加饱腹。

下午就是采摘棉花,明天整套机器都会动起来,那才是重头戏。

第158章 机器作业

看着地里一排一排工人像波浪一样向前缓缓移动,蔡齐对李咨道:“不得了,这些人动得这样慢,一天才能摘多少”

李咨问身边的徐平:“徐待制,采摘棉花可是费人工不少。不知一人一天可以摘几亩你庄里这几千亩棉花,我看还大多都没有采摘,不是要收到秋后去”

“哪里能够摘几亩,一个人一天也就能采摘一亩两亩田罢了。好在棉花在地里不会腐坏,只要天气晴好,可以摘上一两个月,并不急着在几天摘完。”

蔡齐和李咨点了点头,可以在很长日子里慢慢采摘,这还差不多。都曾亲历过州县,知道地方到了农忙的时节,抢收抢种如同救火。如果像稻麦一样,必须在几天内收完,这个收获速度可受不了,什么地方也没有这么多人力。

看着地里的人采了棉花,一筐一筐地过称,刚开始还有点兴趣,时间一长,便就觉得无聊得很。一些年轻官员,便就借着到地里观看的借口,三三两两地在棉花田里东转西转,只当到这里看风景放松心情了。

李咨年纪大了,在地头站久了两腿发酸。虽然旁边有徐平吩咐庄客摆的交椅,但蔡齐不坐,他也不好做。枢密院终究是比中书门下低一头,枢密使才是跟参知政事同级,排在所有参知政事的前头,副使就比参知政事差上一级了。

天气又热,两腿发麻,李咨实在有些站不住,对徐平道:“徐待制早说摘棉花要这么多人力,我从附近几个县调些厢军来,一两天也就摘得完了。”

徐平道:“相公好意,下官只好心领。这终究是我庄里的棉田,调厢军来,凭白惹出口舌,到时候不知道有人要编排什么。”

“哪个敢胡乱说你庄里的棉花卖给三司,不计价钱,只是卖布后分成,是一心为朝廷做事就这么定了,李相公,你明天调几百厢军来,两三天把这地里的棉花都收完。早点收完,我们看得仔细,这也是朝廷的意思”

蔡齐也同样早不耐烦,只是不好说出来罢了。李咨一提,他当场就定下。京师重地,徐平的庄子又位于惠民河与金水河之间,离着汴河也不远,光巡河的厢军就不知道有多少,再加上其他各种名目,两位宰执作主,一两千人也随随便便调得来。

徐平也落个顺水人情,不过心里也在思量,这事情一定要宣扬出去是蔡齐和李咨两人作主,不要过一段时间屎盆子扣到自己的头上来。

定了让厢军来帮着采棉花,蔡齐和李咨两人也就不再在地里傻站,早早带着人回去。只等明后两天,人都到齐了之后,再到地里观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