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438

分节阅读 43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与钱法有关,都可以在上面发文。没有什么对与错,只要把道理说明白,大家议论。本就是各抒已见,让主政者用来参考,博采众长。想法越新奇越好,哪怕是说梦话,我都不觉得有什么。”

范仲淹道:“云行的意思,欧阳修不当说购物券而是应该说钱法”

徐平连连摇头:“不是,说购物券极为允当是欧阳修说事情的方法,说事情的目的,都有问题他说购物券,应当如何做,做了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弊端,可以朝着哪个方向试,都没有问题,而且极好。但他的文是怎样的购物券和钱法都提了几句,正要看他有什么意见呢,突然来一句,主其事者,不智也。”

说到这里,徐平的声音高了一些:“一再说,钱法类书是谈事情的结果欧阳修的文里对事情语焉不详,三言两语带过,那天我问他,他也说不个所以然来。洋洋洒洒几百字,就为了最后那七个字,主其事者,不智也。说他是哗众取宠,都是轻了在我看来,纯粹就是来捣乱的”

“随便品评人,圣人都不敢这样做,他欧阳修就敢谈论事情,论事不论人,讲人的作为,论迹不论心,这是原则破了这条原则,事情就无法谈论下去。我辛辛苦苦费了无数心力,编那些钱法类书,他这样做,太过轻浮”

徐平看看晏殊和范仲淹两个人,沉声说道:“那天我说来说去,就是在那七个字上。如果他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甚至认为我徐平受不得别人指摘。那只能说,看轻了我徐平,他也是名不符实”

说真的,徐平当时是认为欧阳修的重点不对,不把精力放在讲述事情上,也不用心去思考,而只是图口快,只想着评点江山,这样是不好的。但那时候并没有向心里去,对欧阳修说的话并不算重,还是批评教育为主。

没想到事情过去,这两天不断有人来跟他说当时讲得重了,欧阳修到底是负一时文名的才子,说话要给他留有余地。徐平想来想去,越想越不对。

论事不论人,论迹不论心,当时跟欧阳修讲话的时候,徐平心里还没有把一点当成最重要的。今天范仲淹提起,徐平才猛然醒悟。

对人不对事,正是历史上后来朝政一塌糊涂的重要根源之一。根本不管做的事情对不对,品评的结论,都是不智,不仁,不义,小人也。谁掌权谁是君子,谁下台谁是小人,恨不得把对方斩尽杀绝。顺我者君子党,逆我者小人狂,一片混乱。

而把这一作风发扬光大的,正是欧阳修。事情过去,没人再提也就罢了,这两天不断有人来给欧阳修说情,徐平真地考虑要给欧阳修一个教训了。

第152章 防微杜渐

徐平前世隐约有记忆,范仲淹因为所谓君子党被吕夷简迫害,欧阳修因此写朋党论。历史上只是轻描淡写,现在徐平可不敢掉以轻心。前世自然不知道,现在才明白,从君子党小人党,到新党旧党,实在是一脉传承,所来有自。

自宋开国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明确党争,发生在太宗时期,胡旦、赵昌言等人公开结党,锐意钻营。君子党和小人党的理论先导,正是在此时发生。以文章得享天下大名的王禹稱,作朋党论,提出小人有党,君子也可以有党。而且,如果君子无党,则不能与小人之党相争,就会天下大乱。

第二篇持这个论调的朋党论,自然就是历史上欧阳修所作的那一篇了。那文章写在什么时候范忠淹因为被指为范党领袖,贬出京城,且榜其事于朝堂,当时朝里不少官员竟以位列范党门下为荣。欧阳修的朋党论,不仅仅是一篇文章,而是有明确的政治意义。君子党与小人党之争,从此由幕后走上前台,左右政坛。

其后的历史,徐平虽然没有印象,但大致的脉络还是隐约有感觉。

此后,司马光中进士之后不久再作朋党论,苏轼继欧阳修后续朋党论,苏轼门人秦观再作朋党论。其中除了司马光是结合事实论史,苏轼和秦观都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文章出现的时间恰恰在朝中党争激烈的时候。

以论事起,而以论人终,几乎是欧阳修写文的标志,炮火只是偶然溅到了徐平的身上。不去论一个人的功过得失,而专一去贴上君子小人的标签,是欧阳修及其一脉相承的文人的特点。欧阳修如上,他的两个得意门生王安石和苏轼又何尝不是

向前再发展一步,同我者君子,不同我者小人,政事彻底成为意气之争。

什么是小人什么是君子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孟子言:“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简单一句话,言利的是小人,言义的是君子。在这之间,再杂上性善性恶之辨,论忠直邪正,基本就大概内容了。

很不幸,徐平想来想去,从思想根源上,自己貌似怎么都是要划在小人一边。

看了看身边一时沉默不语的范仲淹,徐平的心里暗暗叹了口气。

两人在同一天升为待制,徐平为龙图阁待制,范仲淹为天章阁待制,自己的位次在范仲淹之上。这一段时间以来,徐平在三司培植势力,而范仲淹一样在身边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徐平在三司,把持大权,提掖后进,重用年轻人,但秉持一个原则,就是不营私利,不植私党。范仲淹也一样不营私利,甚至对于自己的升迁荣辱都置之度外。但要说不植私党,就值得商榷了。

后来的欧阳修为什么要写朋党论因为范仲淹明显有结党的嫌疑。当然,说他那是私党也不正确,这些人是因为理想聚在一起,并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在南京应天府的时候,应晏殊之邀,范仲淹在那里首建官学,这是天下州学县学的发端。管理官学的同时,范仲淹也授课,精研学问。后人所谓宋学,范仲淹实为开山之大家。后人赞其为千年第一名臣,固然是因为他在做官时的操守让人钦佩,更由于他开了宋朝学术的局面,此时的学问大家,大半受过他的提携和指导。更重要的是范仲淹树立了一代士大夫的精神风貌,“时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范仲淹是真君子,徐平对此没有任何意见,但要说聚在他身边的就是君子党,人人都是君子,徐平不信。欧阳修和蔡襄出言无忌,专门喜欢论人长短,哪里有君子醇醇之风了滕宗谅好财,怎么就不说“小人喻于利”了

透过千年的迷雾,再加上固有的印象,前世徐平只有一个朦胧的粗略印象,置身这个时代,却不能够再那么糊涂。

那个穷其一生东奔西走,因言论迂阔而一生不得重用,有志难伸的孟子,像一个若有若无,巨大的影子,在影响着这个时代。

汉儒已降,诸学派纷纭,到了五代儒家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宋儒要剥离汉儒的天命论,谶纬之学,不尊荀就尊孟,几乎没有什么选择。打倒以前的各家,尤其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带神秘色彩的儒,而代之以人为基础的儒家学派,是合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