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402

分节阅读 40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这时候果然就派上了用处。

赵祯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只是把苏颂这个名字记在了心里。

被赵祯一打岔,徐平也就不好继续追问测量洛河水速的问题,只好暂时放下。徐平现在所能制作的测水速仪器其实很原始,无非是利用浆叶把河水的线速度转换为浆轴的角速度,加一套简易的降速和擒纵装置,然后读出来。因为这段时间跟燕肃研究钟表,徐平做起来毫不费力,但要别人做还是不容易的。

问题是分别的时候,徐平把这套装置用到的几个稍微精密的零件的图都交给王沿了。为了怕配合不上,用到的齿轮徐平都画到了纸上,让王沿找巧手工匠把纸盖在铜块上,然后用锉刀直接锉出来。

因为标准化推行起来欠缺的东西太多,加工手段和检测手段处处不足,徐平推开的工场里面制作零件都是这样。主要在图样阶段控制,工人按图样用锉刀精修,然后再实配挑拣。通用性虽然差了一些,而且精度也不高,最少让流程能运行下来。特别是像齿轮这一类用到渐开线等复杂曲线的,这个年代的技术水平根本无法加工,更加无法检测。但在纸上画渐开线,用几何方法还是能够近似出来,这种近似出来的精度用起来足够了。只是如此一来,工人的要求低了,技术员的要求则就高了。

自己都为王沿着想到这个地步了,没想到他还是把事情做砸了,徐平甚至在想王沿是不是根本就没有去做。自己这次遇到这么一个奇葩,也不知道怎么修来的。

徐平转过身,高声道:“原来王副使没有按原先商量好的去测洛河的水量,幸好我到汜水县之后,派人又测了一遍。原想的是与王副使测的对照来看,看来是对照不成了。大略来说,洛河上游来水足够新开水渠所用,并不会影响下游地势。一个是因为开渠时精细测算,引水口和入汴河口之间的地势尽量平齐,使新运河里的水流速尽可能的平缓。除了新开河时引入的水,后续需要的水量很少,因为运河里面的水基本是不动的。由于风吹日晒,还是要补少许水量,这水从汜水河和两岸的陂塘来补,并不是引自洛河。所以说,水量少的问题,不是问题。”

“至于在洛河上修斗门水闸,则是因为要把汛期的水蓄起来,水多的时候与运河两岸修挖的陂塘一起,作为枯水时的备用水。因为新运河里的水虽然不动,但汴河里的水终究是要流下去,这流出的水还是要从新运河来,在等到汴河的河床适应新的流速之前,估计每年所补的水还是不少。这些水,尽量不要影响原先的洛河水道。”

徐平说完,见殿中的众人神情有些迷糊,知道最后的这一段话对这个时代的人还是有些陌生。性命物理,研究性命之学的人汗牛充栋,去精研物理的却没几人。那有限的几个,还大多都去精研易经八卦了。

第89章 定论

很多在后世看来理所当然的东西,这个年代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这与聪明与否无关,人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很难一下子改变。

趁着大家思考的机会,徐平让柳植把一些具体的数据列在了黑板上。包括洛河和汜水河的径流量,相关河段每年的蒸发量,汴河每年需要补充的水量,以及周围陂塘的蓄水量和可以补充的水量,最后还有近几年的最高洪峰水位和平常水位。

这些数据并不需要殿中的人都知道,但记起来可以备查,运河实际开通后作为参照,进行修正。且不说测量本身误差较大,就是精度高,也总有测量不到的地方,数据整理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要一直坚持下去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赵祯和一众大臣一边看柳植抄写的数据,一边消化着徐平刚才所讲的内容,明白了徐平所说如果王沿只有那三不可修,那这运河就必须修了的意思。王沿说得好像一开运河就天下震动,民不聊生,实际上把数据一列出来,所需人力物力根本不多。

既然是所需不多,修好之后好处又是极大,那当然是非修不可了。

执政做决策的人最怕的是什么要做一件事情,属下的人报上来的数据都是漫无边际,所需成本不可计数,做成之后的收益说不清楚,任谁都不敢随便下决心。现在徐平把成本和收益都已经列得清清楚楚,赵祯前面的犹豫一扫而光,下定了决心要把这运河作为自己亲政的第一件大工程,漂漂亮亮修成,为自己施政开个好头。

吕夷简和王曾自然也清楚,到了现在,已经再没有什么能够阻止运河开工了,只能心里叹气。吕夷简叹气是因为徐平地位巩固,三司他更加不好插手。王曾遗憾的是这运河一旦修成,赵祯的雄心只怕就要膨胀起来,施政愈发要大刀阔斧。不是每一件朝政都会如此顺利,步子太大,终究是要摔跟头的。而且天下已经习惯了安静,朝政突然变得激进,不管官员还是百姓,适应起来都会出很多乱子。

最失意的人是王沿,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精心准备了许久的说辞,不但没有丝毫对徐平造成影响,反而使朝中上下更知道了他做事如何仔细。

怎么办王沿只觉得眼前一片发黑,前面再也没有路可走。过了今天,自己是无论如何也在三司呆不下了,能够不降官职出任外州都是难求。为什么会这样考之典籍,历数各代,自己列出的理由都足够扎实,哪个君主敢无视民生开工大工程怎么徐平会去计算河里流了多水,甚至风吹日晒会少多少水都去算,这不是有毛病吗

这一路上可以在徐平面前装疯卖傻,在殿堂之上,当着皇帝和一众执政大臣装疯卖傻可就成真傻了。一纸诏令夺官回家休养,多少年的拼搏都要白费。所以一进了京城,与徐平分开之后王沿非常清醒,非常冷静,绝没有之前那样的痴傻之态。

大势已去,大势已去了,王沿在中连连哀叹。以十年之力,苦心编成春秋十卷,再借着自己在河北路治水的政绩突然显了出来,得以直集贤阁,入三司为户部副使,没想到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全没了。

真地只是因为那两只鸡自己堂堂三司副使,吃两只鸡怎么了徐平这厮在河阴县还吃两只猪呢看着一边貌似镇定的徐平,王沿越想越是不甘心。

在黑板边对着桌子上的沙盘,赵祯和宰执大臣重新对修运河的方案检视一番,只觉得此事万无一失。就连一直反对的王曾,也觉得这运河不修实在说不过去。

众人重新落座,赵祯道:“新开引洛入汴运河一事,徐平勘查甚明,利弊已经条列得清清楚楚。朕以为,开此运河,势在必行众卿以为如何”

吕夷简看看王曾,王曾点了点头,吕夷简捧笏奏道:“陛下圣明,臣等也认为开此运河有百利而无一害。只等过了秋汛,运河便可以开工。”

晏殊和梅询,以及韩亿和其他宰执,纷纷一起附议。

见再无异议,赵祯满意地点了点头:“如此,事情便就定下来。吕相公,你觉得谁主持此事合适啊”

“臣以为,开挖运河牵涉极广,调配诸般人力物力,尽量使用厢军,而不轻易动用地方民夫,非是大臣不能主持。如此,便以参知政事宋绶和枢密副使李咨两人把握大局。等到准备妥当,再用一能吏提举,必能一举竟全功。”

赵祯听了微微有些失望,他心里是想把事情全部交给徐平的,一是徐平付出这么多,这功劳不好落到别人身上,再一个用徐平自己也放心。但现在徐平把一切都算得明明白白,大家都看得出来这功劳唾手可得,中书怎么可能再把这便宜随便送到徐平手上吕夷简一直想压一压徐平,正愁找不到机会,更加不会给他了。

宋绶是吕夷简的人,李咨比较独立,因为要用到厢军,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各出一人是合理的。不过吕夷简留了一个口子,那就是真开挖的时候不可能让两位宰执大臣去干,到时还要找人提举,也是为了堵反对者的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