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333

分节阅读 33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远超出众人之上,是当然的核心。

范仲淹与徐平并肩走在一起,出了东华门,对徐平道:“云行前天上了在开封府新设营田务的札子,隶三司属下。事情虽然可行,但营田务向来都隶州县,现在转隶三司,是否有些不妥当”

徐平道:“范待制这话说得有些差了,地方的营田务虽然归州县管,但账籍考课一向都在三司。无非是三司不管地方,委托州县管理罢了。开封府属县都离京城不远,三司可以直接管辖,委托地方反而不便。再说开封府事务繁杂,不管是开封府衙,还是诸县镇公事提举司,都没有那个精力办这件事,还是不麻要烦他们的好。”

范仲淹点头:“这样说也有道理,那租税怎么办”

“既然不隶地方,租税自然是比照民田一样照交,不让开封府亏了租课。不过差役就免了,地方上这也是客户,不服劳役的。”

以前的营田务都在外地,本就是由知州知县兼着提举,收入也直接算到地方收入,三司只是记账而已,也没有什么赋税差役的问题。在开封府直接由三司管理,土地是开封府的土地,收不到税对开封府的官员考课不公平。当然徐平也可以直接免营田务的税,不过是三司从账上给开封府抵了就可以,但那样对营田务的官员不好考核,还容易形成独立王国,想来想去还是一样交税。这样一来,多了地方官府的监督,管理也不麻烦。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是大宋的祖宗家法,很少给官员专权的机会。就是当年徐平在蔗糖务,也是有韩综这个同提举,他是负有监督责任的。这种做法的好的地方,也有掣肘太多不利天官员做事的地方,有利有弊。

范仲淹沉吟不语,不服差役,虽然法律上有道理,但总是对地方不利。一旦官方的营田务占地太多,地方财力物力难免受到影响。但既然是官方的营田,没有点优惠政策也说不过去,徐平答应一样交租税,已经不容易了,再多说就有点过了。

此时的东华门外已经人山人海,满城百姓都出来看状元游街,骑马也骑不成。徐平和范仲淹便干脆与其他学士一起步行,马让随从牵了,从别的道路绕到宣德门外去。

看着周围的人群如同疯魔了一般,挤来挤去,也不知道挤到前面要干什么。更有那些豪门大族,眼巴巴地等在东华门外,看能不能捞到个现成女婿。

李觏也还未婚娶,本来他母亲的意思是这次如果不中第,回家就要娶妻生子,老老实实跟他父亲一样过耕读传家的日子了。现在一朝高中,娶妻的选择对象可就不同了。

徐平想起当年自己中进士,也是一样情景,不由好像做梦一样。

第201章 提举官

回到三司,满衙门的官吏都无心做事,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谈论着今天殿试唱名的事情。平民百姓总是爱八卦的,而新科进士自然是八卦的中心。

见到徐平进来,有熟一点的壮着胆子问道:“副使,敢问今年的状元郎是哪个”

“青州张唐卿,榜眼是庐州杨察。”

问的人谢过徐平,转过身就与同伴嘀嘀咕咕,也不知道他们从哪里知道的这两个人的情况。徐平自己还是从韩琦那里才知道一点张唐卿的事情,其他的进士基本是一无所知。

却不知别人谈论的根本就与这些无关,他们最关心的一是哪里人,然后跟朝廷里面的大臣比对一下,瞎猜有什么亲戚。然后就是年龄长相,已婚的就要说一声真是可惜了,未婚就兴奋地猜着哪家大户家里有未嫁的闺女,乱撮合一气。

像张唐卿是青州人,就有人向同是青州人的宰相王曾身上猜,才不管两人不可能有关系呢,没关系也要编出点关系来。

先到盐铁司那里看了一下没有什么事情,徐平便到了条例编修所里,把王拱辰叫到了自己官厅里。

见王拱辰已经换了便服,一副要出门玩乐的样子,徐平道:“看你样子,莫非今天有人请你去作客现在天气还早,不需要这么急吧”

王拱辰有些不好意地道:“今天新科进士传胪,大家也都无心做事。”

徐平笑了笑,问他:“那是哪家请你啊莫不是朝中官员家里有人中了进士”

“不错,副使一猜就中”王拱辰见徐平找自己像是有事情要谈的样子,便坐了下来,“蔡君谟的胞兄蔡高中了今榜进士,还有族兄蔡准也是同榜,请我们几个吃酒”

天圣八年赶考的时候,刘太后刚好规定不许兄弟同科,或许是吸取了天圣二年一榜宋祁宋庠兄弟的教训吧。蔡襄的哥哥蔡高便把机会让给了他,自己到了今年才中进士。蔡准则是蔡襄的族兄,他们蔡家是仙游大族,出的进士也多。

徐平虽然经常找蔡襄写字,但两人并不熟,来往都是公平买卖,对这些事情并不知晓,蔡高和蔡准两人的名字更加是没有听说过。他的历史知识还不足以知道,蔡准后来生了两个儿子,蔡卞和蔡京,尤其是蔡京也算是遗臭万年了。

王拱辰坐下,问徐平:“副使找我,是有什么事情要谈”

徐平点头:“不错,正经事情。我前天上了在开封府设营田务的札子,你可知道”

“知道,那札子我还仔细看过了呢。”

“看过就好。对营田务的事情,皇上要召我问对,我想推举你任第一任提举官。”

“啊――”王拱辰没想到是这样的事情,张大了嘴巴,看着徐平。

徐平道:“怎么,不愿意想到地方任知州那还得等一年。”

“不是,不是,副使莫要误会,我只是没想到而已。”王拱辰急忙摆手,“我是觉得自己年纪又轻,地方上连通判也没有做满一任,就这么提举营田务了”

徐平看着王拱辰很不自信的样子不由地笑起来:“年纪轻吗我跟你一样年纪的时候,做着邕州通判,提举蔗糖务都几年了。你是状元郎,做提举官还怕屈了才呢。”

王拱辰十九岁那年中状元,比徐平中进士的年纪只大一岁,官场上大家都当他个娃娃看,他自己也习惯了这个年少不懂事的设定。却没仔细算过,他踏上仕途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这么长的时间有的状元通判知州都做过了,他却一任通判都没做完,然后就在馆阁呆着,间或在朝中的一些衙门短时间任职,为别人的职务交接做过渡。

虽然官职并没有拉下,一直正常晋升,但实职锻炼的机会着实不多。再这样下去,那就只有一条路子走,纯粹沿着词臣的道路,升学士,知制诰,再到翰林学士。没有实际的经验,一些重要的职务肯定不敢一下子交给他,后面只怕还是要任知州一类职务补上这一课。徐平也是看到这一点,争取锻炼人的实际职务给他,又不用离京,可以照顾家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