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323

分节阅读 32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是不一样的,臣以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这一点,为什么他们还故意混淆呢因为说冗就没有人能够反驳他们,但要把冗说个清楚明白他们又做不到,便就玩了这么一个花头。这样的虚言在话对朝政有何益处说冗吏冗费,便要裁员节用,但裁员之后事情该怎么做却不闻不问,等到公务积压成山的时候便一推了之,为害更大。”

“前些年谈茶法,为什么改为沿边入中所上理由,无非是纲运花费大,不如从商贾手里采买便宜。又是官船造起来比私船贵,又是有鼠啮虫咬,又是小吏舞弊向茶盐里面搀泥沙,又是有沉没之患。我就想不明白,这些弊端商贾也一样有,为什么到他们手里就没有事,纲运就忍受不了呢无非是经手官员无力除弊,干脆向商贾一推了之,等到商贾不通再涨价钱,最后还是要朝廷多花费吗多花这些钱,用纲运行不行有哪一个经手官员算过这一笔账无他,对自己没有好处罢了。入中采买,所有弊端都可以怪罪在商贾身上,朝廷追究不到自己的责任。至于对朝廷是利是弊,又有谁真心去管实行入中采买这些年来,茶法一变再变,不变就无法支持。结果东南茶利全部都归了入中商人,朝廷分文不得,公吏军兵俸禄还得另外拨付。到了最后,也无非是数年没有一石粮入陕西路,全都是从本路百姓身上搜刮而来。虚言国事,无非就是这种后果”

听了这长篇大论,赵祯好一会没有说话,皱着眉头,最终叹了一口气:“朕就是想知道国事到底该怎么改这样因循不是办法”

徐平拱手道:“臣以为,既然知道要改革国政,那就要先搞清楚要改什么,要怎么改。如果没有把握,那便想清楚改了一处,有哪些好处,有哪些弊端,随时更正。世间并没有灵丹妙药,事情总是要一点一点做出来,急于求成不行的。”

“那怎么搞清楚呢”

“臣在三司,便说三司的事,其他衙门的事臣没有经手,不敢妄言。如今编修条例所做的事,修新条例,便是要搞清楚如今天下钱粮,到底收多少,出多少,到底花在了什么地方。收和出之间差多少,在哪里虚耗了。用一两年的时间,把数额搞清楚,把积压的账籍全部勾校,用新的条例保证今后不再积压,以后不能再是一笔糊涂账。账目清楚了,经手官吏便不能再上下其手。此其一。”

赵祯点头:“这一点你做得不错,日后不要懈怠。”

“还有公吏,把三司和州县吏员管的事情分门条类,哪些当管,哪些不当管,不能再让他们一些人成为官员的奴仆,虚耗公帑。如此也便清楚了需要的公吏员额,只要保证公吏各有职司,依据事情多少,该补充人手便补充,该裁减便裁减,有的放矢。既然说冗吏,他们做多少事情明明白白才知道冗在哪里。”

“这点也对,用心去做”

“还有一点,陛下应当心里有数,改革朝政,是要花钱的。只有向外花钱,新政才能顺利地代替旧政,才能让天下无怨言。如果想用新政揽财,必然招致民怨沸腾,搞得不好就会天下大乱。臣做的第三件事,便是为陛下聚财。有了钱财在手,等到后面决心要变更朝政的时候,也就少了许多顾忌。”

赵祯听了这话,好一会才勉强点了点头。如果朝廷有了钱财,那还改朝政干什么,之所以说要改革,不就是因为朝廷手里没钱吗但徐平说到这里了,赵祯也不再直说不对。

“臣在三司,便为陛下做这三件事。三件事做了,或许也就知道朝政该如何改了,那时再作理论。”

第184章 商业机会

春天的晚风迎面吹在脸上,有些凉意,却不令人难受,反而神清气爽。

回崇文院的路上,徐平迎着晚风,只觉得心情一下子轻松了很多。事情说开了以后事情就好办了,自己不参与现在朝政的争论,安心做好三司的事情就好。相对来说这是最好的选择,既避开了政争的漩涡,又能给自己积累政绩与声望。

在三司任职半年,徐平渐渐熟悉了三司的事务,正是要大展拳脚的时候。前一段时间对衙门具体事务不熟,做事还有些束手束脚,现在事务熟了,人也换了,顾虑也就少了。

回到崇文院,刚到自己的位子坐下没多久,只见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走过来,手中还捧着什么东西,上前对徐平行礼道:“郡侯,漫漫长夜难挨,我们几个刚刚去州桥上买了馄饨来吃,也给郡侯带了一些回来,正好趁热吃了填填肚子。”

徐平见来的是天圣二年进士第五人,馆阁校勘、国子监直讲曾公亮,笑笑道:“你们有心了,先放在这里吧,过一会吃。”

曾公亮把手里的盛馄饨的碗放下,顺势就立在了徐平身边,恭声道:“下官到京城也有些日子了,一向不曾到府上拜见,甚是惭愧。”

徐平并不怎么招揽士人,自己也不以诗文为名,读书人便没有请教诗文的借口,是以家里杂七杂八的客人一向不多。三司任职,属下的官员多是老成持重,仕宦多年的人,年轻官员很少,请教巴结的事情也少。听了曾公亮的话,不由有些不太明白。

见徐平面色有些疑惑,曾公亮道:“下官是福建路泉州晋江县人,族里有人到邕州蔗糖务谋生,多蒙郡侯照料,甚是感激。”

徐平点了点头,没说什么。

这就是个套近乎的借口,或许他家族里确实有到邕州的,但徐平照料什么的就不过是随口一说罢了。福建路到邕州的以十万计,徐平能照料几个

曾公亮又没话找话地说了会闲谈,才问道:“听说明天三司新开的铺子就开张了,不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卖是不是只限零买”

说到这里,徐平才知道他过来找自己说话的目的,原来是为了新开铺子的货物。

曾公亮一切都好,就是有些贪财。中进士之后到越州任会稽知县,本来颇有政绩,结果却因为在县里面置买田地,事发之后被贬去监湖州酒税。由高第进士知县一下子被贬成监当官,曾公亮这个跟头可是栽得不轻。就这还是有本族的熟人,当时任越州幕职的曾巩的父亲曾易占帮他转圜,不然处罚还重。

官员不得在治下置办产业,不得在治下娶妻纳妾,如果在某地本来有产业,则必须回避,不得到那里任职。这个时候这些规定执行得还是很严的,违犯了处罚也重。这也是为什么徐平在邕州六年,自己家里却没有在那里进行过任何商业活动,官场上小心无大错。

好在曾公亮出身官宦世家,他父亲曾会是前朝进士,已经升至刑部郎中,官场上认识不少人,帮着他慢慢摆脱罪嫌。到了今年,终于得了馆职,在国子监任个差事。

听了曾公亮的话,徐平笑道:“铺子里主卖新开场务产的各种货物,兼营一些从其他地方收来的稀奇宝货,东西还是不少的。怎么,你想贩些货物回乡去卖铺子不只只是零售,一次买得多,还有折扣呢。”

像煤油灯这些从邕州传来的新奇玩意,在京城里现在也像宝贝一样,只有大富大贵的人家才用得起。新开的场务听说产的东西比邕州花样还多,好多人都打上了主意。哪个官员家里没有几个闲人,趁着新兴事务刚刚出现,利用自己在京城当官的便利向家乡倒腾这些玩意,怎么也能赚上几个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