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281

分节阅读 28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座的人中有几位老练的已经看出了问题,比如吕夷简和王曾,尤其是蔡齐和李咨,他们两个在三司系统为官多年,这种敏感性还明的。

不过大家都没有说话,看着徐平把写满的黑板推到一边,又拉了一块黑板过来。

这次徐平玩得比较花哨了,在这块黑板上画了坐标,直接画了一个柱状图出来,然后连出了一条波动曲线。

把这些做完,徐平把两块黑板并在一起,对赵祯拱手行礼:“陛下,诸位大臣,想必都已经看出了端倪。自陕西粮草及军需沿边入中以来,茶法屡屡变更,每次茶法一变,当年官府入钱都一下暴增,第二年就少下来,到第三年基本就与未改前的茶法差不多了。从第三年起,新旧茶法的效果便就没有什么区别。”

说到这里,徐平放缓语气道:“说来说去,新茶法说是旧茶法有各种弊端,改了之后必然能够革除旧弊,甚至立万年不易之法。结果不几年,新茶法弊端出来,同样的话支持旧茶法的再说一遍,结果还是一样。为什么一次次这样显然是因为无论哪种茶法,在刚开始改的时候朝廷都能获巨利,甚至革除旧弊,才这样重复下去。”

此时陕西入中茶法实行最久的是“三说法”,“现钱法”从李迪最早发端,天圣元年李咨完善正式推行,也已经变了两三次。从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两种茶法根本没有本质上的优劣,都不过济一时之急而已。

就在大家都沉默不语的时候,枢密使王曾开口:“徐副使,茶法变更看来确实如你所说,不过,每次改茶法朝廷都获巨利,这利从何来”

“回枢相,利的来源有三。一是园户,每次改茶法对他们都有奖励,有了好处第一年便努力种茶,等第二年这好处就不见了。二是商户,茶法一改,旧引换新引,各种贴纳各种折现,商户前些年得的好处就要吐一些到官府手里。再一个来自官府,不管哪种茶法实行几年之后官场之内的陈茶都堆积如山,把这些陈茶抑配出去,就是一大笔钱。”

剩下的话徐平没说,也不用说了。比如说陈茶抑配,这钱是入了官府,但钱是从哪里来的呢自然是从百姓手里来,一小部分从茶商手里来。在座的除了知谏院孙祖德,都是从实务官做起,对这些道理自然明白。

历次的茶法改革说白了,就是官方要借用商人的力量向边疆供应粮草,为了吸引商人便不得不向他们让利。由于各种弊端,这种让利的幅度会越来越大,等到官府忍无可忍的时候,便改革茶法,用这个机会把让出去的利收回一部分来。

这个过程周而复始,历次的茶法改革,经手的官员殚精竭虑,拼命想立一种能够防止各种弊端的法度出来,实际都没有什么用,只是这个重复过程的工具而已。

朝廷上下,每次变更茶法君王都极为重视,选择自己最信得过,认为最能干的大臣去做,慎之又慎。实际上,只不过是在进行一场没有意义的游戏。

第111章 根源

明白是明白了,但新茶法到底应该怎样,每个人心里都在掂量。太宗年间开始实行沿边入中,虽然支持的官员列出了种种好处,反对的一样还是提出了可能发生的弊端。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每个人都知道这制度有利有弊。不过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只能有定性的估计,却无法定量,利大弊大根本搞不清楚,就这么一直沿用了下来。

按照前世的历史知识,徐平知道现在是改革茶法难得的时间窗口,如果再过几年,西北跟党项的战争打起来,想改也没有机会了。

崇政殿里的气氛有些沉闷,大家都在低头思索,没有说话。徐平把数据摆出来,实际上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现在的茶法,不管是“三说法”还是“现钱法”,这出乎每一个人的预料,先前想好的说词,再也说不出口。就像先前徐平说三年无一石粮入陕西,从根子上就否定了沿边入中法,再否定茶法,整个与边疆有关的财政系统已经摇摇欲坠。

这牵扯到的实在太多,哪个敢乱说话寇瑊平时与徐平多有讨论,心里大致有个轮廓,不过他现在策略是站在徐平身后,徐平能够起来,他自己就有前程。

正在这个当口,一直沉默不语的吕夷简突然开口:“徐平,那依你的意思,现在茶法是要改还是不改”

此时徐平已经占了上风,看着吕夷简道:“自然是要改的,相公认为呢”

吕夷简点点头:“积弊已深,不得不改。这样吧,新茶法还是着李咨主持,按他先前所说先除了这几年的陈弊。对于以后的茶法,三司先议,政事堂议定之后再作定论。”

张士逊看看吕夷简,又看看坐在上首的皇上赵祯,嘴巴张了张,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先前是不让徐平说话,现在说完了也挺热闹的,怎么又回到原点了吕夷简是个什么意思这样处理徐平能服气皇上能同意不过今天他已经出丑,终于不敢出头了。

黑板前的徐平笑了笑,向吕夷简拱手:“相公说的是,茶法还是要先改。不过以后的茶法我这里已经有了底案,既然有这个机会,不如说出来请诸位大臣指教。”

吕夷简沉声道:“也好,你说一说,那便就在这里议。”

见徐平竟然欣然同意,张士逊惊得眼珠子差点鼓出来。再看看周围众人,章得象自然站在吕夷简一边,可就连平时与吕夷简不对付的蔡齐都面色平静,他心里愈加郁闷。

其实事情很简单,徐平从根子上否定了现在的茶法,那么不管他有什么建议,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而已经讨论到这个程度了,那暂时措施还是用李咨的新法,徐平的意见要从长计议,慢慢一步一步地把茶法改过来。

吕夷简多年执掌中书,对这个道理自然明白,就是蔡齐等人也在计司系统摸爬滚打多年,吕夷简一说他们就理解了意思。只有张士逊几人,对整个财政系统根本没有概念,总是从党派个人的利益关系去考虑问题,才会觉得糊涂。

这种国家大政,当然是有临时措施,然后才是长远之计。以茶法牵涉之广,从根子上改变哪里是一年两年能够完成的事情。在实际事务上,张士逊差吕夷简不是一点半点。

徐平理了理思路,决定还是从邕州的茶园讲起。

“国家法制,茶惟有川峡四路和广南地区不榷,许民间自由买卖。邕州地处岭南,原先地广人稀,且多是土人,不入国家编户。山中自古有茶树,却一直没有人制茶贩卖。天圣年间,我通判邕州,才引导土人种茶,于今也有六七年之久了。”

说到这里,徐平看了看殿中放着的几笼邕州茶,提高声音道:“邕州一地,去年官府入茶利二十八万贯有余。而诸位都知道,同是去年,东南茶场全部加起来,官府得利也不过一万贯多点,这还不包括与茶有关的官吏薪俸,不包括运茶厢军的口食。也就是说,实际上东南茶场从去年开始,就已经无利图。”

这一点徐平前面图表里列得清楚,大家也都没有异议。东南茶场现在官府已经没有利润,李咨也提起过,所以茶法不得不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