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243

分节阅读 24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叔叔是王素。

三槐堂王家自王祜在堂中手植三槐,到第二代王旦发扬光大,到了王素这一代已经根深叶茂,到王恪这一代则开始分化了。

什么是根深叶茂就是徐平官也当到了一定程度,认识的人不少,跟王家现在的中流砥柱王素还是同年好友,也说不清王家到底与朝中多少大臣联姻。明面上的,有跟着徐平干了几年的韩综所属的韩亿家,还有王旦的弟弟王旭的长子王端的岳父是现在的首相李迪,王旦的兄长王懿的长子王睦与李迪也是姻亲,王旦的长子,王恪的父亲王雍,岳父则是吕夷简。就连徐平关系最好的一个官员石延年,也是王旭的女婿。这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让人叹为观止,除了王家自己人,肯怕没哪个外人能够清楚知道这张网绵延到哪里。

分化则从王旦去世就开始了。王旦在的时候,他们三兄弟不分家,王旦本人也崇尚节俭,王家那时还算不上多么显眼的大家族。王旦离世,三枝便分开过,各人际遇不同,或贫或富就显出来了。王旦离世的时候王素年纪还小,等到长大性子便与王旦不同,生活讲排场,崇尚奢靡。而王旭一枝的日子就不好过,长子王质在外为官,几年吃不上肉。

见识过三槐堂王家,徐平才知道什么是世家大族,那可不是有田有屋就行,而是利用联姻把家族的触角伸到了帝国的每个边边角角。这个家族落魄的分枝,比如王旭,女婿石延年辗转流离,实在也没沾上什么光。而风光的分枝,比如王素,皇帝也要高看一眼。

王恪的父亲王雍是王素的长兄,不过是庶出,性格沉默寡言。年轻时父亲当宰相,虽然也恩荫了官职,但一直没有出外为官。与叔叔王旭一样,因为王旦的关系,所谓不欲与寒门争仕进之路,依惯例在王旦在世的时候,都没有参加科举,也没有出仕。直到王旦离世之后,才辗转在外面为官,仕途并不顺畅。

父亲都是如此,王恪的官路也不会多么出彩,靠着恩荫出仕,在开封府下当值。

说起来他的外祖父是当今贵为次相的吕夷简,但父亲王雍就是那么个闷脾气,也不怎么走动,没什么飞黄腾达的机会。至于首相李迪的那门亲戚,就更加远一层了。

一早出来,徐平和王恪先去汴河边召集诸行会,议定了下个十日的京城价格,一直忙到下午,才有时间转到北城来。

汴梁城的热闹去处,向称南河北市。

南河自然是指汴河,那里靠着漕路,各种行会众多,诸如果子行、纸行、菜行、米面行等等与民生有关的行会都在那里。想当年李用和落魄时就是在那里的纸铺做事,赶出来后才被在那一带贩酒的徐正所救。

北市指的皇城东华门外的热闹去处,那里靠近皇宫,仅宫里的采购就足够养活许多商户。此时兴和买,不像唐时的“宫市”,商铺有利润可赚,越聚越多。再加上大臣们上朝是从东华门入,歇在这里的仆役每天也是可观的客源。马行街尤其是潘楼街一段,是此时天下商业最繁盛的地方,再没一个地方可比。

除这些酒楼商铺外,附近还有京城里的牛马行,这也是徐平的王恪的目的地。

牛马多是从北边贩来,由北城门入,所以行市在这里。

进了冬天天就一下子短了起来,到了牛马行,太阳已经偏西。牛马行的行头和主要的行户早已等在这里,见徐平和王恪带着吏人来,急忙起来行礼问候。

见天色不早,徐平也不多寒喧,让众人议定了十日价格,看与以前所报相差无几,与王恪商量一下,便定了下来。写了书状,行头和各行户画押,徐平和王恪也押过了,两人各自收起,带回衙门备案,今天的差事便完成了。

议定价格,当值的行头人称“牛马李大官人”的李田心里松了一口气,对徐平和王恪道:“两位官人,天色已经不早,今日得闲,不如出去闲饮一杯。”

徐平本待拒绝,却见手下忙了一天的吏人都色动,就连王恪也有依允的意思,便点点头道:“也好,手下吏人也都累了。家常便饭就好,不要去大酒楼上。”

李田连连点头:“明白,明白。”一副大家都懂的样子。

带着这么多手下,去大酒楼太过碍眼,东华门外又是官员士子聚集的地方,不定就被谁瞧在眼里,留下把柄。

王旦后代联姻情况极为复杂,书里所列只是冰山一角。但当时回避制度严格,官员对于自己的亲戚大多都不宣扬,能遮掩起来就遮掩起来。比如文彦博与包拯的友情,很长时间依靠出土的墓志才知道两家有联姻,则文彦博荐包拯是违反回避制度的。再一个这种联姻大多是为子孙后代谋划,政治联姻并不多。一方面朝廷大员子孙结亲,另一方面并不妨碍他们在朝堂上争得你死我活,比如李迪和吕夷简。所以书中后面就不专门扒这些官员的亲戚关系了,因为与政治立场关系不大,只是利于他们后代的相互扶持。

第43章 重逢

东华门外聚集了众多的顶级酒楼,诸如樊楼、庄楼、中山正店等京城最奢华的酒楼全部都聚集在这里。有酒楼就有女妓,离这些酒楼不远,马行街上有名为“鹩儿市”的虫鱼鸟市,“鹩儿市”旁边的鸡儿巷,便是妓馆扎堆的地方。

酒楼并不蓄女妓,他们只是提供场所,利用女妓招客。每日到酒楼赚客人买笑钱的有流落风尘的良人女子,更多的却是这些妓馆女子,白天到酒楼里陪酒唱曲赚钱,引动了客人的兴致晚上便领回妓馆里,良辰做些皮肉生意。

妓馆大多都是独居小院,看起来就是一家人,与平常人家也无二致。年轻女子陪客人,爹娘甚至丈夫做些杂事,时间久了大家也习以为常。这些人家不接生客,都要有人介绍才能入门,介绍客人就是街上闲汉赚钱的门路了。

徐平跟王恪带人出了牛马市,正离鸡儿巷不远,行头行户都是有经验的玩家,看着一墙之隔的鸡儿巷窃笑不止,脸上露出暧昧的神情。

在京城里也有几年了,徐平哪里不知道这鸡儿巷的大名他身上穿着公服,当然是离这种地方越远越好,催着众人赶紧离开。

市井热闹的地方,就有这种妓馆扎堆,州桥附近是杀猪巷,多有国子监学生到那里放荡。但官员还是顾及自己的身份,很少去这些低级的烟花场所。

离得鸡儿巷远了,众人的脚步从容下来。

李田低声对徐平和王恪道:“两位官人,潘楼街上任店左近今年新开了一家脚店,虽然地方不大,但收拾得整洁异常,菜蔬口味也别样精致,不如就去那里”

徐平点头:“你是地主,便依你的意思。”

这里面有讲究,一众官吏都穿着公服,不好直接进大酒楼里去。小脚店便就不怎么起眼,就是被人看见了,也只是说公事做得累了随便吃一点。选在大酒楼周围,又方便牛马行的人服侍,从任店里面买好酒好菜,公私两便。

走不多远,在离马行街百步左右的一处巷子口,一处小店铺前面搭了棚子,外面挑了个酒招子。虽然棚子里只有五六副桌凳,收拾得却异常整洁。

此时太阳还没有落山,坐头上只有两三个客人,一个二十多岁的妇人包着个花帕头在外面招呼。妇人也不施脂粉,收拾得很利落,面皮白净,有几分颜色。

李田凑近徐平,小声道:“这妇人是谭二娘,听说是出身官宦人家,十几岁时随着父亲到京城选官,结果父亲一病不起,就此去了。留下她一个人,欠了邸店的钱,没奈何在酒楼里唱曲,后来不知怎么流落到鸡儿巷去。”

徐平听了停住脚步:“怎么找这种人家我们一众公人,不是让人闲话”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